蔡鎏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用人單位也苦于招不到合適人才,這個怪圈何以打破?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今年全國將有699萬名普通高校畢業生,比去年增加19萬人,招聘崗位卻比往年下降15%,一漲一落使得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畢業生紛紛喟嘆“就業難,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截至5月1日公布的數據,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簽約率達33.6%,比4月19日統計的數據28.24%上升5個百分點。 社會知名調查機構麥可思一份針對2013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的2013屆碩士畢業生簽約率為26%,同比下降9%;本科畢業生為35%,同比下降12%;高職高專畢業生為32%,同比下降13%。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多年,在今年達到了一個峰值。在國際經濟形勢普遍不好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嚴重受阻,內需又明顯不足,中國經濟增速下滑明顯,很多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不得已大量裁員,在這么樣的情況下提供給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崗位自然就減少了。加上前幾年積累下來的沒有完成就業的大學畢業生,“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就業難的問題必然凸顯。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必須找出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并加以有效引導,否則問題的積累不僅是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文憑泡沫”撐久了終會破
除去全球經濟疲軟造成的國內經濟增速的明顯下滑這一影響就業的不可抗拒性因素以外,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國教育產業鏈的失敗。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盲目的高校擴招后造成的“文憑泡沫”。高校擴招使得很多學校得以借此東風完成自己的華麗轉身,“學院”變“大學”、“專科”變“本科”,學校一個個披上了炫目的外衣,使得學生和家長們根本無法看清其中的真面目,稀里糊涂的被各種名頭給吸引了過去,出來的時候卻只是拿到一張沒有任何含金量的垃圾文憑。學校賺足了票子卻坑苦了孩子,去年各大媒體披露的中國名不副實大學榜單就反映了這一問題,很多大學改了一個貌似很有底蘊的校名,實則卻只是幾個專科學院倉促合并的產物。
當教育變成了一個唯利是圖的產業經濟,我們對這樣的教育體制下能產生很多高素質的人才的想法明顯是一種奢望。“文憑泡沫”破裂的跡象在幾年前已經顯現,但是教育部門沒有從根本上去找原因,而是又一次選擇了擴招,只不過這一次是擴招研究生,企圖用擴招研究生的做法來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讀研這本來應該是那些對于學術研究真正感興趣的學生選擇的道路,卻成了很多大學生逃避就業難問題的無奈選擇,可是就業的問題始終是要面對的,“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當這些學生在3年后再次面對就業問題時,他們再也無法逃避,就業的壓力比本科時更大。最新調查顯示,2013屆未簽約大學畢業生中,碩士畢業生認為目前求職壓力大的比例(70%)為最高。我們的教育部門始終以逃避的方式來避免“文憑泡沫”的破裂,可是如果不從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些能真正提高大學生就業成功率的方面著手,以“寅吃卯糧”的方式來逃避最后只能落下一個巨大的“饑荒”,這就導致了“史上最難就業年“的產生,學生們不得不又一次吞下了苦果。
怪圈:找不到工作招不到人
就業難的另一大主要表現為“結構性就業難”,在很多大學生苦于找不到工作的同時,很多用人單位也是苦于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造成了“找工作的難、求一人才更難”這一畸形局面。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們的教育和應用的嚴重脫軌。學生在學校只是機械性的應付考試,對于真正的技能掌握少之又少,試想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又有幾個能很快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呢。同時,不同專業的就業情況也是千差萬別,普遍來講理工科專業的就業率要高于文科專業,當然今年光伏、鋼鐵、化工等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對于理工科人才的需求量較之往年也是明顯減少,但是總體上理工科學生的就業壓力還是要小一些,專業性很強的高技術人才在我國還是很短缺的。但是,由于開設理工科專業需要一系列配套的實驗設施,這對學校來說是一大筆費用,所有很多學校更傾向于開設只需要書本教學就可以的文科專業,導致了經濟管理、法律、新聞等熱門文科專業被大量復制,而這些學校卻并沒有對應專業的優秀師資,培養出來的學生千篇一律,沒有一技之長,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想要分得一杯羹自然是非常困難。
二是教育與市場的脫軌。在我們的高等教育人滿為患的同時,我們的職業教育卻嚴重滯后,導致了市場上高級技術工人的嚴重空缺,高級藍領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我們的職業學校的發展存在規模不足、管理混亂、缺乏社會支持等諸多問題。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讀書就是一直要努力往上讀,覺得如果上不了大學還不如不讀,在很多人的眼中去上職校就等于混日子,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上了職校很沒面子,因此逼著學生一定要努力考大學,而根本不管學的東西將來有沒有用,這種為了讀書而讀書的教育觀念對學生的荼毒很深。發展職業教育我們要改變對職業教育的長期偏見,擴大職業教育規模,規范職業教育市場,政府和社會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在職業教育方面,我們要好好向德國取經,德國通過發達的職業教育使其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技術工人,產業經濟的高度發達、世界最大的名牌“德國制造”是保證德國經濟無論在何時都能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原因。在德國,學生在初中畢業就會經歷一次大的分流,愿意學習技術的學生會選擇去職業學校,將來成為優秀的技術工人;愿意讀高中的,以后會繼續到大學深造,將來成為高級學者、科學家等。德國的教育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多種選擇,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就會目標很明確,而不是盲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社會真正需要的。
三,國企、私企在資源占有上的嚴重不公。國有企業在資源占有、政策支持、工作穩定性方面對私企的壓倒性優勢,使得現在很多的大學生在找工作時都擠破頭皮往國企、事業單位鉆。造成了國企、事業單位門前人滿為患,即使民企為了招攬人才開出雙倍于國企、事業單位的工資都無濟于事。學生害怕失業,害怕生活水平的不穩定,于是拋棄了理想,只為一個安穩的工作、安穩的日子。經濟領域的“國進民退”浪潮,已經將很多民營企業逼入絕境,加上自身相對于國企的天然劣勢,使得其招人變得尤其困難,沒有優秀的人才使得民企的發展進入了惡性循環,長此以往,缺乏了民營企業給市場帶來的大量活力、豐富的創造力,中國經濟就會成為一潭死水,剩下的只是與民爭利。
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我們的教育機構要端正辦學思想,提高教學質量,規范泛濫的學校和專業,真正的做到教育“以人為本”,培養出與應用、市場接軌的高素質人才,為未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