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湘干
我今年71歲,退休前是名小學教師,退休后在老年大學學了中醫,常給老鄰居、老同事做調理。我總想用所學知識減輕他人痛苦,也想讓更多的人為老年人服務。
2001年我走進北京市石景山社會福利院,看到幾位老人精神萎靡,我邊和他們聊天,邊給他們做按摩,他們連連說真舒服。此后,我經常領著和我一塊學中醫的老年人去福利院給那里的老人按摩、刮痧、拔罐。記者來采訪此事,有一位老人說的一句話觸動了我:“現在是白發人服務白發人,應讓年輕人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讓年輕人學會對老人們進行精神關愛?!?/p>
8年前,我的大外孫子剛進入大學,我就把他拉到老年公寓做志愿者,并“督促”他發展同學們到老年公寓參加愛心活動。這些獨生子女從又臟又累的打掃衛生、搬白菜開始干起,慢慢地學會擇菜、幫廚等勞動,直到能跟老人們聊在一起,教老人扭秧歌、跳扇子舞。當這些年輕人拉起老人們飽經風霜的手,大家都高興地笑了。年復一年,一撥又一撥大學生志愿者來到福利院,當年那些志愿者種下的樹苗,花蕾已經綴滿枝頭。
2011年2月,我正準備去做白內障手術。北京市志愿者協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有十幾位來自臺灣清華大學的大學生想到養老院看看。我立刻推遲了手術,將這消息告訴養老院院長,還請了幾位老志愿者到養老院幫忙招呼這些臺灣青年。
正月十五這一天,我們這些老年志愿者早早等在養老院門前,一見面就握住他們的手說:“謝謝你們,孩子們!”這些來自臺灣的大學生嘴巴也很甜,連聲說:“爺爺好!奶奶好!祝您元宵節快樂!”他們介紹完后,我也簡單講了我的經歷和刮痧訣竅。曾榮獲北京市十佳志愿者的孟繁榮講述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體會。孟繁榮和幾位老志愿者每周兩次到養老院義務為老人們包餃子,已經堅持了數年。我們送給臺灣學生講傳統文化的光盤和刮痧板,我對他們說:“學傳統文化讓我們做好人,學會刮痧讓我們成為健康人呀!”
座談完畢,我們又教臺灣學生做元宵,他們包得開心,吃得也開心,他們說在北京過節真好,北京人真熱情!
我對他們說:“你們是年輕人,朝氣蓬勃,正是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臺灣的學生說:“這話說得真好,聽了心里熱乎乎的,是誰說的?”
我說:“這是毛澤東說的!他還說:世界是屬于你們的。你們一定要學本事,孝敬父母,中國的興旺寄希望于兩岸的青年呀!”
最后,我們這些老年人和臺灣大學生一起唱起:“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兄弟姐妹都很多……中國!我愛你!您永遠在我心中!”這歌聲將海峽兩岸同胞緊緊連在一起,將白發人和年輕人緊緊聯系在一起。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