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初識慈城,往往是從她眾多歷史遺跡開始的。
2009年歲末,慈城迎來聯合國貴賓卡貝絲女士一行,貴賓們興致勃勃地冒雨參觀了明清古建筑群,并在氣勢恢宏的孔廟,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頒給慈城鎮,這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建筑群。在這座始于唐朝的古縣城里,文脈雋永的孔廟、書院、校士館,彪炳史冊的舉人、進士、狀元和官宦的宅第、祠堂和牌坊,熠熠生輝的歷代忠君愛國、志士仁人的墓葬、碑刻,星羅棋布,難以盡述。
一個孝子受到的禮遇
按照時序,第一個光耀千秋的慈城人,是一個道地的平民——距今近兩千年的東漢孝子董黯。傳說董黯與母親相依為命,不想董母大病臥床不起,粒米不進,只能喝水。董黯尋思,30里外的大隱溪水甘洌清甜,于是隔三差五翻山越嶺到大隱取水,燒茶奉母。喝了熱茶,老母病情減輕,神清氣爽。為讓母親長飲大隱溪水,董黯索性把家遷至大隱溪邊。在董黯的悉心照料下,董母終于康復。與眾多炫目的“國家級”名人相比,董黯的事跡算不上驚天動地,但他卻受到英雄般的禮遇,人們建造董孝子廟,把大隱溪改名為慈溪,慈城也因此得名,并成為“慈孝之鄉”,被歷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孝女就有30余名,紀念他們的慈孝館、三娘教子井、董孝子井、水上墳等,無不體現濃郁的慈孝文化。董黯母慈子孝的故事流傳千古,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歷久彌新的道德魅力。為弘揚慈孝文化,慈城所在的江北區,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中華慈孝節”。“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人們受到儒風雅俗的熏陶,對古往今來鄉賢的景仰、推崇和效法,彰顯出當地百姓追求高尚卓越、傳統美德、公序良俗的價值取向,也成為眾多人才成長的厚實沃土。
兩位先賢做出的選擇
慈城北門,是薈萃三國、唐、宋、清等朝代的古跡于一園、有著許多美好傳說的慈湖中學,校園東北角,有一座背山面水的木結構平房,平房之后有巨石砌成的圍墻,灌木、藤條倒懸于石墻上,濕潤而清涼,古樸而幽靜,好一處做學問的地方。相傳三國時期吳國學者、大臣闞澤,兩次上演挽東吳于既倒的歷史活劇,先是曹操揮師南征,東吳危如累卵,闞澤運籌帷幄,玩奸雄曹操于股掌之間,助周瑜、黃蓋火燒赤壁,大敗曹軍。后來,劉備伐吳所向披靡,孫權朝不保夕,闞澤力排眾議,以身家性命保舉陸遜為都督,陸遜不負重托,火燒劉備八百里連營,使東吳化險為夷。“兩把火”燒出壯麗人生后,闞澤隱居慈城,建“德潤書院”筑堂講學,開一方文風。宋代大儒楊簡,學問以尊德性為宗旨,著述豐碩,傳象山心學,成為浙東學派先導。晚年告老返鄉,設慈湖書院、建“談妙書屋”講學,學者因此稱“慈湖先生”。闞澤、楊簡在風頭正勁之時不約而同地急流勇退、辭官從教,表明教書育人在他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先賢“重教”,百姓“尊師”,將附近的山、湖稱為“闞峰”、“闞湖”,在慈湖長堤建“師古亭”,以表達對先輩遺韻的頂禮膜拜。從此,闞峰之下、慈湖之畔,成為讀書治學的勝地,歷宋元明清,屢經興廢,1934年成立“慈溪省立中學”,迄今已度過80個春秋,雖屢遭劫難仍“弦頌不輟”,3萬學子從這里走向社會,其中一些人還成為政界、商界、文化界等領域的知名人士:近代名人陳布雷,兩院院士李慶逵、朱祖祥、莊輝,著名實業家應昌期,解放軍少將樓志斌、應祥烈,航天功臣、“神一”到“神五”副總設計師、副總指揮施金苗……
三個“狀元”頑強的拼搏
慈城有著深厚的進士文化和狀元文化。如果剔除官本位、形式主義、扼殺知識分子創新思想等糟粕,客觀地說,摘取狀元桂冠,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最高榮譽和畢生追求。從隋至清,歷經1300多年,無數學子臥薪嘗膽、懸梁刺股、勇跳龍門,但全國名留史冊的狀元不過六七百人,而慈城竟有進士519人,其中狀元5名、榜眼1名、探花3名,被譽為“天下第一進士城”,有“滿朝朱紫貴,盡是慈城人”,“鼎甲相望、進士輩出、舉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譽。在慈城,深諳狀元文化精髓的并不局限于讀書人,近現代眾多名流巨星在社會競爭中不畏強手,脫穎而出,獨占鰲頭。杰出的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幼年從藝,唱作絕佳,但他并不滿足于此,而是立足傳統,博采眾長,銳意創新,創立了剛健豪放、獨樹一幟的麒派藝術,不僅成為京劇老生的重要流派,對其他行當及戲曲劇種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融巨子秦潤卿,家世貧寒,幼年喪父,15歲進上海豫源錢莊學業,“終日服務,行有余力,晨則習字,晚則學算,不稍怠忽,凡有辛苦職務,皆樂承其乏”,在上海銀錢界打拼半個世紀,雖因時局動蕩,經受多次打擊,但始終兢兢業業,由經紀資方錢莊業務發軔,最終“領袖群倫”,執金融界牛耳。當代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以其“文化反思小說”對文壇產生深遠影響,出版作品集近百種,作品被譯成英、法、德、俄等十余種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種譯本四十種,其中《啊》、《神鞭》、《三寸金蓮》等獲中外國家文學獎。如今雖年逾花甲,仍然一天掰成兩天用,白天處理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保護文化遺產等大量社會事務,下班到家略為小睡后,就像進入另一個早晨,進行“奢侈享受”——寫作和繪畫。這些慈城人的經歷向世人昭示,人生雖無法杜絕挫折,但卻可以拒絕平庸,成為所在領域翹楚。
“溫故而知新”。濃厚的文化氛圍,教育者的傾情奉獻,普遍向善、向上的社會追求,有志者的孜孜求索……這,也許就是這座古縣城人才輩出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