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加文
最近,在收看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時,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稻專家袁隆平先生的話如一劑重錘,直擊肺腑。
面對中央電視臺這一最權威的官方新聞機構,袁老坦然說出了這樣的話:“當前,如若使水稻畝產提高5斤,甚至10斤,都是異常艱難的事情。”然而,我國糧食產量已現隱憂的現狀,似乎并沒有牽動國人的神經。相反,“舌尖上的浪費”卻無處不在。似乎浪費糧食已經成為一種習慣,甚至一種“時尚”。
而有別于西方的圓桌餐,中國人的宴客習慣,請客者極盡地主之宜,以表明好客之情,做好上下溝通為出發點,迎來送往極競豪奢;受用者遵循餐桌禮儀,每菜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些表面看雖無傷大雅,但“剩宴”卻被十足的促成,完全淡忘了老祖宗留下的“節儉”作風。這種寶貴品格的遭遇冷落和束之高閣,相繼而來的是肆無忌憚的剩飯,似乎棄食已是理所當然。
來看《舌尖上的浪費》節目中播報的一組數字: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
從養生學的角度來說,魚肉常食會導致“魚生火,肉生痰”,增加脾胃運化負擔;中國的飲食文化著重強調了“食少而淡”,注重飲食的環境,講究飲食的心情,遵循因天時序,身心自然達到和合的境界,才稱之為健康的飲食規則。
從自身健康的角度出發,量力而行,追求節儉,是為己負責。“儉”字,在字典中的解釋為“儉省”之意,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適逢節日,親朋好友聚會,其意也融,其情也切,推杯換盞,“奢侈”一把,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凡事要有節有度,千萬不可放縱。不珍惜資源,鋪張浪費,原因不外乎有如下三種:一是“死要面子”。作為東道主,就不能不注意面子了,即使吃不了也不能安排不好,否則就會被人視為小氣,只好忍痛割愛,寧舍票子也不丟面子;二是“顯擺斗富”。這類人熱衷講排場比闊氣,喜歡擺譜顯身份,他們甚至認為,崇尚節儉的傳統美德已成為不合時宜的“老土”的象征,因而相互攀比,花錢如紙;三是“滿不在乎”。這些人大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認為小打小鬧的浪費無所謂。“吃不完就倒掉,別勉強自己”已成為許多年輕父母對孩子常說的一句話,成為一種潛在的誤導。
唐太宗《百字箴言》中云:“耕夫役役,多無隔夜之糧。織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當思農夫之苦。身穿一縷,每念織女之勞。”不過,一些人大手大腳的日子過慣了,誰也不認為浪費是對勞動成果的踐踏,更沒有考慮到那些依然在土里“刨”食的人們的艱辛。白銀如土,金如鐵,該出手時就出手,全無節約意識。相比之下,很多國家的消費方式卻值得我們深思。法國大餐聞名世界,但法國人就餐時,每次點菜幾乎都是剛剛合適,不會剩多少。在新加坡,餐后打包并不“丟份兒”,“吃不了兜著走”是有素質、有教養的表現。日本人從不剩飯的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每當孩子們吃不完自己盤子里的飯菜時,會受到父母的呵斥。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事實上,節儉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體現了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改革開放使我們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我們不能忘本。無論是平時還是過節,都要以儉行事,錢要省著花,可花可不花的錢就不要花,自覺把節儉落實到方方面面。要知道,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一張紙……這些看似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再小的數用13億相乘,就大得驚人。
我們要明確當今講節儉,其意義已經不只是物質上的節儉,而更多體現為一種高尚品格,一種可貴的精神,體現為奮發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節儉,有助于一個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也是一個人事業有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編輯: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