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國
茶話會,顧名思義,當然離不開茶和話,逢年過節,大家圍桌而坐,把盞品茗,借茶引話,以茶引話,談笑風生,其樂融融。
茶話會,是一種以清茶和茶點接待客人的集會,源自于古代的茶宴、茶會。
茶宴的正式出現是在唐代,大型的茶宴以顧渚山舉辦的最為有名。顧渚山位于湖州和常州的交界處,湖州產紫筍茶,常州產陽羨茶,當時都是作為貢品進獻皇帝享用的,所以務求茶的色、香、味、形都要精、善、美。每到早春制茶之時,兩州刺史都要顧渚山寺監制,并邀請當地社會名流共同品茶,這樣就形成了每年_度的茶宴。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描述了當時的盛況:“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蛾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詩的前六句是寫當時茶宴的盛況,而后兩句是敘述自己因生病不能蒞臨盛會,感到無限惆悵。
唐代素有“詩國”的美稱。唐詩的豐富和燦爛,其所達到的高度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文人多愛茶”,文人學士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最為人熟知和激賞的莫過于中唐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全名為《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堪稱千古絕唱:“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此詩在眾多的茶詩中非常有名,乃至使人,談到飲茶,即聯想到盧仝描述的七碗神境。
茶會,是舊時文人約見朋友吟詩作賦,切磋茶藝的一種集會。在唐代,茶會成為一時風尚,文人學士相聚庭院,舉行茶會,飲茶賦詩。據《茶事拾遺》載云: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錢起,喜歡以茶會友,賦詩作詞,他寫過不少有關茶會的詩篇,如:“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詩人淋漓盡致地寫出了竹下茶會的妙趣。
錢起還有一首《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詩云:“偶與息心侶,忘歸才子家。玄談兼藻思,綠茗代榴花。岸幘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喬若逢此,不復醉流霞。”
到了宋代,茶會之風更盛。宋徽宗趙佶是一代風流皇帝,書畫皆精,養生有術,精通茶道,并著有《大觀茶論》,常常舉行茶會,宴請群臣,親自動手烹煮。宣和二年十二月的某天,宋徽宗請文武大臣和親王們在延福宮參加茶會,徽宗讓內侍取來茶具,親手注湯擊沸,“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然后賜予群臣,眾大臣喝了當今皇上親自烹制的好茶,感恩涕零,一個個“三呼萬歲”。此后,茶會傳至民間,便逐漸演變成如今的茶話會形式。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一生愛茶如命,有一次,參加友人的茶會,品嘗了武夷巖茶,頓時心曠神怡,飄飄欲仙,詩興大發,當即賦詩云:“仙山靈雨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此詩格調清新,下筆飄逸,可謂匠心獨特,渾然天成,生動而獨特地抒發了對茶的品性的贊美之情,提出了“佳茗似佳人”的動人妙論,可謂浪漫至極。
元代飲茶之風也很盛行,元代詩人耶律楚材愛茶成癖。一次,應友人之邀,赴會品茶,吟詩一首:“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歷歷走雷車。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甌點雪芽。筆陣陳兵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精神爽逸無余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作者將他品茶后的精神信增,凈化靈魂,詩如泉涌等刻畫得惟妙惟肖。
明代茶會也長盛不衰,文人士大夫注重飲茶意境,出現了一種繼往開來的新趨勢。一是更加忘情于大自然,如《十七日錦屏山下謝城中張孫二君惠茶》的詩中說:“山似援藍波似染,游心一向難拘撿。仍攜二友所分茶,每到煙嵐深處點。”二是把名山大川,自然風光通過書畫表現出來,同詩詞歌舞一起引入和普及到茶會活動之中。
清代茶會的形式就更多了。據史料載稱:“上自朝廷宴會,下至接待賓客,皆先以茶代酒。”清代皇宮內及一般旗人,喜歡“熬茶”,即成茶末煎煮而成的茶,供宮內享用和款待外國使節。若是逢年過節,便舉行大型茶宴或茶話會來招待群臣和使節。
清代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如命,也是一位品茶行家,對名茶,水質和茶具頗有研究。他在位60年,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享年八十九歲。這與他長期飲茶以至延年益壽也有一定的關系。乾隆85歲讓位于嘉慶時,有位老臣惋惜他引退讓位之舉,奏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捋了捋銀須,笑著說:“君不可一日無茶矣。”上有所為,下有所效,飲茶風尚很快普及民間,達到了“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程度。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是愛茶如癡,手不離壺,有空則飲。一次,在友人邀請參加的新春茶會上,他即興題了一幅茶聯:“得與天下同其樂,不可一日無此君。”楹聯中14個字,沒有一個茶字,可是卻有“此地無茶勝有茶”的感覺,讀之令人叫絕。
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代的茶宴,茶會演變成為今天的茶話會。如今,茶話會既不如古代茶宴、茶會那樣豪華隆重,也不像日本“茶道”那樣有一套嚴格的禮儀和規則,但集會品茗,互相交流茶藝,發表各種見解等內容被保留下來,更體現出“廉、美、和、敬”中國茶德的四字守則,使茶文化精神內涵得到了升華。
現今,茶話會形式多種多樣,內容廣泛,在茶話會上,看茶是必備之物。但由于我國地域廣闊,各地飲茶習慣不同,所用的香茶也就各有所異。如浙江、安徽、江蘇等地,喜歡飲用綠茶,如龍井、黃山毛峰、碧螺春等;河南、湖南、云南等地,喜歡飲用信陽毛尖、君山銀針、普洱茶等;廣東人則喜歡飲用紅茶,如六堡茶,祁門紅茶等;福建和廣東潮汕一帶,人們喜飲烏龍茶,鐵觀音茶,善飲“功夫茶”;北方人喜歡飲花茶,尤其是看重茉莉花茶;內蒙古人、新疆人喜飲紅茶和奶茶;西藏人則喜飲用酥油茶……除香茗之外,茶話會上還備有時鮮果品,精美糕點及各種糖果。在湖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川、廣東、云南等地,舉行新春茶話會時,還在茶中放幾顆橄欖或3個茶葉蛋,稱之為“元寶茶”,討個吉利;或在茶中放幾塊金桔餅,稱為“金元茶”,圖個好彩頭;有的地方還在茶中配以蜂蜜或白糖,謂之“甜茶”,寓意生活越過越甜蜜。
由于各地習俗不同,茶話會選用的茶具也各不相同。北方人喜用大瓷壺泡茶或用有蓋瓷杯直接泡飲花茶;四川人喜用蓋碗茶,一手捧茶托,一手拿茶蓋,既可保持茶香,又可觀賞茶色;福建人愛飲烏龍茶,愛用“烹茶四寶”——潮汕風爐,玉書,孟臣罐,若琛甌,用來品香玩味;浙江一帶講究品茶藝術,多選用玻璃茶杯,欣賞綠茶形、色之美。
如今,茶話會在我國廣泛盛行,小如結婚典禮、商貿洽談、迎賓送友、學術討論、文藝座談等,大如商談國家大事、招待各國使節、新春團拜,一般都采取茶話會的形式。特別是在新春佳節之時,政府機關和群眾團體,多采用這種既節儉簡單,又歡快熱鬧的茶話會,有時還舉行一些文娛活動,談笑風生,盛況空前。
茶話會是國人喜愛的古老而又年輕的集會形式,既簡便隆重,又輕松歡快,為人們的生活平添幾分情趣。
【編輯: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