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荃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令中國文學界風光了一把,至此,亞洲獲此殊榮的作家增加到四位,其中1968年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川端康成不僅是一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藝術鑒賞家。作為一個日本人,川端康成最推祟的畫家卻是兩位中國畫家。他在《花未眠》一文中這樣寫道:“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這里所說的錢舜舉就是元代畫家錢選,而李迪則是一位南宋畫家,“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指的是幾位日本畫家。這兩位畫家都有作品被珍藏于日本,如李迪的作品《紅白芙蓉圖》就珍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還被日本政府授予“日本國寶”的桂冠。
李迪,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南宋院體花鳥畫最具影響力的畫家。北宋宣和時為畫院成忠郎,南宋紹興時復職為畫院副使,歷事孝宗、光宗、寧宗三朝(1162-1224年),活躍于宮廷畫院幾十年。李迪所處的時代,在宋徽宗之后。徽宗趙佶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確實是個名符其實的藝術家,他對中國畫史的貢獻是無人能取代的。他不僅創作、保護并整理了大量傳世佳作,在位時還將畫家的地位提到了中國歷史上的最高位置。宋徽宗建立了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升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刺激出許多頗具新意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使得中國畫在藝術上大大超越了唐代。
李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成長起來的,雖然南宋時期的國力已無法與徽宗時期相比,但卻沿襲了北宋尊崇畫家的傳統,這使得李迪可以自由發揮其才能。李迪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宋代宮廷花鳥畫的特征,基本保持了北宋工細寫實的畫風。如注意特定和瞬間的意境和情態的表現,構思新奇、主題鮮明、描繪生動、筆墨精妙、手法多樣,給人以清新優雅之感。尤其重視對動植物形象情狀的觀察研究。他筆下的花草樹木,務求生動逼真、合情合理、一絲不茍,反映出宋代宮廷貴族的審美特征。
由于李迪在畫史上的崇高地位,其作品被歷世歷代尊為“神品”而珍藏,故其傳世作品數量較多。其作品也歷來成為畫家爭先仿效的對象,很多名家都仿過李迪的作品,可見李迪對后世影響之大;同時也有一些別有用心者用各種手法造出了大量的假“李迪”,這些從各大拍賣會中不難發現其蹤跡。縱觀近十年各地的拍賣會,屬“李迪”款的作品不斷涌現,在此擇其數幅,與傳世作品略作對比,以助讀者鑒別真偽。
《紅白芙蓉圖》(共兩幅) 絹本設色
各縱25.2厘米 橫26厘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紅白芙蓉圖》是兩幅畫,一幅為紅芙蓉(圖左),一幅為白芙蓉(圖右)。這兩幅作品原屬圓明園收藏,現收藏于日本東京博物館。兩幅畫本來應為各自獨立的冊頁,但為了配合由日本茶道的審美觀所誕生的唐繪鑒賞(在此唐繪指自中國帶回日本的繪畫),因而被改裱成一對掛軸。在兩幅畫的左上部都題有款識:“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兩幅作品均設色妍麗、清韻自具,紅白芙蓉,鮮艷欲滴,似迎風帶露,燦然開放。
《獵犬圖》冊頁 絹本設色
縱26.5厘米 橫26.9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畫一只獵犬慢步前行狀,無背景。犬的形態生動,造型準確,刻畫細致入微,毛茸茸的細毛和腳爪清晰可見。畫面右上方署有“慶元丁巳歲李迪畫”款。此圖為李迪晚年小幅畫精作。犬乃日常習見之物,絲毫茍簡不得,而李迪描繪得逼真且活潑可愛,工筆細致帶有些許的粗率,是一幅生動寫實的繪畫精品。
《風雨歸牧圖》立軸 絹本設色
縱120.7厘米 橫102.8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表現的是風雨將作時,兩個牧童驅牛回家的場面。作者對背景的處理巧用心機,兩株古柳出枝挺拔,支撐著迎風翻舞的柳絲,側面表現了風勢之猛。坡上雜木,岸邊蘆葦,葉落枝摧,風勢之急得到極度的渲染。從筆墨處理來看,古樹勾中帶皴,一絲不茍,頗得娟秀之氣。密密的柳葉,勾點結合,濃淡相濟,層次豐富,朦朦朧朧,給人以大雨將作、細霧先到的清潤之感。
《雪樹寒禽圖》立軸
絹本設色
縱115.2厘米 橫52.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竹葉覆雪,輕染薄雪的棘樹上,棲息著一只伯勞鳥。山坡以粗筆勾出,寫一叢衰草,更添雪意。雙鉤寫竹、樹干,敷色渲染。雀鳥以沒骨及勾勒相結合繪出,寫實生動。此畫是作者晚年的精心之作。
《宿禽急湍圖》冊頁
絹本水墨
縱24.8厘米 橫26厘米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古柏依石而生,盤根錯節,溪流湍急,飛瀉而下,濺起陣陣浪花。二鳥棲息枝頭,怡然自得,與水浪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構圖形式以峭拔的樹梢和二鳥打破了對角線的布勢,也使畫面獲得了平衡感。樹木多用顫筆描繪,線條顫動,虬曲的古柏枝干和急湍的小溪使畫面具有強烈的動感。以線勾勒和水墨烘染相結合來表現浪花,手法獨特。
《雞雛待飼圖》 絹本設色
縱23.7厘米 橫24.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兩只雛雞一臥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屏氣凝神,仿佛聽見母雞覓食的召喚,正欲奔去。畫家用黑、白、黃等細線密實地描繪出雛雞毛絨的質感。此圖為李迪晚年所畫,構圖極其簡潔,無任何背景相襯,卻捕捉住了雞雛回眸的剎那間神情,動人心弦。
《禽浴圖》 絹本設色
縱24.7厘米 橫24.1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構圖簡潔,僅繪一禽一木盆,然絲毫不覺畫面單調,反而很是整體嚴密。畫中小鳥采取的是李迪一貫的俯視之態,躍躍欲試的生動姿態盡現眼前,很富生機和活力。畫法也細膩工整,秀麗巧密。
錢禹仿李迪《風雨歸牧圖》立軸
絹本設色 縱112.5厘米 橫57厘米
此幅是明人錢禹仿宋人李迪風雨牧歸圖,雖為仿作,卻也用筆生動,刻畫細致入微,筆意不凡。
李迪(款)《竹林幽鳥圖》 鏡心 紙本設色
縱26.8 橫27.6厘米 拍賣日期:2002-11-03
李迪(款)《雪汀寒鷺》鏡心 紙本
縱22厘米 橫27厘米 拍賣日期:2006-03-12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