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雯
摘 要:2012年的抗戰題材電視劇表現為演員年輕化、偶像化,劇情融諜戰、動作、偶像劇等劇種特點于一體,引起廣泛熱議。本文首先厘清抗戰題材電視劇的幾種常見類型,以抗戰劇年輕化的嬗變分析為切入點,深入探究抗戰劇年輕化趨勢的特點及其熱播原因,存在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年輕化;偶像化;過度神話;歷史真實
中圖分類號:I207.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075-02
一、抗戰題材電視劇及年輕化抗戰劇熱播原因
(一)抗戰劇的題材
抗戰題材電視劇作為表現特殊的抗戰歷史,弘揚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等的特殊劇種,經過五十余年的發展,又逐漸細化出大致以下四種亞類型:1.具有高度寫實性,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創作對象,注重史詩性、藝術性地再現抗戰歷史的作品[1]。如《諾爾曼·白求恩》(2006)《葉挺將軍》(2007)《周恩來在重慶》(2008)等。2.根據紅色經典改編的,經過二度甚至三度創作以抗日戰爭為主要表現內容的作品。如《夜幕下的哈爾濱》(2007)、《霓虹燈下的哨兵》、(2007)《洪湖赤衛隊》(2010)等。3.在抗戰背景下,具有更多虛構性質,富有傳奇性,帶有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人物從“高大全”的傳統英雄人物向帶有更多“草根”性質,具有匪氣、痞氣等的英雄人物轉變的作品。如《亮劍》(2006)、《我的兄弟叫順溜》(2009)、《我的團長我的團》(2009)、《正者無敵》(2012)等。4.以諜戰或江湖恩怨等為主題,虛構色彩與傳奇色彩更濃厚的抗戰作品。如《潛伏》(2008)、《黑玫瑰》(2009)、《勇者無敵》(2009)、《密使》(2011)、《攻心》(2012)等。
(二)年輕化抗戰劇熱播原因
1.受行政政策與政治語境影響。第一,2012年初廣電總局的限制古裝劇的要求使得很多影視公司轉向能夠替代古裝劇的劇種,抗戰劇由于其具有弘揚民族精神、愛國精神等的特殊功用成為不二之選;第二,古裝劇種的減少使得熒屏抗戰劇的增加。抗戰劇作為主旋律題材的電視劇其內容的兼容度非常巨大,在抗戰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可以容納諜戰劇的驚險刺激、動作片的瀟灑帥氣、槍戰片的緊張暴力、偶像劇的唯美浪漫等諸多元素。例如《戰旗》中除了男女主人公的歡喜冤家,還有男二號蔣毅扮演的錢柏豪所上演的諜戰場面,而他對劇中金戈妻子無私深沉的愛也讓看多了男女分分合合甚至遭遇了情感創傷的觀眾得到了心理補償和慰藉。抗戰題材電視劇由于其弘揚主旋律的特殊性使得過審相對容易。特別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黨的十八大在今年召開,一方面成為此類題材熱播的助推劑,另一方面抗戰題材電視劇的熱播又強化了觀眾的愛國熱情與民族精神,對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等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2.年輕化的觀劇群體日漸壯大。由于新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受眾分眾化趨勢日益明顯,電視劇的受眾群體有向年輕人過渡的趨勢。曾經被稱為“叛逆”代名詞的80后都已至而立之年,90后也已長成,甚至00后已開始嶄露頭角,在偶像劇中澆灌成長的年輕人以及青少年所形成的審美需求也不同于以往的人群。代際的劃分也催生了抗戰劇的年輕化,傳統抗戰劇的幾種類型模式因審美疲勞與陳舊模式而滿足不了年輕觀眾的需求。用偶像型的明星擔綱主演,以時尚的造型抓人眼球,用復雜的偶像劇橋段豐富劇情,因此使得“年輕化”的抗戰劇贏得了觀眾特別是年輕群眾群體的青睞,又推動了抗戰劇年輕化潮流的進一步發展。《彼岸1945》中主人公蘇臺英的扮演者周渝民,因出演紅極一時的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中神情憂郁帥氣的花澤類走紅,此后又塑造了多部偶像劇中的經典角色,擁有眾多粉絲。由他這一偶像型演員的身份來出演主旋律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本身就是一看點,滿足了眾多對他青睞的粉絲的期待。
3.順應市場需求,迎合了演員、制作方與播出方的利益。從商業利益的角度出發,年輕化抗戰劇的制作與走紅也是必然。傳統的抗戰劇因模式化已滿足不了觀眾需求,利用年輕的偶像型演員來演抗戰劇可以保證收視,而“偶像”對于明星來講既是光環也是包袱,在拍過數年戲之后他們更渴望擺脫“偶像”的包袱,跨到實力派的行列,因此他們也愿意用抗戰劇來實現自身從偶像派到實力派的轉型,這也促成了創作方愿意用偶像演員,偶像演員樂意來拍抗戰劇從而創作出一系列年輕化抗戰劇作品的趨勢。同時,播出方因偶像明星的加盟,在播出時可以賺得更多的觀眾關注時間,從而滿足己方的利益需要。
二、抗戰劇年輕化趨勢的嬗變及特點
(一)抗戰劇年輕化趨勢的嬗變
2012年尤其是在下半年具有重大意義的十八大召開前后,抗戰劇扎堆熒屏,其中重要的變化也引起了廣泛熱議,即抗戰劇的年輕化趨勢,演員向年輕化、偶像化發展,以俊男美女的靚麗組合馳騁戰場,劇情向具有諜戰劇、偶像劇色彩的元素靠攏,造型時尚,傳統中不乏現代元素,畫面突破以往戰爭戲的單色調場景,更具有唯美氣息[2]。年輕化抗戰劇這一新的抗戰劇亞類型在這股潮流中成形:1.一向以在熒屏上演繹居家小男人的文章出演的《雪豹》開啟了“抗戰劇”年輕化的潮流;《江湖兒女》新穎的打出了“唯美抗戰”的旗號,俊男靚女和人物造型給受眾帶來新鮮的視覺體驗;2.《彼岸1945》以曾經出演《流星花園》中帥氣憂郁的臺灣偶像明星周渝民主演,劇情架構具有偶像劇的模型;《戰旗》的創作方在創作中就強調“年輕化”傾向,“抗戰劇的突破是年輕化”,融合了當下最受年輕觀眾歡迎的青春偶像劇、戰爭劇、諜戰劇元素。
(二)以上幾部典型的年輕化抗戰劇具有以下特點
1.向都市劇靠攏[3]。首先偶像明星擔綱主演,演員組合強調俊男靚女,其次造型時尚考究,充滿都市感和時尚范兒。如《向著炮火前進》中的主人公雷子楓由吳奇隆扮演,哈雷摩托、雞冠頭等等造型前衛,歐式沙發在片中屢見不鮮,即使在戰場迎敵也會把沙發放在那兒擺個酷酷的姿勢。
2.向動作片靠攏。主人公動作戲精彩,男主人公都是戰場上的鐵金剛,能夠以一敵百,女主人公也毫不示弱,巾幗不讓須眉。無論是《向著炮火前進》里面的雷子楓還是《戰旗》中的金戈,都有精準的槍法,矯健的身手,特別是《戰旗》中的女主人公,青年演員王媛可扮演的金花尤其擅長雙槍,幾乎彈無虛發,百發百中。
3.向偶像劇靠攏。傳統的抗戰劇多是“男人戲”,女人大多為陪襯。年輕化抗戰劇中愛情的比重大大增加,人物情感關系糾結復雜,而劇情也更為“虐心”。《戰旗》中的金戈和金花是吵吵鬧鬧的歡喜冤家,在磕磕絆絆的相處過程中漸生情愫;《彼岸1945》的劇情以周渝民扮演的蘇臺英回家為線索,從另一個更具人性化的角度描述了戰爭帶給人的災難,劇情更向偶像劇靠攏。
4.“高知英雄”走紅。受市場驅動影響而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此種匪氣、脾氣的草根英雄呈井噴之勢活躍于熒屏,盲目跟風,缺乏創新使得人物形象同質化嚴重,造成觀眾審美疲勞而日漸式微,因此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受過專業訓練和學習的職業軍人“高知英雄”走紅。此外劇中的“高知英雄”多是“高富帥”,擁有良好的軍紀風貌和得體的著裝。《彼岸1945》中的蘇臺英帥氣內斂,是名臺科大畢業的醫生,醫術高超,又心地善良,即使在戰場也是秉持著“我只救人不殺人”的理念。年輕化抗戰劇的男主角無不是帥氣逼人又才智過人,同以往的抗戰劇類型形成鮮明的風格對比。
三、年輕化抗戰劇的前景
1.目前年輕化抗戰劇最飽受爭議的是視覺造型上的過于現代化而失去了歷史真實感。《向著炮火前進》即是典型的例子,劇中吳奇隆的雞冠頭、墨鏡、哈雷摩托等的造型雖然拉風時尚,但是失去了歷史真實感與厚重感,《戰旗》中王雷的軍用皮夾克、槍彈庫、緊身的短上衣造型則贏得了口碑,皆因其歷史感與現代時尚感的完美糅合。因此在年輕化抗戰劇中對于歷史的尊重,對于細節的考究是其需要注意的問題。
2.年輕化抗戰劇切忌過度神話“高知英雄”。劇中英雄們動作戲眾多并且夸張,雖然具有強烈的視覺效果但是因與現實過大的差距從而產生玄虛之感,加大了戲說成分,不利于對于歷史事實的正確普及及歷史厚重感的積累。如《向著炮火前進》中吳奇隆數次在戰場上的擺酷造型,雖然會在畫面視覺上看起來帥氣十足,但是在當時危急的戰場上不符合現實邏輯,會造成觀眾跳戲的后果,因此成為觀眾詬病的把柄,這也是年輕化抗戰劇需要吸取的經驗。
3.年輕化抗戰劇雖然還存在諸多的不完善,但偶像明星的加盟,歷史感與現代時尚感雜糅的視覺效果,偶像劇的感情框架都是具有開發潛力的資源因素。兒女情長不應成為被某些專家學者詬病的話題,愛情、親情、友情是永恒的話題,透過兒女情長的失去更能彰顯出戰爭的殘酷性,透過復雜的情感糾葛也更能反映出人性的復雜。對于戰爭所帶來的痛苦、人性的糾結復雜、民族情結的展示都是年輕化抗戰劇需要表現的主題。從這一方面來講,《彼岸1945》是具有很好示范效果的典型。抗戰劇的歷史從1958年至今已有五十余年,臺灣也被日本侵占長達五十年之久,而大陸由于之前政策等原因對臺灣人受日本侵略的歷史表達較少,從這一角度下拍出的電視劇題材更少,《彼岸1945》從“回家”這一本身就充滿親情韻味的主題出發,通過年輕偶像演員的表演,戰爭片與現實劇、偶像劇等各種劇種精粹相融合的手段來深刻的體現了戰爭的殘酷性,劇中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悲劇,無論中國人還是日本人,而他們的悲劇正是保受戰爭之苦的世人的縮影,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年輕化抗戰劇因其特殊性必然要承擔著反思歷史、反思人性,實現人文關懷的歷史責任。
四、結 語
傳統的抗戰劇因模式化而日益式微,隨著年輕觀劇群體的崛起,年輕化抗戰劇慢慢的正形成一種亞類型。抗戰題材電視劇不同于古裝歷史題材電視劇和當下現實題材電視劇,這段歷史是中華民族用血肉之軀譜寫的歷史,歷史記憶、民族精神都需要弘揚,因此抗戰題材本質上的教化功能多于娛樂功能,表面上劇集的插科打諢也不能掩蓋嚴肅深刻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依然需要被記憶,被回顧,更好的回顧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特別是在中日關系更加敏感緊張的時期,怎樣客觀表現歷史,怎樣從戰爭中表現人性是重要的話題。既要有對國人人性的探索,也應進行對敵方人性的探索,這是具有普世性的話題。總而言之,年輕化抗戰劇雖然包涵年輕、偶像、時尚、刺激等字眼,但是內涵依然要保持深刻、嚴肅,忠于歷史、正視歷史,在歷史真實性與藝術真實性之間達到平衡。
參考文獻:
[1] 戴清,焦朦.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傾向的反思——傳奇化、浪漫化與游戲化漫議[J].當代電視,2011(4).
[2] 騰訊娛樂黃金檔第19期.起航篇:“花澤類王子”變“戰地醫生”[Z].http://ent.qq.com/zt2012/hjd/bian194501.htm.
[3] 騰訊娛樂娛樂觀第76期.《彼岸1945》打破"紅劇"格局[Z].http://ent.qq.com/zt2012/hjd/bian194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