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
摘 要:本文通過對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主角小齡女性化情結的研究,試圖分析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特色元素,使更多人了解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魅力。宮式電影中包含著對女性主人公的偏愛,它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包涵宮崎駿對他動畫電影的再造和升華。在對其作品的分析中,我們也能夠看到當今國產動畫的些許不足。
關鍵詞:宮崎駿;動畫電影;兒童化;女性化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083-02
一、引 言
1941年1月5日,宮崎駿在日本東京都文區出生。由于在高中時期受到1958年日本首部長篇彩色動畫片《白蛇傳》的影響,宮崎駿從此對動畫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要成為一名動漫家。1963年從學習院大學畢業后,23歲的宮崎駿進入以發展成“東方迪斯尼”為目標的東映動畫公司,之后以動畫師、場景設計、原畫、編劇、原案、監制等身份參與完成多部電視及動畫電影。1964年,宮崎駿認識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高畑勛。他和宮崎駿合拍的動畫片《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成為了宮崎駿實現夢想的第一步。以此為發端,宮崎駿和高畑勛通聯手拍出了經典之作《風之谷》大獲成功,并且在日本最大的印刷商德間書店的出資下成立了后來聲名大噪的“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致力于影院動畫長篇的制作。
此后,宮崎駿和高畑勛開始交替推出各自的導演作品并且在短短數年間屢創佳績。在80年代末,吉卜力工作室已經擁有了任何日本電影公司都難以望其頂背的票房號召力,“宮崎駿動畫”成為了一個優質、知名的電影品牌。
對中國觀眾而言,宮崎駿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被他們所知,是1997年《幽靈公主》紅遍亞洲的時候。喜歡宮崎駿的動畫片的人,有大人、有孩子、有苛刻的影評人也有追求動畫技術的狂熱份子。如果我們仔細詢問“為什么對宮崎駿的動畫電影情有獨鐘”,答案往往是相似的:因為宮崎駿動畫電影中的思想和內涵是一以貫之并且辯證發展著的,他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藝術觀有著清晰明朗的脈絡,都為著建造那個宮崎駿世界而不懈的努力著。
二、宮崎駿動畫電影中主人公的小齡化和女性化
主人公女性化和小齡化是指宮崎駿在影片的角色選取中對年輕女性的偏愛。在宮崎駿動畫電影中,老年人和少兒是最普遍的角色,在這其中老奶奶和少女的形象占據了多數的造型分量,特別是充滿青春力量的少女。我們明顯的看到女性是宮崎駿最為喜愛并且運用最多的主人公性別。從《風之谷》的娜烏西卡、《天空之城》的希達、《龍貓》中的五月和妹妹小米、《貓的報恩》的小春、《魔女宅急便》里的琪尋,再到《幽靈公主》的桑,《千與千尋的神隱》的荻野千尋,這些女孩兒們或善良美好,或天真無邪,或勇猛堅強,抑或平凡普通,但她們卻能釋放生命無限的潛力與能量,更加能夠讓觀眾們感受到她們身上蓬勃的生命力。選擇女孩為主角,宮崎駿承認這是當今的反映,女孩活得比男孩更具有理想,更加有朝氣,就像宮崎駿自己所說:“小女孩兒的成長比男孩兒更加積極勇敢天真歡悅。[1]”當然,在影片中女孩們身邊同樣也有純潔勇敢的男生保護他們,孩子們在一起為美好的愿望而努力。“少女”是宮崎駿系列動畫中的一個關鍵詞。女孩子在宮崎駿的故事中具有人類所有的美好品格:純潔、美好、率真、善良、勇敢、機智、寬容、聰穎、獨立、堅忍等。當然,這些女孩兒們也帶有女性通常的弱點,他們小心眼、有的時候沒有頭腦、沖動或者是執拗倔強。正是因為這些人物有優點,有弱項,所以才能夠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熒幕上,才會充滿讓人欲罷不能的魅力。
在這里特別的提到兩位女主人公:一位是《風之谷》里的娜烏西卡,另一位是《千與千尋的神隱》里的荻野千尋。這兩位女主人公最能夠代表宮崎駿在動畫電影中對女性角色的偏愛、詮釋以及巨大的轉變。
(一)《風之谷》——對完美女性的欣賞和贊美
電影《風之谷》在1984年推出之后引起了極大轟動,宮崎駿的卓越名聲也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電影版《風之谷》由宮崎駿的同名漫畫改編而成,講述的是人類曾經征服自然,繁榮一時。但自從“七日之火”大戰爭發生后,以繁華為代價的產業文明就此崩壞。在以后約一千年的時間里,僅存的人類即將被棲息著蟲類的廣袤森林“腐海”所征服。在腐海的一角,有一個以風抵擋蟲類的小國“風之谷”。娜烏西卡是此谷族長的女兒,她是個能和人人害怕的蟲族以心相通,充滿不可思議親和力的女孩。可是野心勃勃的多魯美奇亞人卻想徹底征服世界,為了徹底消滅腐海,竟然攻占了培吉特。培吉特人為了報仇,竟以小蟲為誘餌,想引王蟲來消滅多魯美奇亞人。面對著戰爭和敵意,面對著瘋狂的王蟲,展開白鳥之翼的娜烏西卡,努力承擔起守衛家園的責任。
娜烏西卡一名是取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中的拜阿基亞國公主,同樣是一個有著與眾不同的浪漫氣質和勇氣的少女。《風之谷》的女主角娜烏西卡也擁有的這一氣質和勇氣[2]。她是完美女性的典型代表,擁有不可思議的親和力,心思敏銳、勇敢堅韌,為了維護人類和蟲類之間的和平不惜犧牲自己。她具有男性中勇敢、果斷的一面,同時也有女性溫柔、博愛的特點。在這個角色中,宮崎駿集合了人類各種美好品德,就像動畫片的結尾那樣,將娜烏西卡神化,仿佛是神仙下凡來,托起一片和平。當然,對于過于完美的人物我們往往會存在諸多的距離感,很難將這種對女性的尊崇應用到生活之中。所以隨著宮崎駿電影的不斷出現和發展,我們也看到他對女主角的重塑和再造。
(二)《千與千尋的神隱》——平凡女孩的華麗成長
2001年《千與千尋的神隱》再次獲得了超高的票房,并且一舉拿下了2002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篇獎。這個年僅十歲,鼻子塌塌,單眼皮、長得再平凡不過的小女孩一夜之間被人們所熟知。影片中,在沒有進入神秘世界之前的千尋只是一個終日生活在父母的百般寵溺下,怯懦、嬌氣、懶惰、愛發牢騷的普通女生,是現實中年輕一代的典型寫照。在《千與千尋的神隱》開場中,看上去沒有絲毫優點的千尋曾經讓許多觀眾都十分不看好她。
在大浴場里經歷過許多必需面對的困難中,千尋學會了忍耐、尊敬、誠實和尊重別人。她幫助無面人找到一個溫暖的落腳處;幫助小白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和記憶;帶領湯婆婆的寶寶見了外面的世界等。在千尋幫助他人前行的同時我們也看見她自身的成長和蛻變。
千尋是平凡生活的代表,她的成長就和我們身邊的女孩一樣,從驕縱、自傲、不懂事的孩子慢慢轉變成為成熟、穩重的少年。千尋沒有距離感,親切自然,讓人沒有壓力。宮崎駿對女主角造型的揣摩和研究,成就了一個看似平凡但是暗暗閃光的新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三)角色從無暇到質樸的轉變
在娜烏西卡和荻野千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宮崎駿對女性主人公造型的轉變。從集萬千優點于一身的智慧少女到平凡自然的鄰家小妹,宮崎駿對宇宙自然和人性的思考使得他對主人公的把握有了更進一步的飛躍。那些在人們身邊時時可以遇見的平凡女孩,帶著孩童特有的純潔生動、自然質樸的氣息,她們的成長是人們所喜歡的。因此,沒有必要將人物過分理想化,從集無數美德于一身的娜烏西卡到會用魔法的琪琪,再到平凡無奇的五月、小米和千尋,人物設計的演變過程正是宮崎駿思考過程的一個體現。
從宮崎駿對主人公造型的貼心選擇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對于孩子那純凈無暇的心靈的喜愛與贊美,他極力的描繪孩子的美好世界,也是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重新拾回自己年少時的夢想、希望、勇氣,在無限的綺麗故事中,尋回自己那顆藏匿已久的童心。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一個有著傳統的戀母情結文化的國家,日本人所崇拜的“天照大神”就是一位女性。作為從小受到日本傳統教育的宮崎駿來說,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日本傳統文化的影響,加之宮崎駿又是倡導男女平等主義者,女性崇拜在他的電影中也體現的格外明顯。
最后,宮崎駿的作品呈現出了一個在影片的年代上由未來的世界逐漸的向現實世界拉近的傾向,女主角的更替也是這一點的反應。作品的主題由幻想世界的冒險旅程或者是對人類和文明的拯救的宏大選題轉換到對生存和現實的確認肯定以及對日常生活哲理的思考。這種向現實主義的風格的傾斜也是他努力嘗試尋找與同時代對話的可能性的必然結果。所以從女性的轉變和成長之間,我們“觀一葉而知全貌”,能夠完整的了解宮式電影的獨到用意。
三、宮崎駿動畫電影對我國動畫片的啟發
縱觀中國動畫電影市場,我們印象較深的依舊是經典的國產老動畫,例如《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等。這些七八十年代的動畫片深深的影響了如今的“八零后”們[3]。隨著動畫產業技術、藝術水平的飛速提高,我國動畫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也漸漸顯現出來。在這里尤其值得說道的是,國產動畫中的主人公多為男性,這是中國傳統中“男尊女卑”的體現。在如今倡導“男女平等”的社會中,宮崎駿無疑為女性撐開了她們應得的半邊天。在眾人眼中,精神領袖大多都是男性,在男性領袖巨多的動畫電影里,女性的出現無疑是動畫影片里刮過的一股清新的風。看慣了硬朗之風后,女性特有的溫婉堅韌柔和讓觀眾對英雄女主角有了全新的認識:女性和男性一樣可以駕馭全局。在國產動畫里我們也更期待女性的出現。
另外國產動畫的英雄情結往往是直接的表達,存在一個“英雄成長模式”:英雄出身平凡、命運多舛,敵人看似不可戰勝但最后定會被英雄打敗。這樣千篇一律的說教動畫令人食之無味。以說教的方式來表達電影的主題和內涵,過于直接,沒有令人回味的余地。相反,在其他國家的動畫電影或者說在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中,留給了觀眾許多遐想的空間。雖然宮崎駿所要表達的主題永遠和“環保”、“和諧”有關,很容易讓人體會到他的用意,但在領悟他動畫意蘊的同時,我們可以在他的影片里尋找到其他美好的影子。即便宣傳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本思想,但有關童年、父母、成長、動物,因為個人經歷的不同也就有了對動畫片多樣的理解。“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宮式動畫的魅力就在于,主題含義永遠能夠和附加的情感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我們對主題頓悟的同時,也能勾起人們對生活的遐想。“言傳身教”與“潛移默化”并存,這是我們能夠從宮崎駿動畫電影學到的最完美的經驗。
參考文獻:
[1] 李建強.影視動畫藝術鑒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周鮚.動畫電影分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3] 譚玲,殷俊.動漫產業[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