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民
在首都博物館收藏著兩塊小黑板。一塊黑板上寫著:“市民同志們,目前北京市場上米面油、鮮蛋貨源非常充足。由于大家瘋狂搶購,價格猛漲。請大家保持冷靜,堅持一兩天,本店仍按正常價格供應大家好米。”落款是新興食品店,2003年4月23日。另外一塊黑板上寫著:“市民同志們,再堅持一天,價格馬上回落。”落款是新興食品店,2003年4月25日。這兩塊看似不起眼兒的小黑板,卻見證著一段非凡的歷史。同時也記錄下一個為國分憂,助人為樂的好人——楊新興。
“非典”襲來為國分憂
楊新興是河北省安國市楊莊村人,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農民,曾經當了3年兵,在海軍服役,1986年來京創業打拼。賣過菜,當過建筑工人,當過小工,干過木匠。1991年他妻子楊彩玲也從河北老家來到北京,夫妻二人在朝陽區團結湖街道水碓子9號樓前開了個小賣部,起名新興食品店。雖然小店面積狹小,不足10平方米,可賣的貨挺全:有糧油、鮮蛋、飲料、啤酒和一些居民日常生活用品。一方面方便了小區居民購物,同時也補貼了他的家庭生活。他熱心為居民服務,價格合理,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受到小區居民的稱贊。
2003年一場史無前例的“非典”侵襲了首都北京。這場“非典”來勢兇猛,一時間京城百姓人心惶惶,談“非”色變。在“非典”剛剛襲來的4月,北京的糧油、鮮蛋等生活必需品變得十分稀缺。一些不良商販借機哄抬物價,商品價格高得嚇人。可楊新興的小賣部不僅沒有哄抬物價,依然按平價銷售糧油、鮮蛋等生活必需品。甚至在批發市場漲價,生活必需品緊缺的情況下,他不惜高價購進,按平價售出,不顧自己買賣賠本,用高買低賣的方法,平穩物價,減輕了當地居民對“非典”的恐懼心理,維護了社區安定。為了穩定人心,楊新興還分別在4月23日和4月25日寫了上文所說的那兩塊小黑板上的告示。
如今這兩塊非同尋常的小黑板,已被首都博物館當成現代文物,永久收藏。這兩塊小黑板記錄下了一個來京務工人員,在國難當頭之時,為國分憂,大愛無疆的善舉。面對從未經歷過的“非典”,一個來京務工人員有著如此寬廣的胸懷,做出如此不平凡的舉措,真不愧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光輝典范。
千里捐款,大愛無疆
“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后,楊新興深受感動,他妻子楊采玲更是止不住地掉眼淚:“好人啊!咱們該幫幫她。”5月16日夫妻二人決定專程去看望張麗莉老師,提議得到全家人的支持。當天他們夫妻二人就買了火車票,踏上了一次不平凡的征程。為了在路上省些錢,他們買的是硬座車票,還帶了一些方便面、面包在路上充饑。轉車時,晚上就在火車站候車室休息。實在累了,就在地上鋪些報紙,躺一會兒。楊新興的妻子硬座坐得時間長了,腰累得疼,他就替她捶捶揉揉。經過三天兩夜的勞累奔波,5月19日上午,楊新興夫婦不遠千里趕到了哈爾濱,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捐款處,將多年積攢的10000元錢給了勇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表達了一對普通農民夫妻對人民教師的崇敬之情。張麗莉的愛人看到這對不遠千里趕來捐款的農民夫婦后,深受感動,連聲說:“感謝!感謝!我代表張麗莉謝謝你們!”
他們夫妻的義舉感動了張麗莉的家人、感動了社區的居民,也感動了新聞媒體。新華網、河北新聞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的記者爭相采訪了楊新興。當河北新聞網的記者問楊新興“您是出于怎樣的心情,想到為遠在千里的最美女教師送去萬元積蓄”時,他回答說:“我們兩口子都是通過媒體了解到‘最美女教師張麗莉事跡的,覺得挺感動。我們小時候因家里窮,沒上過學,一直覺得沒文化特別遺憾,對教師這個職業一直懷有特別尊敬的心情。其實這錢也可以通過匯款寄過去,但總覺得那樣不能表達我們普通農民的心情,她的事跡感動了中國,也感動了我們倆,我們就是要把這份心情帶過去,傳達到,讓張麗莉感受到大家的肯定與鼓舞,能在今后更好地堅持下去。”多么樸實的語言呀,多么美好的心靈呀!一對普通農民的凡人善舉,感動了無數人,也彰顯了這對普通農民夫婦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高尚品格。”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在社區居民眼里,楊新興是個大好人,他有著中國農民淳樸善良的本色。他開的小店,價格公道,童叟無欺。他對社區的孤寡老人和殘疾人更是照顧有加,住在高樓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到他店里購物,他免費送貨上門。為方便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送貨,他特意買了小三輪。開店20多年來,他已經用壞或丟失了好幾輛小三輪。如今又新買了一輛,他說:“我一定要堅持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免費送貨,要一直送下去,我將來老了,送不了貨了,我讓我兒子接著送。我要把愛心傳遞下去,我要教育我的兒子為居民送愛心。我來水碓子社區開店20多年了,這20多年來社區居委會的領導、社區居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我永遠記住我剛來社區開店的時候,居委會領導就上門來看望我,問我有什么困難?給了我極大的關懷,讓我一個來京務工人員感到心里熱乎乎的。社區居民也都照顧我小店的生意,凡是在我店里能買到的東西,就不去別處買。正是有了他們的幫助,我的小店才一天天紅火起來,我家的生活也一步步好了起來。俗話說得好‘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我如果不好好地為社區居民服務,我就對不起關心幫助過我的社區領導和社區居民。要說我思想覺悟有多么的高,那倒不是,我是抱著一顆感恩的心為居民服務的。”
楊新興助人為樂不分分內分外。一次他小店旁邊水碓子8號樓的一位社區居民突發心梗,恰逢他的妻子上班不在家,楊新興得知情況后,立即趕到發病居民家中,幫助把病人送到醫院,并打電話通知病人的妻子。病人妻子來醫院后,他又幫忙辦理各項檢查交費手續,忙前忙后,直到晚上11點多鐘才回到家中。
社區里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從他小店旁邊社區的鐵門經過,不慎被鐵門碰破了頭,倒在地上血流不止。他把老人扶起,并讓妻子拿來家中的棉被,墊在老人身后。鮮血染紅了被子,他毫無怨言,直到老人的家屬聞訊趕來,把老人接走。
老楊給自己的小店印了一張名片。名片的正面印著:新興食品店愛心卡,上面有小店的聯系電話和地址,還印有他和兒子的手機號碼。名片的背面印著服務對象:孤寡老人、殘疾人、年邁行動不便的老人、有困難的群眾,義務采購生活必需品,送貨上門。而且還用顯著的字體印著一句溫馨的話語:“大事小事打個電話就行。”看了令人倍感溫暖。
楊新興做好事不圖回報,有人夸獎,也有人質疑。有些不理解他的人發問:“你整天做好事,也沒有回報,你圖個啥呀?”他說:“我圖個樂兒,看到通過我的努力,別人歡樂了,我也非常高興,這就叫: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受人稱贊有口皆碑
社區居民對楊新興的評價很高,在水碓子社區居住了50年的古稀老人崔可諒說:“每年他都從老家給我帶一些免費的草藥。如果我給他打電話購物,他都會給我送到家里,不管有多沉。”崔可諒還說:“老楊常年提供免費的商品,比如雞蛋、牛奶、大米和油給社區那些有需要的家庭,他還經常捐錢給孤兒和有需要的人。”
社區居委會干部劉景霞說:“我真的很佩服他,如果他把捐的錢都存起來,在北京都能買套房了,但他還是捐獻了所有的錢。老楊和妻子、兒子、兒媳婦現在住在一間租來的大約20平方米的房間,他的小賣部不足10平方米。”
俗話說得好:“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20多年來,楊新興用他的實際行動在社區居民中贏得了“好人”的稱號,每當大家豎起大拇指夸他是個無私奉獻的大好人時,一向低調的楊新興說:“毛主席說了,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我要像毛主席說的那樣,做一輩子好事。不光是我做好事,我還要教育我的子女做好事,把做好事的優良傳統世世代代傳下去。做好事,當好人,當一個有愛心的人。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