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欽楠

臨近放假的時候,學校各種花里胡哨的活動就多了起來,荷包和銀行卡都是“憂桑”的。說是為了豐富同學的課余生活,其實是學校資金緊張,大家都在籌款。華德福學校是私立學校,沒有政府資助。
按理說,除了每年學生交的學費,要想辦好學校,只能開源節流。除了交學費,學生在校往往有一些額外的“消費”。教學樓里開了個小賣部,說起來挺正常,現在大多數學校里面都有。我以前所在的北京亦莊學校里也有個小賣部,光賣零食,不論哪次去都人滿為患,從小學到高中以及國際學生,無一不去那里消費。東西雖然比校外面貴一倍,但是這并不能阻擋同學對小賣部的依賴,甚至如果哪天沒開門,人人都是一臉抱怨。華德福學校小賣部的主打商品也是零食,一到大課間,大家都得去找點吃的。每星期都得在那兒花上10塊錢,一個月也將近50塊,積少成多,學校賺的差價也十分可觀。除了食物,這里還有小孩的玩具、小首飾、衣服、文具……都不便宜。奇怪的是家長沒意見不說,還愿意買單,鑄就了小賣部的“強勢”。
學校的“窮”,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心知肚明。當初去別的學校打籃球比賽的時候,看見人家有好幾個運動館、一水兒的蘋果電腦,甚至還有游泳池什么的,讓我們真羨慕。可過后還是喜歡自己的學校,不說別的,光教學理念和校風,別家真是趕不上華德福。選擇這所窮學校,我也“認命”了。還記得我們年級即將升入高中時,老師要求我們做一個禮品,貢獻給學校。當時,我們做的是個掛在門上的藝術品,很粗糙。開學后,我就在小賣部里瞧見了,頓時一愣——上面的標價是100美元。我心想這肯定賣不出去,可過了兩月,我們做的手工不在貨架上了。一問才知道,有個家長還真給買了回去,這也不得不讓我感嘆美國人的審美和愛心。
前一段時間,學校剛辦完一個拍賣活動,老師說這是年年都要辦的。我們同學私底下討論的結論是,學校只要資金緊張就開始搞這路買賣。提起拍賣活動大家特別頭疼,全校上下都得跟著忙活,先是發動所有的同學捐東西,要求還特別高,至少要9成新。活動前兩月就能看到四處都擺著大垃圾桶,上面貼著“拍賣物品收集”。里面什么東西都有,擱我的話,肯定不去買一堆沒用的二手貨,也就低年級的家長可能買回家給孩子玩。物品收集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在高中部這邊貼張大表。上面寫得清清楚楚,需要多少志愿者,分不同時段、不同任務。要求都不低,統一服裝,還不管飯。沒有學生愿意去,老師就下了命令,每個年級都要幫忙,不去的必須有合理理由。最后,其他年級拗不過,老老實實地參加,但是我們年級的這群“刁民”就不那么好解決了,都有“合理”理由。本來年級就十三四個人,個個都懶得要死。老師也有招,跟我們說,你們既然都不來,那每人買個蛋糕帶過來,算是貢獻了。我們欣然接受,寧愿掏錢也不愿意做事。
活動安排在學校的體育館,提前一兩天開始布置,要把體育館變成一個華麗的拍賣會,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結果,體育館被弄得面目全非,體育課是鐵定上不了了,我們雖然上繳了蛋糕,但還是要幫著一起布置。老師希望我們把一張廉價的折疊豎形桌裝飾得和高檔餐廳的桌子似的。先是把一塊大小合適的木板蓋在折疊桌上,那木板死沉死沉的,我一度懷疑折疊桌會承受不了實木之重。30多個板子蓋完,負責的老師突然想起來忘記鋪桌布了,于是拿出一沓白色桌布讓我們鋪上去。大家剛準備把桌布往桌子上攤,老師又說應當鋪在木板下面,瞬間我們就徹底崩潰了。無奈之下,只得重新來過。完工之后,一個同學心直口快:“你看像不像個棺材,尤其是這個木頭蓋子,誰會愿意在棺材一樣的桌子上吃東西,反正我是不愿意。”別的同學也紛紛附和。確實是越裝飾越沒法看,還不如簡簡單單的一張折疊桌。
接下來,我們的任務是擦臺面,每人發了一瓶“純天然消毒液”,但噴出來的卻是一股濃濃的“八四”味兒,只能希望在拍賣會那天這味道能夠消失。
聽說拍賣會辦得還不錯,為學校賺了不少錢,也算沒白忙活。緊接著是“放縱5月”(May Faire)的活動,這是波特蘭華德福學校的特殊活動,每年5月必須搞,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整得跟個廟會一樣,成為學校的品牌標志,歐洲那邊的一些華德福學校也會辦,比較稀罕。小學生會很喜歡這種活動,有吃的有游戲,熱熱鬧鬧的。高年級的孩子們就已經不屑于在里面玩了,所以年年的“放縱5月”都是高中部為自己班掙班費的好時候,里面所有跟吃和玩有關的攤位都由高年級同學負責。每個年級都會趁著這次活動小賺低年級那群小屁孩兒一筆,一般根據小孩的喜好決定擺什么東西。
在華德福學校,每個年級都有一筆“公款”——班費,我們年級也不例外。年級活動時需要動用班費,最重要的是直接關系到12年級時的畢業旅行計劃,完全取決于在高中4年攢下來的錢有多少。9年級時,賺錢的壓力還沒那么大,從10年級開始就需要為班費奮斗了。按照慣例,在排球賽和籃球賽時擺賣零食的攤子是10年級的活兒。這次籃球賽季我們掙了500塊錢,也算這學期最好的收入了。我們絕對是學校的“另類”。正常來說,一個學期要掙個兩三千才對,別的年級差不多都能做到。學校和老師希望同學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做些事情掙班費,像洗車、做些手工品去賣或者可以弄一個庭院車庫售物,但在我們年級中就是都組織不起來,誰也不愿意干,一點兒都不著急。老師跟我們說不通,就發郵件給家長,希望家長幫忙想些辦法。誰知家長們也是漫不經心,這又給了老師當頭一棒。結果就是學生“打敗”了老師。
我們年級的掙錢計劃已經推到了明年,11年級要包辦學校的舞會。我們琢磨著把舞會的承包權賣給別的年級,沒有經營風險,還省得自己忙前忙后。遺憾的是,消息被老師知道了,一票否決。只好想別的計謀了。放暑假前還有件大事兒——野外生存周,去年是到農場干活,今年準備到森林里搭帳篷。本來要從班費中提取買糧食的錢,經過商量改為自己湊錢買。所謂量入為出,“公款”能不花就不花吧。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