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廣玉
我很喜歡國外對慈善一詞的解釋:慈善是出于對人類的熱愛,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這個解釋很清楚地說明了做慈善的動機和目的,而且很有包容性。
不過,雖然中國人從小語文訓練的就是名詞解釋,但這些東西長大了用不上,現實太具體太復雜了,況且小學課本也沒有提到何謂慈善。我們大部分時候還得從爭議事件中來認識慈善,比如從陳光標看“暴力慈善”、從郭美美看“紅十字會的生意”、從盧星宇扒“慈善的動機”……這像是一種排除法,我們對慈善保持了應有的質疑,但對慈善本身是什么始終知之甚少,比如你問“壹基金”和其它公益組織有什么不同,很多人只知道他是無非由一個響當當的電影明星創辦的。
光打口水仗是不能認識事物的,況且我國的媒體具有一種非凡的能力,即在任何事情發生的第二天就把這件事引向道德評判的領域。比如去年廣受關注的“袁厲害事件”,在火災不幸發生后,本來大家最應討論的是孤兒領養制度、孤殘兒童保障制度,結果有媒體開始挖袁厲害的背景,發現她還做生意,還有不少存款,于是輿論轉向了“鑒定袁厲害的人品”。你真的搞不明白,中國有幾十萬孤兒,幾百萬殘疾兒童,這是還原袁厲害就能解決的嗎?
所以你有時候不得不懷疑中國人是否真的關心慈善。如果問一句,你知道我們城市里的孤殘兒童在哪里嗎?他會說街邊乞討的算不算?我們在很小的時候,還可能由學校組織過去敬老院,長大了以后,大部分人肯定一次也沒有去過老年人福利機構,當然也不知道還有特殊教育學校(專門教育聾啞兒童,智力障礙等特殊兒童的學校),總而言之,那些特殊人群其實離我們的生活是很遠的,如果不用高清攝像機拉到眼前來,他們就是另一個世界的。
但是,假如能在萬分忙碌之余,有人抽出一點時間去兒童福利院或特殊教育學校看望孤殘兒童,那么他自然而然就會想,這些孩子生活得怎么樣?是否有足夠的福利機構來養護他們?國家保障和社會捐助夠不夠?你還會看到,這些孤殘兒童也心靈手巧,這些老師足夠辛苦……這時候你腦子里沒有爭議,想的只是慈善怎么做才會更好。
你也可能確實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什么福利機構,你還會說“我地震還捐了款了,我怎么就不關心慈善了?”那也沒錯,但是地震后一定是群情激昂的,甚至已經有人把捐款賬號都轉到你面前,那太短暫了。現在請你拿出1元或10元錢來,你把它捐出去——這時候你才會考慮該捐給誰,才會去了解各慈善機構的特點,他所服務的領域和對象,他是否值得信任……
我想,認識慈善的最好方法,一定是當你真的想起這個世界,你憐惜生命本身,然后主動關心身邊的人和事,你開始去做一點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和慈善有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