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 陽介
從前,日本的父母或親戚表揚優秀孩子的時候經常說:“這個孩子將來能當大臣或博士。”博士是日本的最高學位,拿到博士學位就意味著列入高級人才隊伍,將來能從事科研工作,因此,過去人們非常尊敬博士。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日本拿到博士學位并不意味著一定能夠找到一份研究的工作。
目前,博士畢業的學生一般只能在科研機構從事短期項目,或者在大學當兼職教師。這些工作都不是鐵飯碗,合同到期后要再找工作,而且,收入水平不是很高,有的博士畢業生一年收入不到300萬日元(約合19.5萬元人民幣),而日本男性平均年收入為400萬元。很多博士一邊在培訓學校等做兼職,一邊繼續著自己的研究,生活非常不穩定。
從前,日本人認為大學生就是社會的英才。當時,攻讀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是精英中的精英更少,因此,幾乎所有拿到博士學位的學生畢業后都會留在大學里,繼續研究自己所關心的題目。
而戰后日本實現經濟高速發展,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也從學術研究型逐漸轉變為大眾化。在大學學習并不意味著成為精英,而是一種普遍現象。特別是泡沫經濟后,日本社會處于長期蕭條狀態,大學畢業的學生很難找到好工作,有的學生為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就繼續攻讀學位,因此,研究生和博士生數量逐漸增加,其價值卻下降了。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政府為了提高科研水平,提倡各大學增加博士名額。受到這種政策的影響,博士畢業的學生明顯增加了。但是,就如中國教育部的擴招政策一樣,日本政府制定政策時沒有充分考慮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因此,畢業后找不到研究工作的博士很多。有的博士畢業生沒辦法,決定到企業去工作,但沒想到在考試中卻競爭不過普通的本科畢業生。
目前,日本企業對博士畢業生的評價普遍不高。企業認為,博士生一直在學校學習,缺乏在社會常識以及禮儀,而且,博士生頭腦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很難用企業文化來教導他們。有的企業管理者說,大學環境自由,博士生基本上自己做研究,容易缺乏交往能力以及社會常識。但是,以筆者的親身經歷來看,日本的博士生們在研究課題的時候很少有獨立完成的,都需要別人的協助和配合,所以說博士畢生缺乏協調性的觀點并不是絕對的。
而且,如果是研究社會學或政治歷史的博士生,研究時不會只看資料,還要和很多相關的人士采訪溝通,這樣的人怎么可能缺乏社會交往能力和常識呢?所以筆者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博士生的研究與企業的需要不一致。
學術研究講究深入,是為了科學的目的;而企業的目的是追求利潤,需要考慮消費者的需要。博士生所作的研究雖然水平高,但通常研究范圍又窄又深,未必適合企業的需要。尤其是文學以及歷史學等人文科學的博士生,研究的方向很難滿足企業的需要。
目前日本社會受到過去“博士只能做研究”這一看法的影響,對博士畢業生的評價不是很高。但實際上,很多博士畢業生在研究過程中培養了較好的處理信息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有些學生大量閱讀外文資料,同時掌握幾門外語,因此可以說,目前日本社會在浪費人才,迫切需要建設一種能使博士生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環境。
當然,博士畢業生自己也需要不斷改變看法。一般來說,學生們考博士的目的就是將來在大學或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根本沒有考慮其他的道路。筆者自己博士畢業的時候也曾經這樣想。但這樣一來可選擇的職業范圍就會很窄,更難以找到工作。
最近,日本媒體也紛紛報道博士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受到報道的影響,很多學生知道畢業后不一定能立刻找到非常滿意的工作,在心理上有了一定的準備。目前在日本,部分大公司已經開始對博士畢業生進行專門的就業指導服務。但是,游離于學術機構和企業之外的博士生,在日本社會依然到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