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特利

日前應北京郵電大學MBA主任楊學成博士邀請,擔任MBA特聘導師,與來自其它業界的導師們和楊學成博士共同切磋,分享各自在企業實務管理上遇到的問題與看法。第一次聚會,許多來自不同行業的導師有很多跨領域的互動與討論,除了見識到北京郵電大學MBA的專業與用心之外,也同時感受到現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效率。
新認識的朋友除了交換名片之外,大家也會互相加為微信好友。有些朋友甚至不帶名片,直接通過微信傳送自己的名片到新朋友的手機上。除此之外,特定群族的朋友圈更能分享實時信息,微信功能的便利與微博相比較也不惶多讓。一次會議下來,常常就能認識許多新朋友,微信是很有效率的溝通管道,甚至是互動傳播平臺。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與蓬勃發展,我們見識到了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平臺,以及溝通工具,舉凡ICQ、MSN、Facebook、QQ、微博,再到微信,都在不同的階段引領了創新。三十年前的臺灣,當時電視臺只有三家,而今超過百家;在1988年報禁剛解禁時,只有31家報紙,今天則多達2000家報紙;還有更多的網絡媒體興起。因此,今天臺灣媒體的數量與種類與三十年前比,恐怕要以百倍來計算。百倍的媒體數量與種類,不僅是媒體百家爭鳴,對企業經營與品牌推廣而言,一方面有了百種選擇,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百倍的復雜。
記得約莫三十年前,香港制作的武俠電視劇《楚留香》(鄭少秋主演)紅遍臺灣,據說有高達七成以上的收視率。高收視率的原因,固然是因為電視劇《楚留香》本身好看,而當時臺灣只有三個頻道可供選擇,應該是更主要的原因。對比今天超過一百個電視頻道與無數的網絡平臺,某個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要是能超過2%就算是高收視率,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語。在當時媒體資源十分有限的經營環境之下,企業的選擇雖然較少,但相對的,若要經營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只要能排上熱門節目的廣告時段,似乎就可以確保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在今日媒體相對自由開放,百倍媒體數量與種類的經營環境之下,企業經營品牌與推廣品牌的難度也因為有了百種選擇,而形成了百倍的復雜度。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內地少數火紅節目(例如春晚、我是歌手)的廣告價位居高不下,甚至屢創新高,原因無他,有效的品牌傳播是企業心甘情愿支付大把鈔票的主要原因。
百倍復雜的傳播工具,自然造成現今營銷人員工作的百倍復雜度,也同時考驗今日營銷人員的“功力”。在缺少類似《楚留香》這種七成收視率的電視節目,以及有限的高收視率節目廣告費用動輒天價的限制之下,營銷人員被迫(或者主動)以靈活的品牌傳播工具出奇制勝的成功案例也就越來越多。舉凡紅遍全世界的江南大叔騎馬舞、紐西蘭餅干公司Griffins的比司吉(biscuit)、中糧“美好生活”也都不是通過傳統媒體宣傳而達到有效溝通的。讓江南大叔一炮而紅的是YouTube,讓Griffins的Choco-ade成為最暢銷比司吉的是Facebook,讓中糧成功將“美好生活”理念傳達得淋漓盡致的是微博,這些都是通過新一代互動媒體平臺另辟蹊徑,成功傳播品牌的案例。這些成功案例,鼓舞了不少營銷人員,可以預期的是也將刺激更多的營銷人員推出更多好的營銷創意。
新一代溝通工具YouTube、Facebook、QQ、微博、微信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對新創立的企業有著一層更重要的意義,就是低成本傳播。無可誨言,傳統媒體的高額廣告預算,常常是新創立企業的沉重負擔與進入障礙。而這些新一代溝通工具因其較低的操作成本與實時的互動,就成了新創立企業(尤其是小企業)屬意的創新性傳播平臺。從某個角度看,新一代溝通工具也同時給小企業提供了一個機會和舞臺,挑戰巨人。
營銷是一門傳播的學問,因為我們必須不斷地傳播品牌、傳播產品信息、傳播促銷信息,而傳播的終點則是目標消費人群。既然營銷的本質在于傳播,那么隨時關注與善用新的傳播工具,就成為營銷人不可避免與必備的功課。
時時關注傳播工具的變化,靈活運用不同的傳播工具,我們就有機會不斷創造成功營銷案例。
(本文作者為琉璃奧圖碼科技Optoma亞洲區總經理,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telly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