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釗
量化圈里流傳這樣一個冷笑話:一個國際著名的量化投資團隊準備進軍中國市場,他們高薪聘請了若干經驗豐富的專家,開發了多個表現良好的量化模型,花費巨資購買了速度最快的計算機,租賃了最高檔的寫字樓。一切準備就緒,他們開始在國內市場進行巡回路演。走了一圈以后,團隊負責人決定將所有的資金投入到小額貸款。跟朋友聊起這個笑話時,他深以為然。這位朋友從事了多年有關理財的工作。他說到,量化投資每年百分之十幾的收益已經是不錯的水平了,但在國內市場,投資者的預期收益實在太高。10%不算高,20%才剛剛好,要求40-50%的也有一大把。朋友認為,很多投資者對投資理財的期望并不是真意義上的理財,而是發財。“出來混,都是要還的。”朋友最后意味深長地笑道。
某些行業長期以來20%以上的投資回報,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過去30年里,中國經濟保持了長期高速增長,貨幣供應量的增速也常維持在兩位數以上,再加上中國經濟總量大,一旦結構不平衡,就容易出現局部行業和地區的發展速度較高。房地產、小貸等市場,雖然在歷史上有較高投資回報,但風險聚集已經較大了。黨的十八大更強調平衡發展,而不強調經濟的絕對增速,也進一步佐證了投資回報的下降將成為必然趨勢。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選擇合適的量化產品?
首先,我們要區別市場中的“真量化”和一些打著量化旗號的傳統投資。量化投資強調的是大概率獲勝,一般情況下不會重倉某個行業和個股,投資風格也不會太偏激。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投資組合持股在50個以內,或者單個個股權重超過5%,那么他主觀投資的成分就要更多一些了。其次,選擇量化產品的最重要標準是它的歷史業績,而且要足夠長的業績。主動投資經理的投資風格是可能發生變化的,但量化投資的模型邏輯和風格則相對固定。產品收益或超額收益的穩定增長曲線,要比投資經理個人的光鮮履歷更具有說服力。最后,評價量化產品的重要指標不是絕對回報,而是收益與風險的比值,業內常用夏普比率或信息比率作為其客觀標準。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可以多借助一些專業的第三方評價報告作為投資量化產品的參考。
量化投資并非就沒有高回報,只要投資者愿意承擔更大的風險。對于這一類投資者,可以選擇一些結構型量化產品。這些產品很多1:4、1:5配置普通份額和優先份額,優先份額以7%-9%給予固定回報,普通份額獲取剩下的收益。這種結構的設計實際上為普通份額持有人設計了杠桿,一旦量化模型能取得10%以上的收益,實際投資回報則在兩位數以上甚至更高。
對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的投資者而言,投資一些指數增強型的量化產品則更為合適。指數增強型產品,在指數投資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投資風險不會比投資指數大多少。做得好的指數增強產品,每年會比指數有5%以上的超額收益,而且收益相對主動型產品穩定。打一個也許并不太恰當的比喻,這猶如龜兔賽跑,只要跑到前面的兔子稍有停歇,量化產品就及時追趕縮小差距。
市場是不確定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分散投資和更好地匹配自己的投資品種和風險承受能力。以國際市場的經驗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量化投資或將成為中國投資市場上的重要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