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國策展人Pia Camilla Copper 和Margota Ross策劃的“來自中國的驚雷——中國當代藝術展”(the Thunder out of China)正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阿荷森納當代美術館(Arsenal Contemporary Art Museum)開幕,此次展覽是加拿大第一次大規模展示中國當代藝術,共匯聚了13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大型繪畫、雕塑、裝置、照片和影像作品。參展藝術家不僅有國際知名的谷文達、張洹、高氏兄弟、倉鑫等,也有藝術新銳高翔、常磊、韓冰等。正如策展人Pia Camilla Copper所說:“這個展覽期待人們進一步挖掘中國當代藝術已知部分,更重要的是發現未知部分”。其中高翔、常磊、韓冰三位藝術家受邀赴加拿大參加開幕式。展覽于2013年1月31日至7月23日在蒙特利爾市展出,8月至12月在多倫多市的阿荷森納當代美術館展出,并于10月參加多倫多藝術博覽會。
2013年表壇“奧斯卡”吸引10萬觀眾
4月25日至5月2日,2013年第41屆巴塞爾世界鐘表珠寶展在占地14.1萬平方米的新展館中隆重舉行。作為“奢侈品中的奧斯卡”,本屆巴塞爾世界鐘表珠寶博覽會有大約1800個來自鐘表、首飾、寶石和相關行業的參展商向專業觀眾展示他們的創新和改革產品。作為全球鐘表行業的風向標,預計2013年有超過10萬名專業人士從世界各地來到巴塞爾,發掘2013年最流行的鐘表和珠寶行業最新的趨勢以及最新的創意設計。
2013中法文化之春展覽
4月18日到5月1日在北京,5月10日到6月5日在廣州。兩場名為《一見鐘情》的展覽除了呈獻法國藝術家艾麗莎白·柏莫勒的新作外,畫與聲的對談也是亮點。中國歌唱家馮翠霞,琵琶樂手郭紅蓮與特邀的粵港澳音樂家齊聚一堂, 為畫展獻藝演出。
從畢加索到巴塞羅
——20世紀西班牙雕塑藝術展
4月21日至6月30日,為慶祝中國和西班牙建交40周年,由西班牙官方信貸局基金會、西班牙文化行動、西班牙駐華大使館和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從畢加索到巴塞羅——20世紀西班牙雕塑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的展品來自于西班牙官方信貸局的藏品,包括高迪、畢加索、達利、巴塞羅等31位代表性藝術家的79件作品,呈現了西班牙雕塑藝術從20世紀初先鋒派的萌芽一直發展到今天的演變歷程。
NO WAY!——高偉剛個展
2013 年5 月19 日 - 6 月30 日,高偉剛將在滬申畫廊舉辦他的第二次個展“NO WAY!”。在此次展覽中,藝術家將充分利用畫廊的空間特點,延續其對于綜合材料的探索及運用,為觀眾呈現一件大型裝置作品。隨著波狀鏡面臺階的迂回盤旋,藝術家仿佛帶領觀眾走進了一片無邊無垠的沉思之網,對空間邏輯進行扭曲、撼動和重塑。除了裝置作品,展覽還將呈現一系列全新創作的雕塑及綜合材料繪畫作品。
“化身世外2”AV@AR II ——數字藝術創作孵化展
4月14日至4月28日,中華世紀壇數字藝術館舉辦了小型數字藝術展“化身世外2”AV@AR II” 。這是繼 2011 年末 CMoDA 開館展“化身世外”在探討當下蓬勃涌動的虛擬與現實混合的新自我表達現象后,歷經16個月的成長,在2013年推出“化身世外2”,從而進一步探討數字文化背后的數字生產和數字消費。
當態度變為形式
——波爾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展
2013年6月1日起,普拉達基金會將在威尼斯王后宮舉辦藝術展該展覽。該展覽由杰勒馬諾·切蘭特(Germano Celant)擔任策展人,他將與德國藝術家托馬斯·迪曼德(Thomas Demand)和荷蘭建筑大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展開親密對話。該展最初由著名策展人哈羅德·史澤曼(Harald Szeemann)于1969年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Bern Kunsthalle)構思并展出,這種顛覆傳統的展覽方式被視為一種語言性媒介而載入史冊。
《蔡國強:農民達芬奇》走上巴西街頭
隨著《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巡展在巴西圣保羅展出,圣保羅最繁華的區域,市民可以看到馬路上空盤旋的飛碟、飛機和潛艇,地面上跑著機器人拉的洋車。所有的作品均由中國農民創造。同名展覽曾在巴西利亞創造了逾 30萬觀展人次的輝煌戰績。從2004年開始,蔡國強花了六年時間,走過九個省市,尋訪中國農民發明家的足跡。《農民達芬奇》集合了他收藏的六十余件農民發明家作品。2010年,該展覽曾作為上海外灘美術館的開館展,在世博會期間產生重大反響。這一次在圣保羅,藝術家讓作品走上巴西的街頭,讓這舉行狂歡節的公共舞臺搖身一變成為美術館,使人們與藝術不期而遇。
協奏在時間深處——十八、十九世紀法國沙龍文化及精品藝術展
在法語中,有一個美麗的說法用來形容19世紀末,那就是“美好時代”。它令人聯想到整個19世紀對尊貴和華麗的追求。此次展覽展出近百件18、19世紀法國藝術精品,旨在再現法國生活方式,還原當時引領全球文化藝術風尚的沙龍場景,集中體現了那些逝去時代的宮廷貴族的審美趣味。這些精美絕倫的古典油畫、傳世雕塑、名世家具以及華美鐘表、工藝品,無不體現了法國工匠及藝術家們對極致美的追求。
視線之外
5月9日至6月15日,曼谷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呈現中國五位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年輕藝術家鄧碧文、黃成、吳俊勇、葉楠、張湘溪的最新的藝術創作。這個名叫《視線之外》的展覽將以不同的視角觀察社會、注視人群、剖析現實,以各自銳利的眼光洞悉當下社會深層次的問題與結癥,并在創作過程中以精致細膩的手法完成他們的思想之旅與作品呈現。
展覽名稱:她的?
——ZERO首屆當代女性雕塑展
《她的?》是ZERO(零藝術中心,798藝術區中一街)年度系列展的首展,也是ZERO創建作為“中國首個雕塑藝術空間”的啟動展。ZERO的創建者、館長李莫唯女士表示,“ZERO將專注于雕塑領域,長期致力推介青年雕塑藝術家,成為研究、展示、推廣傳播雕塑藝術的專業平臺。這次舉辦的青年女性雕塑家群展,更是印證這樣的建館理念。”本次策展人由中央美院藝術史博士、中央美院美術館研究館員郭紅梅女士及中央美院藝術管理碩士呂文靜女士共同擔任。
勞力士Rolex Deepsea Challenge腕表展
4月17日至5月20日,Rolex Deepsea Challenge展覽在上海舉行。在一場獨特的深海探險主題展覽中,觀眾欣賞到的是兩只曾抵達海洋最深處的勞力士腕表——迄今為止,世上只有這兩只勞力士腕表真正在深海中下潛至如此深度。2012年3月26日, 電影制作人兼探險家詹姆斯·卡梅隆成功潛入位于馬里亞納海溝的海洋最深點,一枚實驗型Rolex Deepsea Challenge腕表被綁在潛水器外部,陪伴他下潛至海平面下10898米海底。50多年前,由美國海軍中尉唐·沃爾什和瑞士海洋學家雅克·皮卡德駕駛的“的里雅斯特號”下潛至10916米,勞力士實驗型Deepsea Special腕表同樣被綁在潛水器外部,參與了這次深潛。
北京亮點設計中心
克勞迪奧·克魯奇設計藝術展
4月9日至5月7日,北京亮點設計中心攜手國際著名室內及產品設計大師克勞迪奧·克魯奇,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設計藝術展,展覽包含運用創新材料設計的燈品,汲取中國傳統美學靈感的家具,幽默夸張的藝術擺件,更有多年來的經典回顧系列。展覽正如一個被放大的萬花筒,呈現克勞迪奧·克魯奇多元設計,以及當代設計與藝術的融合。本次展覽重點在于探討材料、藝術以及設計,期望能對觀展者帶來工業設計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一些啟發。
感應器——“感應·感動”人工機能藝術展
4月28日至5月12日,元典美術館舉辦此次多媒體裝置藝術展。主題“感應器——‘感應·感動人工機能藝術展”,探討感應器自動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而感動則是作為人類文化思想價值判斷的一個支點,與媒介、技術、語言、題材這些文化本體一起表達生存的感受。新媒介技術做為藝術表達方式也必定帶來新的藝術語言結構的變化。
第47屆科隆藝博會最貴作品出爐
第47屆科隆藝博會(Art Cologne)4月22日在德國正式拉開序幕。最耀眼的明星藝術作品,同時也是參展作品中最貴的作品,是德國著名畫家恩斯特·路德維格·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創作于1926年的一幅畫。基爾希納的這幅作品名為“Strassenbild vor dem Friseurladen” ,是這位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的第二套街景系列畫作中的一幅作品,該作品目前在科隆藝博會標出的價格為337萬歐元(約合440萬美元)。在1936年之前,基爾希納的這幅作品一直都是德國德雷斯頓的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直到它被納粹黨人沒收充公。隨后,這幅作品輾轉到了瑞士成為了一件私人收藏品。在2012年的科隆藝博會上,喜利得基金會(Hilti Foundation)曾以大約300萬歐元的價格從Henze & Ketterer畫廊買走過一幅基爾希納的作品。
莫斯科藝術公園MUZEOH“袖珍房屋”藝術節
4月21日,莫斯科藝術公園MUZEOH“袖珍房屋”藝術節展出多座袖珍房屋,非常吸引眼球。據悉,房屋采用特殊材料制成,建筑構思極具想象力。藝術節主辦方代表伊萬·奧夫欽尼科夫介紹道:“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在5到15平方米的空間內建造出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我們共收到126份參賽作品,并選取了21份作品進行展覽。這些房屋都是參賽者親手建造的,當然我們的工作人員也給予了幫助,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仍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組織者肯定地說:“這些袖珍房屋無論是對孩子還是成年人來說,都將是一場藝術的盛宴。”
福建青年藝術沙龍展——第一回
4月20日 至5月9日,福建青年藝術沙龍展系列第一回,聚集了眾多福建本土青年藝術家。這是扎根在家鄉土地上并生長出來的至下而上的藝術,這是一個由現實出發、尋找自己、認識家庭、了解故鄉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生長起來的藝術。這種藝術的目的是在尊重自己傳統的基礎上,給日常生活注入鮮活的元素,用可能性和想象力讓自己過得更好。用邱志杰先生的話來說:是一種帶有口音的藝術。
追求卓越——2013年當代工筆畫邀請展
4月30日至5月3日,“追求卓越——2013年當代工筆畫邀請展”亮相2013年藝術北京博覽會。工筆畫有悠久的傳統。就我們所能見到的作品,從東晉到南宋近千年間,工筆畫始終居主流地位。直到元代,士大夫畫家主宰畫壇,水墨寫意畫才躍居“老大”,但在宮廷和民間,以色彩為主要語言的工筆畫仍是首選。新時期以來,倡思想解放,藝術自由,創工筆畫會,一大批青年畫家立基傳統、廣泛借鑒,從題材、風格、畫法、情調各方面,對工筆畫做了創造性的開拓。進入新世紀以來,有一批70后、80年乃至90后的畫家,巧妙借鑒現代藝術,賦予工筆畫以新的觀念、內涵和樣式,形成對幾代前輩的超越——工筆畫的復興,已見端倪。此次參展的13位藝術家為:余啟平、許信容、喻慧、陳子、曹境、崔進、李桐、沈瑋、雷苗、吳揚、高茜、羅穎、李戈曄。
平民史詩——許鴻飛雕塑展
3月28日至4月6日,“平民史詩——許鴻飛雕塑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共展出雕塑56件,均為藝術家的得意之作。本次展覽不僅是對許鴻飛藝術歷程的一次重溫,更是其對藝術精神的又一次新的體悟。許鴻飛是廣州雕塑院院長,海內外知名的杰出雕塑家。他采取平民化的敘事方式,將平民放到了神祗與英雄一樣的高度,將凡人的生活提升到信仰與史詩同樣的等級。他所塑造的形象是生活中可見的,是生命化、生活化和世俗化的,他表達的是對平民,對生活與生命最親切的關照與書寫。
微型車登上藝術展
4月早些時候,雷諾(Renault)在一片閃光燈中推出新車型Twin'z,但這次不是在車展上推出的,而是在“米蘭三年展”(Milan Design Triennale)上推出的。如果發布的產品是一把椅子,或者一盞燈,也就沒有什么不同尋常之處——米蘭是天生的設計之都。這款車型由羅斯·洛夫格羅夫設計。他設計過的作品五花八門,如早期的蘋果(Apple)電腦,日本航空(Japan Airlines)的座椅,還有竹制自行車。他采用流動線條的仿生設計風格讓人一眼就能認出來,且他的未來主義美學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