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1455年第一次用活字印刷機印刷了《圣經》,這種令書籍印刷成倍增速的方式,讓知識得以迅速傳播,也為人們提供了更廣泛接觸《圣經》的機會。
《圣經》最早的中文譯本可以推至唐朝。然而,這并沒有改變西方媒體對中國《圣經》市場的理解,一直以來每每提及這一市場都會被慣性地冠以“神秘”二字。一度,人們懷疑,北京奧運期間中國將從海外進口《圣經》,理由很簡單,因為在中國買不到《圣經》。
但事實上,就在2008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秘書長徐曉鴻提供了這樣的數據:“世界上約有55000間教會在使用中國印刷的《圣經》。”而它們全都是由位于中國南京的愛德印刷公司生產的。
2012年11月8日,愛德印刷這家唯一得到中國官方認可的《圣經》印刷商宣布,產量突破1億冊。這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圣經》印刷基地,也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圣經》印刷國家。
《圣經》出口
“中國將提供世界1/4的圣經”,這是英國《衛報》在2008年對下一年的預測。那一年,愛德已印《圣經》5000多萬冊,其中4100萬冊是中文和8個少數民族語言版本,其余主要出口到俄羅斯和非洲。
如今,這家每分鐘印制23本《圣經》的公司,不僅為中國國內基督教徒提供使用,同時已外銷到其他70多個國家。每年生產1800萬本《圣經》,超過90種語言版本,包括英語、斯瓦希里語、祖魯語、俄語以及盲文版。《圣經》出口從2007年占5000萬冊印刷總量的18%,到2012年年底占到1億冊印刷總量的40%。
雖然出口比例仍在增長,但愛德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愛德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丘仲輝說:“首先為中國的基督徒和中國教會服務,滿足中國基督徒對《圣經》的需要。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愛德印刷公司成立的初衷。”據稱,目前其國內銷量一直穩定在每年400萬本左右。
據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目前中國的基督徒占了中國總人口的5%,約為6700萬人。而一些非官方公布的數據則說中國的基督徒人數比全國的共產黨員還要多,約為8200萬人。
實際上,上世紀80年代,中國認可主流宗教團體的自由運作,不少南京基督徒就委托國有印刷廠承擔《圣經》的印刷工作。然而,由于當時仍是計劃經濟,紙張等原料的供應匱乏,聯合圣經公會通過與各地基督徒的網絡,開始為中國提供印刷《圣經》的紙張。1988年愛德基金會和聯合圣經公會(UBS)集資創建了愛德印刷有限公司,成為中國唯一可合法大量印刷《圣經》的公司。
由于供應給中國市場的《圣經》仍使用聯合圣經公會所捐出的紙張,《圣經》的價格保持低廉。據愛德公司總經理劉磊回憶說:“精裝本有100多塊錢一本的,但普通平裝本大概是13元左右人民幣。”
為了不讓生產線閑置,降低營運成本以進一步確保中國《圣經》價格低廉,愛德開始為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教會加工出口中外文《圣經》,“但首先滿足的是中國的需求。”愛德一再強調。
《圣經》在中國
在安徽農村長大的盧更生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時,他爸爸是一位家庭教會的牧師。在當時由于拒絕加入官方教會而被認定為一個非法集會組織。當時,他家中擁有當地唯一一本《圣經》,因此其他信徒會帶上筆記本記下經文拿回家去。
現在盧更生已經成為一位家庭教會的牧師。他說現在盡管情況還不容樂觀,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后,要得到一本《圣經》并不難。今天在他那里的每位家庭牧師都有一本《圣經》,而且“全都是由愛德印刷廠生產的”,他補充道。
中國官方一再表示對圣經出版工作的支持,但愛德作為唯一一個得到官方認可的《圣經》印刷商,卻一直備受質疑,人們批評它利用其壟斷地位和低廉的成本在市場上獲利。的確,該公司在中國政府保護,以及諸多免稅優惠政策下,因“經營有方”而在圣經印刷市場上占了優勢,使得無神論的國家成為了全世界《圣經》產量最多、出口量最多的地方。
即便中國三自教會不時對外國宣傳,愛德印刷廠印刷《圣經》量龐大,足以供應本地信徒的需要,但總部設在美國的基督教慈善機構China Aid的創始人傅希秋說,愛德的國內發行量已經落后于中國日益增長的基督徒人數。他還表示,中國基督教協會對獲得愛德《圣經》的資格做了限制,只有5.5萬間“官方認證”的教堂得到允許。盡管每個人都可以在那里買到一本《圣經》,愛德卻不和中國成千上萬個非官方認證的家庭教會做交易。其實,劃分“官方”和“非官方”教會的界限已日漸模糊,但是這些“非官方”組織卻經常受擾于政府,因為它們擔心自己的信仰會被迫妥協,一直拒絕登記在案。
其他外國人則一直試圖彌補這個“《圣經》赤字”。Paul Hattaway,這位美國基督教組織旗下一個名為Asia Harvest的負責人,預言中國將發生《圣經》荒。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他開始非法印刷《圣經》。Hattaway表示他已經通過自己的家庭教會關系網分發出超過600萬本《圣經》。
雨讀根據《經濟學人》《中國民族報》《衛報》《國際先驅導報》《福音時報》等綜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