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
無論“老年癡呆癥”要改成多么溫柔的名字,此病對人類的威脅都是殘酷的。當目睹身邊的人一個個染上此病,我就為自己以后是否也會成為此種病人而恐懼而憂傷。
一天出門前,我從報箱取出報紙,順手放進隨身背的包里。辦完事回來,竟忘得一干二凈,又去開報箱,見報箱空著,就正兒八經地寫了一張字條貼在報箱前,請郵遞員補發報紙,第二天翻包時才知道是自己的錯。這事兒讓我愣了半天,莫不是老年癡呆癥盯上我了?
沒過多久,我因半身不適住進了醫院。醫生查房時告訴我,要根據我的癥狀進行相關檢查,我要求加做阿爾茨海默癥檢查。這時,跟在主治醫師后面的兩位年輕醫生對視了一下,一位對另一位小聲說道:“疑病癥。”我才不管他們怎么看呢。幾天后,醫生拿來《韋氏成人智力量表》讓我回答上面的30個問題,測查記憶、認知、語言及視空間功能,每題1分,結果我得了29分,有一個問題三問我只記住了兩問。其他的測查再沒有進行。也就是說,醫生沒有認同我的懷疑。
但是,有關資料表明,盡管醫學研究至今對阿爾茨海默癥發病原因未有定論,但能肯定它與遺傳基因、生活方式、家族病史等有關。我檢索家族病史,還真發現了有幾個這樣的病人,再對照自己腦磁共振檢查得出的額頂葉皮層下少許缺血灶狀,我認為自己得病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與其擔心害怕,不如做好準備,不得病或者很老了才得病最好,病前做好各種準備,一旦得病,也能減少旁人、后人的負擔。于是,我有了許多計劃和行動。
首先是進一步掌握疾病的各種知識,從疾病成因、發病各階段癥狀到疾病的檢查、預防、治療、用藥、飲食等多方面的理論,弄通讀懂后輯錄存檔,經常查看。
其次是積極監控身體狀況,堅持每年一次腦部檢查。重視身體不適的各種癥狀,特別是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的問題,出現癥狀立即上醫院請大夫診治。
接著還有諸多措施,大約是:
切實鍛煉身體,每天按時按步驟地做醒后床上體操,每天堅持行走兩公里以上。經常到公園行走,參加團體鍛煉活動。
堅持服食保健品,最近又買了一些有利于心腦血管健康的保健品,以改善體質狀態。
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思維、語言使用,激活學習能力,勤動腦和勤動手。讓自己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不停歇、不荒廢,讓自己的學習能力不斷進步。這方面有相應的措施,比如:堅持學習,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和以自學的方式,掌握多幾門專科知識;堅持書寫日記,把需要記錄的事情寫下來;多與人交往,多參與同學、朋友聚會活動;每天保證與人交談3小時以上,無論是直接交談還是上網與人QQ交談、留言。
管好嘴,注意飲食,保證一日三餐營養、清淡,盡量不食致使疾病發展的食物。
對自己更好一點,條件允許享受的,無論是哪一方面,都盡量讓自己享受。計劃在十年內外出走走,跟驢友行東北,與朋友轉天下,游覽名勝,見識各地人文景觀,豐富精神世界。
放慢做事情的腳步,改變急性子,把以往一口吃個胖子、做事貪心的習慣,轉變為分輕重緩急地去做,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
對別人更寬容一點,在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放下、淡忘已經過去的和正在發生的不快之事,盡量做到少生氣、不生氣。無論周圍人有多少毛病,性格多么極端、怪誕,都予以理解、包容,即使受到傷害,也盡量設法化解。對兒女無所求,不要求反哺,兒孫自有兒孫福,放手放心讓他們走自己的路。
樂于助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從而得到更大的心理滿足。
安排好一旦疾病到來不能自理的后事,對身后的財產、遺體處理等問題寫出遺囑。我的遺囑注明,一旦失去自理能力,請親屬、朋友、同事把我送至醫院或養老院,由專業人員給予護理,直至最后。倘若養老金不足,就變賣房產解決。身后捐出遺體,可用器官救助需要的人,對科研有用的交給研究部門,剩余的火化后埋入榕樹下做肥料。后人要想祭奠,可在網上設置靈堂,不必占用土地和資源。
思考、部署、準備完畢,沒有被詛咒的懊惱,沒有怕人笑話的擔心,反而生出慷慨就義的從容。從容之下,還是希望這段路越長越遠越好。
接下來便是按部就班,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了。當萬一真的有一天,一切努力都不能阻擋疾病,最終萬事不能自已時,我也能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