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莉
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于是,孟子不遠千里來到魏都大梁。孟子與梁惠王在交談的過程中,產生了《寡人之于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文言議論文。雖然是政事問答,卻有雄辯的氣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
一、論證結構
首先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提出問題);接著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分析問題);最后孟子提出“使民加多”的措施(解決問題)。這恰好是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和解決問題(結論)。三個部分的末尾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各部分的內容畫龍點睛,又強化了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凸顯出孟子論辯的雄渾、縝密、深沉的特征。
二、論證方法
1.舉例論證。梁惠王以賑救災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绷夯萃跖e自己的為政措施和提出為政疑問開啟了論辯的核心——“民不加多”。
2.比喻論證。孟子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以“五十步笑百步”的事例設喻,誘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并非仁政,只是小恩小惠,與鄰國統治者的不盡心相比,只是在形式上、數量上有所不同,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孟子針對統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論證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
三、排比增勢
文中最顯著的特點是排比句式的運用?!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比句,提出了發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食物吃不完、木材用不盡的感覺。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在這里連用四組排比句,層層鋪敘自己的主張,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既增加了論辯的說服力和文章的感染力,也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這七組排比句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音調鏗鏘,極富音樂性,如連弩排炮,江河決堤。
文章邏輯嚴謹,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敘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奇句與偶句、單句與排比句的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筆鋒犀利,咄咄逼人,使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