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戰火不斷,民不聊生,急需重建社會新秩序,實現天下一統而濟世救民。當時,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所表現出來的“王道”思想有很現實的積極意義。但可悲的是,他的王者之道沒有被當時的統治者們重視,反而被視為“迂遠而闊于事情(迂腐、空談大道理,對處理具體的事情沒有幫助)”而沒被采納與實施。直至中唐韓愈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人物開始,孟子的思想才被逐漸重視起來,后被尊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梁惠王自詡“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的用心,被孟子委婉地指出是“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請以戰喻”:他認為只要在戰場上逃跑的兵士,就屬于不“用心”,“用心者”應該是勇往直前、奮勇殺敵。也就是說,對于王者,被動作為的救援不是“用心”,真正的“用心”是在災禍來臨之前積極防御自然災害的發生,杜絕一切有可能發生的災禍。這種積極主動作為的王者之道,在當今以至將來都值得提倡。
“不違農時……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農時不征徭役,密網不進池塘,砍伐樹木要按一定季節,這樣老百姓生時有吃不完的食物,死時有埋葬的棺材。孟子的不違背自然規律的生態文明思想在當今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如我國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惠民舉措:減輕農民負擔、春季禁漁和禁止使用殺傷力大的漁具、禁止亂砍濫伐等。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引導百姓種植家庭經濟作物和養殖家畜,使之“可以衣帛矣”“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重視農業生產,人民就“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提倡興辦學校,教化人民,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社會安定。重視家庭經濟使民富、重視農業生產使國富,興學教化民眾使之關系和諧的措施在如今仍然適用。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當遇上災年的時候,王者不“罪歲”,而是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贏得更多民眾的敬仰而歸服。王者要“以德治國”,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我認識,積極作為,他的國家就一定能強大起來。
孟子的王者之道因他所處的時代而有很大局限性。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的思想僅僅是王者“不違農時”“勿奪其時”“樹之以桑”等解決老百姓溫飽問題的措施;在教育方面也僅僅是為了教化人民,使“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這些都是為王者服務的一些統治之道。
20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王者之道對我國社會改革與發展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政府推行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工業反哺農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調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立更完善的社會醫療與養老機制,重民生,重預防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一系列的政策,都與孟子的王者之道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說,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所表現出來的“王道”思想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