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y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shù)人要于路,曰:“請必無歸,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p>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痹唬骸柏M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閱讀上文,回答下面的問題。
1.下列各項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有寒疾,不可以風(吹風,受風)
B.鄉(xiāng)黨莫如齒(痛恨)
C.君命召,不俟駕(等待)
D.吾何慊乎哉(不足,少)
2.下列六句話編為四組,全都表明孟子的治國主張的一項是( )
①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②輔世長民莫如德③欲有謀焉,則就之④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 ⑤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⑥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通過孟子不接受齊王的召見,表明了孟子對君臣關系的看法與態(tài)度,他認為君臣關系應建立在仁義的基礎上,國君應該禮賢下士,謙遜待人。
B.景丑氏認為孟子對齊王不恭敬,孟子本來要見國君,可是一聽到齊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覺得孟子這種做法與《禮記》上說的不相符。
C.孟子認為國君不能因為自己德高望重,就輕慢了地位和年齡比自己低的臣子,國君應該表現(xiàn)出尊德樂道的風范。
D.本文的可讀性強,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層層推進的說理方法,且敘事與說理融為一體。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銀華、周惠芳/供稿】
參考答案見下期
第28期參考答案
《高一語文必修三月考題》
一、 1.D(“網絡文化的娛樂文化”不一定是不良娛樂文化,可從原文最后一段找到依據(jù)。)2.B(“已經完全”說法過于絕對。)3.C(“重視經濟”前缺少“過于”,“忽視思想”文中沒有依據(jù)。)
二、(一)4.A(審:察看。)5. B(B項,“雖”都是“即使”的意思,表假設。A項,前一個“而”表轉折;后一個“而”表順承。C項,前一個“以”意為“用”,介詞;后一個“以”意為“因為,介詞”。D項,前一個“于”意為“從”,介詞;后一個“于”意為“在”,介詞。)6.C(“先王之法不可法”是“破”,“法其所以為法”是“立”。)7.(1)(結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驚駭?shù)穆曇羧缤蠓课莸顾粯印#?)病癥變了而藥不變,本來可以長壽的人,現(xiàn)在也變成短命鬼了。(3)因此,統(tǒng)治過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們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時代形勢不一樣了。(二)8.(1)邊境發(fā)生戰(zhàn)爭,時局艱危,朝中無人為國分憂。(2)歲末暮年,漂泊異鄉(xiāng),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3)作者崇高的責任感、強烈的愛國感情與其艱難的處境,報國愿望難以實現(xiàn)形成巨大反差。9.(1)借代,如“煙塵”代邊境戰(zhàn)爭,與后文“鼓角”相對應,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突出了戰(zhàn)爭的緊張,渲染了時局的艱危。(2)用典,如,“請纓”典出《漢書·終軍傳》,在詩句中暗示朝中無人為國分憂,借以表達作者對國事的深深憂慮。(三)10.(1)劍閣崢嶸而崔嵬(2)叢菊兩開他日淚(3)無邊落木蕭蕭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4)輕攏慢捻抹復挑
三、11.(1)①舅舅決定忍痛賣琴。②父親去賣琴。③舅舅把琴作為財產送給“我”。④母親舍不得賣琴。⑤我去賣琴。(2)①因被迫賣掉家中珍寶的痛苦無奈;為能以這把琴幫助妹妹一家渡過難關而欣慰。②父親估計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贊許“我”的做法,又為“我”知道真相,過早地承擔家庭的責任而感到無奈和不忍。(3)主要性格特點:能體貼理解他人。作用:①“我”是貫串全文的線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實感。③通過“我”側面烘托“父親”的形象。(4)①關鍵時刻舅舅決定賣琴幫助我們,后來又把它作為財產送給“我”;母親不愿輕易賣琴,在這里琴是親情的象征。②父親得知琴是贗品卻并不說破,而是巧妙地保護著舅舅的夢想和母親的希望,在這里琴是善良心地的象征。③“我”得知真相后,理解并學習父親的處理方式,琴見證了父親對“我”的影響,在這里琴是精神財富的象征。
四、12.(1)C、D(C項,遺漏“幾乎”一詞,使表意范圍擴大。D項,原文是說西方人對東亞充滿偏見。E項,原文中并沒有“自1934年回到美國直到去世”的信息。)(2)①獲得普利策小說獎的長篇巨作《大地》以中國農民為題材。②讀大學時,籍貫填的是中國鎮(zhèn)江。③墓碑上鐫刻的是她自己手書的三個漢字“賽珍珠”。④1972年申請訪華被拒,她倍感遺憾但仍然對中國懷著無與倫比的思念。(3)①從師學習“四書五經”。②奶媽講的中國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等口頭文學的影響。③廣泛閱讀中國小說并深入鉆研《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④深入走訪中國民間并與百姓交朋友。(4)賽珍珠積累了在中國豐富的生活經驗,了解到大量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更感悟到了中國農民在貧窮困苦以及天災人禍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掙扎和拼搏精神,而且她用一片赤誠之心,以真誠平等為寫作原則,使她的作品很好地解釋了中國的現(xiàn)狀和中國文化的特點,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搭設了很好的橋梁。
(下轉第3、6版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