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大慶
城市管理隊伍是城市正常運行的一支重要保障力量,其管理服務能力及管理效力直接關系市民的日常生活,直接體現政府綜合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然而,從城管隊伍建立運行的那天起,這一角色就備受關注、飽受爭議,諸如廣東城管與女攤販發生沖突,公開“掐女小販脖子”;湖北一城管被違建者用鋤頭打死;延安城管酒后執法暴踩男子頭部等事件頻頻曝光。在網絡等新媒體上,對城管隊伍的指責甚至謾罵之聲不絕于耳。雖然城市管理者為市民生活環境的優化付出了極大努力,但在身心上不得不承受“指責或謾罵”之痛。因此,更新城管執法管理意識、創新執法管理制度、變換管理行為模式已成必然。而這種更新、創新、變換,最終都要以城管群體觀念的轉換為根本前提,須通過“城管文化”建設形成新時期城管人的共同理想信念、目標追求、道德規范,指引隊伍建設和城市管理工作,以取得群眾的認同,營造和諧的城管執法管理環境。
一、“城管文化”概念提出的背景
(一)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管理者防范城市運行風險任務和承擔風險壓力迅速加大
當前,我國正經歷著快速城市化的過程,2011年已達到了51.27%,城鎮人口達69079萬,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我國只用了30多年的時間便完成了英國200年、美國100年、日本50年的城鎮化人口超過總人口一半的城市化進程。長期以農村為主色調的中國已經完成了以城市為主色調的快速轉換。但是這種快速的城市化在促進經濟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給城市的正常高效運行帶來了新的挑戰。
固然,中國的城鎮人口很多是“候鳥型”的,但無論是不是純粹的城鎮人口,長時間在城市居住生活,必然對城市功能產生依賴和需求,也對城市的正常運行形成新的壓力。大量新增的來自農村的人口,從意識上還沒有形成“市民”,絕大多數保留著原有的生活習慣。加上就業機會的匱乏,一些無法就業的進城農民將城市主次干道作為“營生”的主要“陣地”,從而增加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難度。為了適應這種城市化需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推進。然而在推進過程中,往往缺乏系統的規劃和運行完善的保障體系,增加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埋下安全隱患,造成了城市管理的壓力日漸增多。
(二)社會轉型期的復雜社會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城市管理工作的開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在諸多領域、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革和變化,僅用30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發達國家曾用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完成的社會轉型進程,這種“趕超式”的轉型極大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展,但是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尤其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階層分化明顯等社會矛盾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有所下降。同時,在復雜的社會轉型期,價值觀的不一和文化差異在城市中產生了碰撞和沖突,如,集體主義價值觀與個體主義價值觀、城市文化價值觀和鄉村文化價值觀。更為重要的是在社會轉型期不同程度地產生了信仰危機。經濟和物質第一的理念不斷滲透和侵入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各個層面,使功利化思想有抬頭之勢。人們易產生不安全和焦慮情緒。當前這些道德文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不但影響著城市管理工作環境的優化,而且也影響著城市管理者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作風建設。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提出,及時為“城管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引方向
正是看到了當前社會轉型期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受到了嚴峻挑戰,為了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社會思想文化的內在和諧,明確思想文化的是非標準,黨中央敏銳地將加強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黨的“十八大”倡導培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闡釋,成為全國人民砥礪奮進、攜手前行的價值標桿和行為準則。在這種大環境下,作為和群眾關系最為密切、備受群眾關注的城市管理者,必須積極構建符合新時期要求的“城管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新時期城管人價值判斷的基本尺度,外化為城管人的基本行為規范,固化為城管人的價值理念,統領城管人的思想和行為,引導新時期的城管人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中國夢而傾心盡力。
二、“城管文化”的基本內涵、構成、特征及功能作用
(一)“城管文化”的基本內涵
《易經》中說:“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梁啟超指出:“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共業也。易言之,凡人類心能所開創歷代積累起來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質的和精神的一切公共的業績都叫做文化”。魯迅認為:“久浮文化,則漸悟人類之尊嚴”。《辭海》中將文化界定為:“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參照這些定義,“城管文化”應包括“正德、利用、厚生”的價值,是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共業”,并經“久浴”而構成現代“城管人”的神圣尊嚴。可以定義為:是城市管理者特有的、共同遵循的一種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職業道德、行為準則以及與之關聯的物質表現的總和。包括城市管理者工作過程中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如服飾、徽章符號、組織機構、辦公環境等)、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城管精神文化是以城市管理者為主體的圍繞城市管理活動具有城管職業特性,反映城管群體意識特征的政治思想、工作信仰、理念、思維、方法、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反映了城市管理者群體的共同認識和追求,是“城管文化”的基礎核心部分,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都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現。
(二)“城管文化”的基本構成
1.城市管理者特有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是“三樹立一弘揚”,即樹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結合城市管理工作的職能,城市管理者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歸結為“為民、務實、文明、廉潔”。“為民”是城市管理的靈魂,是一切活動的落腳點和目標。“若保赤子,惟民其康”(《尚書·康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為民間疾苦聲。”為民是由城市管理部門的性質決定的,城市管理者須時刻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常以敬畏之心傾聽群眾的呼聲,常以換位思考理解群眾的感受,端正群眾立場,增強群眾感情。“務實”是基本,“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只有重實干、求實效,才能真正踐行“為民”的城管工作理念。“文明”是主題,因為城市管理及執法工作時常和弱勢群體打交道,如果失去了“文明”,那么就極易失去“民心”。“廉潔”是基石,“廉潔,韶華之樹常青;貪婪,生命之花凋零。”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權、秉公執法才能贏得民心,形成全社會共創文明城市、共建美麗家園的強大合力。
2.城市管理者應有的品行。正直、公正、忠誠、善良、謙恭、睿智等品行是城市管理者所應該具備的。面對違章的老百姓,要持有平和的心態、熱情的態度、寬容的性格,通過管理者的人格品行來提高城市管理法規的執行力,使行為被規范、權利受尊重、利益有保障、糾紛可排解、秩序得維護,不能因自己的行為失當致使出現暴力抗法。“源清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
3.城市管理者的職業化技能。城市管理活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精湛的專業技能、豐厚的文化素養。隨著群眾的訴求日益多元化,城市管理者不能僅局限于法律知識的武裝,還應當盡可能具有廣泛的知識結構,即不但要學習政治理論知識、法律知識,還要學習市場經濟知識、文學歷史知識,甚至心理學、哲學等。這對提高工作中的準確預判、果斷決策、巧妙處置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4.城市管理的制度和辦公環境。要通過一系列的內部制度來規范城市管理者的言行,建立健全管理質量評查體系和以德、能、勤、績、紀、廉為主要內容的評價體系,從管理執法質量到行為予以監督和規范。在辦公環境的設計布置、制度建設、文化氛圍等各個方面,都要充分體現“城管文化”對城市管理者品格潛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以提高管理者的自信力、責任感。
(三)“城管文化”的基本特征
1.時代性。“城管文化”是適應新時期城市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務人民的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尤其是將“城管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夢,緊跟時代脈動。
2.主體性。城管文化是以城市管理者為主體的文化,是城市管理者所共有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是維系城市管理者職業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決定著城市管理者的價值取向,支配著城市管理者的行為選擇,制約著城市管理者的思維和判斷,影響著城市管理者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3.特色性。城管文化以其城管特色而區別于其他文化。從自身的工作目標、職能、特點出發,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
4.包容開放性。“城管文化”建設不是固守在管理執法理念、模式創新、制度建設上,而是不斷從其他文化中汲取新鮮、合理的成分,在鞏固自身的同時贏得動態發展,取得相對的比較優勢。“城管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培育和踐行的過程,是一個逐步認識、積累、形成集體共識的過程,只有不斷反省和超越自身,自覺融合先進的價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才能保持其勃勃生機。
5.實踐性。即指導性。“城管文化”是指導城市管理者履行職能的文化,能夠科學回答“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只有將“城管文化”成為全體城市管理者的共識,并內化為城市管理者的言行標準,進而達到“信念”的層次,體現在實際行動中,才能夠真正顯示出“城管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四)“城管文化”建設的功能作用
1.導向功能:“城管文化”的相關理念、道德標準通過教育引導轉化為城市管理者內在覺悟和自覺行動,成為城市管理者內心利益平衡和價值選擇的重要依托。
2.約束功能:通過“城管文化”教育熏染,使城市管理者克服自身弱點,提高抵御落后、腐朽文化侵蝕的能力。
3.凝聚功能:“城管文化”是整個城市管理者群體的“精氣神”,必然對這個群體產生巨大的凝聚力,產生“氣場”作用,成為凝聚城管隊伍整體力量的黏合劑。
4.激勵功能:通過價值觀引導,使城市管理者更加明確自身在建設中國夢中的作用和價值,激發城市管理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5.輻射功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通過浸潤、感化、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逐步塑造城管人的特有品格,看似過程輕慢,卻能夠釋放出巨大的理論教育能量、精神道德引領能量、實踐成果轉化能量。
三、“城管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及其實現的基本路徑
(一)“城管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
從個體層面,通過文化建設教育潛移默化地將科學的管理執法理性、高尚的人文精神、務實求真的實踐作風融入到城市管理者的思維和行動中去,形成豐富的專業學識、清廉的操守品格、積極的理想追求、超然的職業風采、高超的職業技能。
從群體層面,城管文化可以促成城管人共同的思想基礎——“共創為民城管”:“為民”是“城管文化”建設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共同的實踐路徑——“共謀高效模式”:以高效的工作效能來保障城市高效運行,在城管文化的指導下,以“敢于突破、敢于負責、敢為人先”的積極態度不斷創新工作模式,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和管理質量;共同的理想愿景——“同建美麗家園”:城市管理者要將建設美麗家園、美麗中國作為目標加以推進,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營造一個天藍、地綠、氣潔、水清的城市環境;共同的價值目標——“同享全面小康”。在營造和諧文明的城市環境中,公正文明執法,更加關注弱勢群體的生活環境,營造一個和諧的城市環境,讓全體市民能夠同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城管文化”建設目標實現的基本路徑
一是將“城管文化”融入到城市管理執法教育培訓體系。應強化以教育引導為主的過程性疏導理念,從偏重“外部”灌輸轉向注重“內外共生”。要注重營造思想自由碰撞的輿論氛圍,使城市管理者更理性地把握“城管文化”的科學性;要注重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用科學的理論引導人,用先進的文化熏陶人,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形成典型引導、以點帶面、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要注重城管物質文化建設,通過工作環境的優化,使之時刻影響城市管理者的思維和行為,使之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的活力。
二是將“城管文化”融入實踐中,使之成為衡量城市管理者工作生活的標準尺度。把“城管文化”滲透到城市管理各項工作中去,落到實處,更為重要的是將其滲透到具體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在城市山、水、園、林、藝術景觀等建設管理中,讓這些標志性景觀承載“城管文化”精神內涵,一草一木皆有特色,皆有內涵,一磚一瓦皆有感情、皆有文化,形成一種文化向心力,一種自然和諧的生態之美,達到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效統一。
三是將“城管文化”融入制度文化建設中,使之成為城市管理者的行為規范。要把“城管文化”具化為城管系統管理的規定和城市管理者文明公約,轉化成具體的、可操作的日常行為細則,使其精神內涵外化為城市管理者的行為習慣、執法管理標準和自覺行動。
四是將“城管文化”融入城管隊伍精神文化建設和人才成長培養過程中,使之成為城管隊伍精神文化的靈魂。在培養人才、學風建設、作風建設等諸方面都要充分體現“城管文化”的內涵,將“城管文化”作為人才培養選拔使用的主要標準,將其內化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選拔標準中的“德”,增強其對“城管文化”的認可度、親近感和踐行的自覺性。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