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林杰 李智 付文輝
北京市通州區由“重點新城”到“現代化國際新城”,再到打造功能完備的“首都城市副中心”,其定位不斷提升。這是北京市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同時也賦予了通州新的歷史使命。
通州區從適應城市副中心社會管理服務現代化的要求出發,全面提升城鄉環境衛生水平,積極推進垃圾分類在居住小區、機關、學校的全面展開,為解決首都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做出了新貢獻。2010年計,通州區常住人口為130萬,加上難以完全準確統計的流動人口,每天所產生的垃圾量已經超越1000噸,因此,開展垃圾分類,實現垃圾總體減量的責任與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從2009年實施垃圾分類開始,通州垃圾分類工作已開展4年有余,那么到今天,垃圾分類的進展情況如何?試點小區的市民們能否自覺分類投放垃圾?通過分類,垃圾是否實現總體減量?……我們帶著諸多問題走進了居民小區一探究竟……
探訪
多數居民能夠分類投放垃圾
半壁店小區是位于通州區城鐵南邊的一個老舊小區,共有896套住房,約2500人口。我們走進小區,在一個垃圾收集點觀察半個小時后看到,在9位投放垃圾的居民中,有8位能夠按照垃圾筒分類標識進行規范投放。之后對每個桶的垃圾進行檢查發現,桶內垃圾基本都是按照分類要求投放的。據小區負責垃圾分類的王順斌同志講,起初,垃圾分類對小區居民是一個全新概念。以前,居民們對垃圾的處理往往是順手丟棄,隨處堆放。垃圾分類實行后,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進行宣傳和講解,并為每戶配備分類垃圾袋。經過這幾年的宣傳推廣,小區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在通州,這樣的小區目前共計63個,開展垃圾分類的黨政機關共計36個,大中小學校共計17個。今年,通州區市政市容委、環衛中心對40個小區、6所學校實行了垃圾分類推進工作,城區垃圾分類覆蓋率將達60%。
宣傳
小磁貼測驗居民垃圾分類知識
垃圾分類宣傳要注重實效。在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初期,一些市民僅為獲得紀念品而參加活動,拿到紀念品后,宣傳材料扔的遍地都是,宣傳效果非常不好。如何讓市民打開宣傳手冊,認認真真閱讀上面的垃圾分類知識呢?
通州區垃圾分類工作的負責人介紹說,改變走形式的宣傳模式是必要的。大家集思廣益,嘗試著定做了模擬垃圾分類桶的三個模板,分別是可回收垃圾板、其它垃圾板、廚余垃圾板,并制作了標有舊報紙、大棒骨、塑料袋、剩飯、西瓜皮等上千種小磁貼,然后在各試點小區開展垃圾分類走上臺“分一分”宣傳活動。
在活動中,居民使用標有各類“垃圾”的磁貼,在“綠袖標”指導員的監督下,以競賽的形式親身體驗垃圾分類。臺上、臺下互相提醒,拿捏不準時,臺下親友團們嘩啦啦地翻著分類指導手冊,緊張地尋找正確答案,以幫助臺上的隊員快速分類。有時當某位居民剛回答完,就有人迫不及待地立刻反駁并提出正確答案;有的人別出心裁、引經據典,將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介紹給大家。熱鬧的氣氛使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成為一種娛樂、一種消遣,讓居民在歡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提升了垃圾分類意識。
每次活動結束后,通州區市政市容委都會進行一次問卷調查,對垃圾分類知曉率、投放率進行摸底。調查結果顯示,這種宣傳模式效果明顯,98%的居民都了解了垃圾該如何分類、如何投放。好多居民還成為了垃圾分類的專家,他們不僅自己學習,還主動為周邊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的作用和意義,用自己的言行帶動更多人參與進來。他們說,“以前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是‘垃圾分類,現在連幾歲大的小孩也知道了。至少,‘垃圾分類從一個陌生詞變成了一種共識。”
在舉辦這樣活動的同時,通州區市政市容委還開展了其他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如:鼓勵市民自編自導垃圾分類文藝節目,通過詩詞朗誦、歌曲、舞蹈、小品、快板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方式,增強市民的垃圾分類意識。
特寫
“不差錢”的垃圾分類指導員
63歲的屈寶祥是通州區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中年齡最大的一位。2009年10月,天橋灣社區開始推廣垃圾分類,他第一個報了名。當時居委會管理人員問他:“您這歲數能行嗎?是不是家里缺錢啊?”一聽這話他就急了:“我當綠袖標不是為了錢,我不差錢,就是想為小區環境做點貢獻。”
雖說屈寶祥已60多歲,可學習熱情一點都不比年輕人差。每次垃圾分類培訓會他都早早到達現場,坐在最前排,認真聽講、做筆記。上崗后的屈寶祥一改過去的倔脾氣,耐心給大家講解。可萬事開頭難,天橋灣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一開始并不順利,居民不理解,分類工作推進很慢,好多人都不能正確投放,他就一個一個耐心地指導,人家投放錯了的垃圾,他就親自動手將垃圾進行再次分類投放。
“菜市場里隨菜贈送的塑料袋本身就是垃圾,請投在‘其他垃圾箱里。”“泡沫塑料有再生利用價值,是可回收物。” 每天早上7點到9點半、下午6點到8點半,屈寶祥都會守在社區的分類垃圾桶旁邊,不厭其煩地現場指導居民分類投放,不少居民都聽得不住點頭。他說,做事貴在堅持,只要大家形成習慣,垃圾分類就一定會見成效。
時間長了,居民們慢慢被這位老“綠袖標”的樸實和敬業精神感動了,見到他都主動上前打招呼,不僅自己規范分類、投放垃圾,有的還和他一起指導垃圾投放。正是因為有屈寶祥這樣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無聞地堅守在垃圾分類的工作崗位上,通州區的垃圾分類工作才得以快速推進。
舉措
完善“綠袖標”機制管理
“綠袖標”是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一線肩負著垃圾分類的宣傳、指導、監督、檢查的職責,可以說垃圾分類能夠有效的實施,他們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州區為進一步調動“綠袖標”積極性,提高垃圾分類管理效率,將“綠袖標”指導員的管理權下放至各街道辦事處、鄉鎮;提高指導員的補貼待遇,對于表現突出、認真負責的“綠袖標”給予獎勵,對工作出現問題的指導員酌情扣發補助,這種競爭機制,充分調動了指導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分類效果。
在加強常規管理的同時,通州區還嘗試著對“綠袖標”指導員的招募及管理進行試點改革。如,在北苑街道統一由第三方企業負責 “綠袖標”的集中招募、建設和管理,實現企業管理運行、政府監督指導的新型管理模式。此外,還編撰了全市首個符合自身地方特色的《通州城鎮地區垃圾分類工作指導手冊》,該手冊分別從垃圾分類相關政策文件、系統建設要求、檔案信息建設體系、相關單位信息資料及近年來通州垃圾分類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等幾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內容詳實,圖文并茂,為垃圾分類的日常管理、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終端
垃圾各有歸屬
分類后的垃圾去向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如果垃圾分類后,混裝清運,必然會影響到市民對垃圾分類的信心。針對此類擔憂,通州區不斷完善垃圾末端處理的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分類后垃圾的處理能力,讓分好類的垃圾各有歸處。
目前,垃圾主要分為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三類。而根據我國人民生活習慣,每天產出的餐廚垃圾居多,能占到垃圾總量的60%。這些垃圾到了夏天容易腐爛變質并產生滲瀝液、散發異味,對運輸、處理都帶來諸多不便。針對這種情況,通州區為63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中的45個有條件的小區安裝了廚余垃圾就地處理機,使小區每日產生的廚余垃圾能夠就地資源化處理。另外,對于另外18個沒有處理能力的小區以及各黨政機關、學校所產生的廚余垃圾,統一由通州區廚余垃圾運輸車進行清運,然后集中收運到通州區污物處理站的廚余垃圾處理車間進行資源化處理。
可回收垃圾部分,由通州區商務委確定一家正規的回收主體企業負責收集和運輸。在各小區內建設再生資源回收站,及時進行回收,經加工處理后實現再利用。對于不可回收垃圾,由區環衛部門統一運輸到通州區生活垃圾轉運站,進行壓縮處理,最后實現無害化填埋。
分類感言
市民(瀾花語岸小區):“我認為垃圾分類是一個生活習慣,它體現著一個人的素養和生活理念”。
學生(潞河中學):“我覺得垃圾分類是一門知識,當我們投放垃圾的時候,應該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什么是廚余垃圾。只有能準確地辨別垃圾類型才能做到正確投放”。
張衛東(通州區市政市容委副主任、環衛中心主任):“我認為垃圾分類是一種責任,是保護我們生活環境的一種社會責任,是對未來所承擔的一種責任”。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