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蘭
新課程實施已走過十年的歷程。很多學者從理論上對課改的得失進行了反思,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該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對課改進行反思呢?
在參與各種公開課、展示課聽課過程中,我能充分的感受到,老師們無不在盡力展示新課程的框架圖:精彩的導入和師生的互動;以學生為主體,任務驅動……整堂課熱熱鬧鬧。但課后靜下心來認真反思,在這樣熱熱鬧鬧的課堂背后,知識內容學生究竟掌握多少?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鑒于此,我認為作為課改“主戰場”的課堂,要想提高教學效率,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科內容設計要適應學生的發展
任何教育的發展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上展開的。我國的教育發展歷程也折射出社會變遷的痕跡。在新的時代,高中教育的任務越來越超越“單一任務”或“雙重任務”的主張,逐漸擺脫工具化傾向,而追求培養公民基本素養和健全人格。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作為教師我們把上好一節課作為衡量教師的課程標準,認真備課,努力學習,盡量做到“老課新背,常備常新。”我覺得惟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教學水平與日俱增。每次備課前我都提醒自己靜下心來,仔細琢磨教材和教學內容,然后再把結果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在課堂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某一教學環節或內容的設計,不適應班級學生的學習,我會在課后立即精心修改。因為我們信息技術老師大多會帶不同層次的班級,“一課通用”的教學設計是行不通的,必須依據不同的學生實際對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
二、課堂是學生的世界
沒有課堂的支撐,任何教育改革和追求都是空談,再好的教育理念,如果滲透不到課堂中,將很難真正落到實處。過去我們習慣于“帶著知識走向學生”,不過是“授之以魚”,現在我們更強調“帶著學生走向知識”,才是“授之以漁”。如何做到“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呢?我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五個把”,即: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各得其所;把創造留給教師,使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把生活引進課堂,使課堂成為現實生活的一個真實的組成部分;把探究還給學生,讓學生體驗有意義的探究生活;把自由教給學生,保護每一個學生心靈,讓學生有尊嚴地成長。為此,在課堂上,我努力嘗試,多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多給一點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在一次程序設計中我介紹了一個“設計一個三角形”的課例,同學們都很感興趣,然后我就把這個程序文件傳給同學們讓他們去體驗、交流,就在同學們饒有興趣地在研究探索時,我對同學們說:“同學們,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把這個圖形設計成為倒三角怎么辦?”經過同學們一番努力,加上我的適時引導,同學們終于把程序修改成功。在學生嘗到成功的“甜頭”后,我又拋出問題:我們能否把兩段程序放在一起設計一個“菱形”?這個時候,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努力完成這個問題。課后評價時有的同學說:“真有成就感。”有的同學說:“真有趣。”還有的同學說:“真不容易。”這時我對同學們說:“世上無難事,”同學們接著說:“只要肯登攀。”教育的真諦在于讓學生感到自己學習的價值,老師感到教學喜悅成果的回報。
三、構建和諧課堂
新的教學過程觀認為,教學過程不是一種單純的認知過程,而是生命意義的實現過程,是生命力量呈現的過程,是師生對于生命內涵的體驗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育促進人的發展,教育使人聰明,教育使人變成“人才”。要想實現教育的這些功能,必須要構建和諧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雖然學習是學生的主動認知,教師必須通過學生的認知活動才能獲得教學的成效,但是只有學生的主動學習不等于教學。教師決定著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向和學習的程度要求,并負責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巧進行指導。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就必須有“以學定教”的思想,讓教學貼近學情,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次我上程序的基本結構——順序結構。首先我舉一生活實例,兩個杯子里裝有不同的飲料,需要交換,現在老師不知怎么辦?請同學們幫忙。學生興趣十足進行分析,然后寫出流程圖。這時我和同學們一起來編寫程序代碼完成設計。再請一位同學上教師機演示,這時我打開代碼請同學們一行一行讀出代碼,然后我對同學們說:大家看我們程序代碼是不是像詩一樣,寓意清晰,條理清楚。同學們說:還就是。這樣的一堂課讓學生能夠參與、全情參與,學生能夠達到“我想……我要……我能……我來做……”等等積極的學習狀態,讓同學們倍感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在日常的教學中,只要我們老師用心,這樣的一部處于自我動態發展之中的始終充滿懸念和不斷產生成功的喜悅的“教育詩”,讓師生有了美好的記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重復的學習體驗。
課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師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真正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努力使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進入樂學境界。
【參考文獻】
[1] 陳愛苾.《課程改革與問題解決教學》.
[2]《走進高中新課程》.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