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瑞武
【關鍵詞】整合學習 建構知識 自我發展 教學模式
思想政治本應是最具靈性、最有活力、最能反應現實生活、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科,然而長期以來,那種抽象的理論、空洞的說教,乏味的講解,沉悶的課堂,使政治課教學始終處于一種高投入、高消費、低效率的尷尬境地。當前,伴隨新課改的春潮涌動,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也“井噴”而出,其中,引用材料進行課堂教學是廣大政治教師喜愛和常用的方法。它有著深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本文擬就這一教育現象作粗淺的探討。
一、材料教學的理論支撐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者的經驗系統的變化,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起來的,人不能超越具體的情境來獲得某種知識。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生成自己的經驗、解釋、假設。教學就是創設一定環境和支持,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所以,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如何呈現、講解、演示信息;不能僅僅傳遞和輸灌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認知工具的給予,注重信息資源的擴展和更新。在教學實際中,老師精選材料進課堂,創建一定的情境,并適時提供適當的鼓勵、輔導、提示、點撥、支持;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建構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充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關注度參與度和互動率,進而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形成自我發展,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材料教學的實踐土壤
1.課堂教學實際需要
當前,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新教材已被廣為采用,新編教科書體現了課程改革的新理念,這種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與學生對話方式指導學生學習的新式教材文本,在編寫和呈現方式上有了很大突破,可以說新教材賦予了教師更大的創新空間,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對過去的教學方法重新進行審視的反思,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教材觀,要創造性使用教材。為此,在教學實際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教材知識的科學傳授,更要關注課外廣泛教育資源的應用,思想政治是從生活中形成的,是為生活服務的,疏離生活的課堂必然是無生命力的,我們要及時捕捉最新信息,精選各種形成的材料、運用各種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實教材,整合教材。讓課堂與社會、與生活“零”距離無縫對接,給學生呈現一個真實的世界。讓他們在具體的材料情境中去體驗、去思考、去感悟、去踐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和諧統一。
2.隨著改革的節拍舞動
近年來,體現課改精神、引領課改方向、指導課改實踐的中考正在不斷變革,更加突出了其對學生學業評價的引導功能,在新課改條件下,中考命題依據課標,命題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和“教育立意”轉變,強調試題的應用性和探究性、注重綜合性、時代性和人文性,體現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教學目標,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政治教師要隨著改革的節拍舞動,必須努力適應新課改的新的評價方式的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廣征博引,引生活的源頭活水、采集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和重大時政材料進行教學,既理論聯系實際,又實際聯系理論;吸引學生關注,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自主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領悟生成知識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其參與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全面提升素質。
三、材料進課堂的作用
1.激趣:有助于調動學生“樂學”的情緒,培養“愛好”態度。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大作家托爾斯泰也曾說“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政治課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內驅力、使他們“樂學”“愛學”進而想學。唯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進入政治課堂的材料、形成多樣、內容豐富,有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幽默省人的漫畫、對仗工整的對聯啟迪智慧的謎語、直觀醒目的圖表,只要教師勤勞于積累素材、精心選擇載體、巧于設計問題,就能讓學生每節課都新感受、新體驗、新收獲,從而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活躍的思維狀態。
【教例1】在學習“實現祖國和平統一”這一知識點時,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誦于佑任的《望大陸》,余光中的《鄉愁》這兩首詩,能極大地感染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的真情實感,加深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理解,堅定自覺維護祖國統一的信念。講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適度介紹“感動中國”2012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跡,能深深地扣動學生的心弦,更有親和力與說明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誘思:有助于學生形成“會學”的技巧和“善學”的能力。
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門類激增,大量邊緣學科涌現、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信息化特征明顯,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一個更加注重開發人類自身資源,潛力與價值的時代。面對新世紀的新挑戰,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新課標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古希臘的普魯塔戈說:“頭腦不是用來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類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是為了不必教”。這些賢哲的名言所揭示的至理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更要教給他們探索性知識。幫助學生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養成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習慣,培養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適時適度引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舉措等。使之與材料內容有機整合,既能拓展延伸教材內容、佐證理論觀點,促進學生理解、悅納新知,避免空洞說教,又能培養學生歸納、推理能力,對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以學生生活邏輯為主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視點,引進學生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元素,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去探索發現生活的現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建構知識、生成知識、錘煉各項能力。
【教例2】首艘航母“遼寧艦”,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和平崛起的中國外交,黨的十八大,四川雅安地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學生上網熱,關注留守學生等,都可以從教材中挖掘它們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意義。
3.明理導行: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德育的主渠道,有著鮮明的思想性,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突出表現。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積極踐履,是思想政治課的本質要求。新的德育理論認為,道德學習是知、情、行的整合學習,針對傳統德育過于注重道德認知,忽視情、行的情況。教學中必須堅持“主流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相結合”的原則,增強德育工作的時代感,提高其與現實社會的吻合度,材料進課堂,可以做到讓事實說話,增強德育的趣味性、滲透性、感染性和親和力、說服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識,社會就是課堂,從而自主進行道德建構。自己去認識、去體驗、去踐履,實現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長。
【教例3】介紹“十一五”輝煌成就,使學生理解社會主義優越性,可以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黨的十八大使學生明確“三個代表”是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可以尋他們進行愛黨、愛人民的教育;結合“八榮八恥”,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結合釣魚島問題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在由一個個真實鮮活材料搭建的信息平臺上,通過師生和諧互動,促成學生思維的靈動、情感的交融、個性的張揚、靈魂的凈化、人格的完善。
四、選擇材料應注意的問題
我們處于瞬夕萬變的信息時代,可供選擇材料包羅萬象,我們必須學會“信息節食”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認真選擇材料,使材料為教學服務,確保進入課堂材料的思想性、真實性和科學性。這是進行材料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先決條件。教師首先要充分占有材料,平時勤于積累素材、堅持學習、廣泛涉獵、拓展自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博采沉奧,搜煉古今”(祖沖之語),這樣在需要時就能信手拈來,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其次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礎上,要認真鑒別,仔細篩選,下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使進入課堂的材料具有時代性(關注輿論導向、緊扣時代脈搏),典型性(有強烈說服力)、針對性(與教材整合自然不牽強附會)的特點。
再次,要把握材料本體知識的深淺度。如果所用材料自身難度過大。既浪費了時間,又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所以進入課堂的材料本體知識難易要適度,以能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基礎知識為原則。
五、探索材料教學的可借鑒模式
由于進入課堂的材料具有時效性、零散性和靈活伸縮性的特點,所以課堂運用材料的方式方法是多鐘多樣的,沒有固定的模式,一般說來,只要能使之與教材有機結合,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就是可行之法。這是須要指出的是,在運用材料時要注意經濟性原則,即對材料充分挖掘使用這是因為進入課堂的材料都是精選而來的,蘊含著教師的巨大心血。如果使用時,僅是三言兩語一筆帶過,不深入挖掘,則是很大的浪費,十分可惜,而且效果也不佳。僅就文字材料的課堂運用而言,可借鑒下列模式,以達到最大限度利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無為縣泉塘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