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紅
【內容摘要】英語是源于生活的,課堂教學也應該將之還原于生活,因此必須將英語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對教材內容要大膽挖掘和延伸,并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或補充教材內容,或改變呈現形式,使教學內容更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
【關鍵詞】課堂 生活
筆者多年來一直在農村高中擔任英語教學的工作,所面對的學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基礎較差,對英語有很強烈的厭學情緒的學生,在與這些學生的交談中,筆者發現他們其實都知道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都希望將英語學好。然而,翻開手頭的教材,很多學生都被教材中長篇的英語文章所嚇倒。“初中學習基礎差”,“教材太難”,“教材文章太長”,“英語語法太難學”等等諸如此類的抱怨便成了學生討厭甚至放棄學英語的最好理由。
面對如此局面,我們教師做些什么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呢?英語是一門語言,是應用于溝通、交際的一種工具,這一特點便決定了它只有與生活緊密相聯,才能被賦予活力與靈性。語言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脫離實際生活的語言是不真實的。語言枯燥的英語課堂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照本宣讀的英語教學也很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只有將語言融入生活,它才會綻放魅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教師應時時做個有心人,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以教材為框架,努力尋找教材與生活的契合點,把自己的教學意圖隱藏在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中,盡可能地將課堂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之形象化、真實化、生活化,讓學生在有著濃重“生活味”的課堂中得以激發思維、培養興趣。帶著這一理解,筆者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做了一些嘗試,總結了幾種小策略,以期能真正幫助學生學好用好英語。
策略一: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真正地“熱”起來。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方面起決定性作用,一旦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動聽的音樂、五彩斑斕的圖畫都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言語興趣。而計算機多媒體正好可以提供這種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滲透力極強的教育信息。因此,筆者個人認為利用多媒體來實施高中英語教材中每一單元的“Warming Up”部分是再合適不過了。每一單元的“熱身”部分都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本單元的相關背景知識,提出有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若此時就借用多媒體將枯燥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圖片、視頻、音樂等形式,勢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三單元“Travel Journal”時,書中的“Warming Up”部分僅僅是一張對比bus, train, ship, airplane 這四種交通工具優點與缺點的表格。筆者認為:本單元的“旅游”話題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但如果單純使用書本中的內容必然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于是乎,筆者在網上找了很多各地風景名勝的漂亮的圖片(如天安門廣場、故宮、長城、“鳥巢”、“水立方”、秦陵兵馬俑、樂山大佛、喜馬拉雅、悉尼歌劇院……)。這些五彩繽紛的圖片使學生們眼花繚亂,同時也讓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了起來,看著這些圖片,他們紛紛贊嘆并有學生已經開始大叫“我去過這個地方……”;“那里……”然后,筆者再將“Do you want to visit those places?” “What kind of traveling experience do you have?” “Do you have any dream place? How will you prepare for taking a trip?”等一系列問題拋出,學生就會感到這些問題其實一點也不難回答,因為他們只是在講述他們的生活經歷,課堂氣氛火爆非常。緊接著,筆者再順勢利導向學生發問:“If you want to go to these places, wha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do you want to take? Why?”此時,話題便被很順利地轉回到課本中的內容。
整節課學生們上得有滋有味,就連幾個平時基礎較差不愿學英語的學生都忍不住要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結束后,我聽到有位平時根本不喜歡英語課的學生大聲說:“這是我這幾星期以來上得最認真的一節英語課。”顯而易見,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教材與生活以生動的形式聯系在了一起,效果遠比一開始就讓學生對表格進行討論要好得多。
策略二:巧用身邊人、身邊事,讓學生成為課堂實例的“主角”。
據筆者了解,在很多學生的頭腦中,說起英語的枯燥乏味首當其沖便是英語語法。很多學生認為語法非常枯燥乏味,并且語法書中的解釋也過于深奧或繁瑣,這些讓很多學生對語法退避三舍,時間一長,有的學生便干脆放棄了事,語法成了很多學生心中永遠的“痛”。那么,該如何幫助學生消除對語法的恐懼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應該是情境性的,因為脫離情境的教學往往是形式化、抽象化、簡單化、記憶表征單一化的學習,這種學習產生的結果往往只能應付考試而不能遷移到復雜的真實情境運用中。”《新課程標準》也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強調語法教學的情景化。因此,筆者認為與其將各種語法參考書中的例句盡數搬入課堂,倒不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就地取材,巧用身邊人、身邊事,將現實生活巧妙地引入英語課堂,把語法與情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枯燥的語法規則具體化、生動化。
例如,筆者在講解限制性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區別的課堂上就好好體驗了一把就地取材的妙處。當時,筆者發現班級第一組只有一個男生,而其他組都坐著三四個男生,就是這樣一個每天都能見到的簡單事實給了筆者靈感,讓筆者覺得這就是講解限制性與非限制性定語從句區別的最好例子。于是,筆者清了清嗓子,說道:“Please stand up, the boy in the second group.”學生們都用奇怪的眼神看著老師,第二組里的幾個男生們面面相覷,但沒有一個人站起來,他們嘀咕著:“我們組里有好幾個男生呢,老師你叫誰啊?”筆者故作驚訝,一聲“sorry”之后,補充了句:“Please stand up, the boy who wears a yellow coat in the second group.”并把它寫在黑板上。這次,那個穿黃衣服的男生騰地一下站了起來。緊接著,又說了句:“Please stand up, the boy, who wears a pair of glasses, in the first group.”并且也把它寫在了剛才那句話的下面。此時,指向非常明確,第一組唯一的一個男生利索地站了起來。于是,筆者讓學生們仔細比較上面兩個句子的不同之處。眼尖的幾個學生都發現了第一個定語從句不加逗號,而第二個定語從句加了逗號。到了這一步,筆者再向學生解釋:第一個定語從句如果去掉,剛才我們就搞不清楚老師要叫哪個男生了,說明這個定語從句與主句的關系非常密切,去掉之后整個句子的意思就不明確了,這樣的定語從句叫限制性定語從句;而對于第二個定語從句來說,因為第一組本來就只有一個男生,所以去掉之后也不會影響整個句子的完整性,說明它與主句的關系不太緊密,對所修飾名詞的意思沒有太大影響,可以說它是附加上去的東西,這樣的定語從句叫非限制性定語從句,而且通常都用逗號把它們和句子的其他部分分開。通過這種“就地取材”的方法,抽象的語法知識被具體化、情景化了,學生們的腦中也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在以后的教學中,筆者發現一提起這兩個概念,學生們便會不約而同地看著那兩個男生。
策略三:合理引用時事,讓書面語言真正“活”起來。
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當代學生對時事政治的關心與了解也遠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廣泛。因此,我們教師也必須與時俱進,時刻關注身邊新聞,同時,若能讓時事為我所用,合理的將之引入相關課堂,必能使學生倍感“親切”,從而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達到訓練語言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新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第五單元“First Aid”時,當地不久前正巧發生了一次嚴重的火災,如此應時應景的時事不正是給學生復習本單元重點詞匯與表達方式的最好材料嗎?于是乎,筆者將其以填空的形式呈現在復習課堂中。“There was a big fire on March 23,2013, ____ killed 8 people and 17 were ___. Some were only m____ swollen, while a few were burned so severely that they felt e____ painful, which was ______ (bear). There came a n_______ of people who aided to save the trapped, but lacking equipment became the biggest b_____. Meanwhile, someone called 119 and 120. On their ____ (arrive), the firefighters tried their best to p____ the fire from spreading. Finally, it was the firefighters' ____(brave) and quick action that put out the big fire.”一見這則材料,學生們個個興奮不已, 爭著說“這件事我知道……”此時,筆者鼓勵道“Let's finish the news in English!”于是,學生們紛紛開始認真寫起來。復習的任務在不知不覺中被完成了。
總之,英語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英語教學必須貼近生活。要切實培養學生學習英語這門語言的興趣,英語教學就必須從現實生活出發,挖掘生活的素材,將課本內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因地制宜,貼近生活,走進生活,使學生在生活情景中學習,在做中學并獲得經驗,得到發展,以實現讓來源于生活的語言,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得到運用,最終亦能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 人教社.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攀峰. 走向生活世界的英語課堂教學[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3]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澤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