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祥麟先生是杰出的學者、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長期在廣西工作,貢獻卓著,在外國文學界、高等教育界及政界享有盛譽。①無論是在“桂學研究”領域,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外國文學與詩學的中國化、本土化維度,他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標志性人物。賀先生于2012年5月以九十二歲高齡駕鶴西去,給神州外國文學界、南疆八桂大地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損失。
賀師祥麟年輕時畢業于著名的西南聯大外文系,1949年畢業于美國艾莫黎大學英語專業,獲文學碩士,1950年回國。先生具有非凡的國際文化交流視野和卓越的學術造詣,多次出國訪問與講學,兼任美國威克森林大學客座教授,新英格蘭學院客座教授。我們雖然習慣于尊稱先生為賀老,但是深知他在我們的心目中是永遠年輕而充滿活力的。2001年賀老與北京大學季羨林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許汝祉教授一同獲得“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榮譽獎”。賀老晚年仍然活躍于學術界、翻譯界。據《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女士說,賀老耄耋之年仍然不肯放棄《南方文壇》目錄的英譯工作,并以之為學習新知,令人敬佩。我最后一次見到賀老,是2012年初在廣西醫科大學病房。我告訴他,北戴河會議遇到師弟郭英劍教授(中央民族大學),他提議我們幾位在國內的弟子到邕專程看望他,我已聯系了師兄陸揚教授(復旦大學)。賀老很是高興。閑聊中,賀老跟我提起,燕玲主編有意約寫一篇關于他學術思想的文章,賀老囑托我試試。我作為弟子自當義不容辭,只是唯恐自己才疏學淺,無法勝任,加上諸事繁雜,便一直拖延至今。斯人已逝,記憶永存。此文的撰寫,一直縈繞于心。借此感謝《南方文壇》,讓我能夠完成恩師囑托,達成自己小小的心愿。只是雪泥鴻爪,唯恐多有遺珠之憾。
一、外語之魂與
文史哲之海
我有幸于1982年師從賀祥麟先生攻讀世界文學碩士,1985—1989年追隨賀老到廣西師范大學外語系(他時任外語系主任)工作,此后又曾經多次因參加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會議而一再領略他談笑風生中流溢出來的激情與睿智,2005年廣州會議甚至有幸與賀老同住一室。能夠在不同時段的很多場合聆聽恩師的教誨,感悟他的為人為學,我深感外文是賀老學術思想與教育特色之魂,而文史哲的會通則匯成了他的學問之海。
當年賀老雖然是在中文系招研究生,但是他非常注重英語。1981年秋高氣爽時節恰逢全國77級本科生應屆畢業,我和來自安徽大學滁州分校的陸揚、廣西民族學院的王毅一塊成為廣西師范大學賀祥麟教授的開門弟子。研究生入學考試是我們與賀老結下師生緣的重要開端,從賀老的命題內容、考試方式等能夠一窺恩師的學術個性與教育特色。陸揚發給我的回憶賀老的電子版小文中有這么一段:“狄更斯的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菲爾》開篇就說,他要從他半夜12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從頭說起。所以跟賀老師的師生之緣,我也想從頭說起。這個開頭是1981年的初冬,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招生筆試復試的教室里,林煥平、賀祥麟和古代文學的教授們相繼現身。林老黑邊眼鏡,戴一頂藍色呢子鴨舌帽,一身藍色的中山裝棉襖,笑瞇瞇地望著我們。賀老師也是藍色的中山裝棉襖,可是棉襖舊得顏色已經褪白,而且不茍言笑,只是大大咧咧在黑板上寫字。”在他命題的“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生入學考試題中,記得三十分的論析題是二選一,其中一題是關于Hamlet形象與性格的闡述,另一題則是分析一首關于Golf的英詩。必須用英文答題,用中文答題則判為零分。這兩題皆有一定難度:“哈姆雷特”形象與性格問題一直眾說紛紜,“高爾夫”英詩分析的關鍵題旨在于強調貧富對比與反諷,因為高爾夫是貴族運動,球場占地頗大,與詩中貧苦百姓的生活構成矛盾與反差。但是1980年代的考生大多不知道高爾夫運動的這種性質,遑論該詩的語境分析。我們中文院系背景的考生當時英文表達能力普遍很爛,但憑借文史哲知識稍強,好歹能夠獲得幾分,而據說外語院系有青年老師雖然語言沒問題,但是因為完全沒有相關學術概念,只得到了—分。
僥幸通過筆試后,我們迎來了賀老師別開生面的一對一口試。在中文系辦公樓的一個小房間內,他拿出一大盒卡片,每一張卡片上全是外文術語或英詩,隨機抽來讓考生作答。我抽中的卡片記得有英國小說中的“Lilliput”,文化政治方面的“Zionism”,以及美國詩人惠特曼悼念林肯總統的名詩O Captain!My Captain?。ā洞L喲,我的船長!》)和When Lilacs in the Dooryard Bloomd(《當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開放的時候!》)??碱}中有些乍一看難以回答,賀老見到考生難堪的樣子有時會善意地提示,比如他會哈哈大笑,告訴你“Lilliput”就是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中的“小人國”,而“Zionism”則是“猶太復國主義”。陸揚抽中的則有“Mr.Rochester”(《簡·愛》中的羅切斯特先生)、“LAllegro”和“Il Penseroso”。陸揚回憶說:“這下我傻眼了。也許看我之前戰績不錯,賀老師諄諄誘導了好一陣子,終于不無失望地告訴我,那是拉丁文,是彌爾頓的兩首詩:《快樂的人》和《幽思的人》?!?/p>
記得本科時聽賀老給我們上外國文學史并無特別出彩的感覺,甚至覺得他有點兒天馬行空的韻味,條理性不如一些以嚴謹著稱的中文背景老師。然而在研究生階段再聽他用英語給我們上專業課,頓覺其學問淵博如海,精氣神俱佳,頗有仰之彌高之感。賀老極其蔑視某些不懂外文的外國文學教授,對我們這些中文學習背景的研究生的外語要求也頗為嚴格。
當年我們是廣西師范大學世界文學專業第一批研究生,如何教學與培養尚無一定之規。賀老是堅持要給研究生上課的導師,而且主張用英文上課。而當時文藝學林煥平導師則好像是主張研究生不必上課,師生抽空見面聊天即可。我們歐美文學課程選用美國大學著名的全英文教材《諾頓世界文學名著選》(The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厚厚的兩大本,篇幅達一千八百余頁。賀老對我們學生要求頗為嚴格,如研習荷馬史詩時,課堂點名研究生一一站起來作英譯中翻譯與梳理,老師不滿意則不能坐下,讓第二位同學嘗試,全部三位同學均無法完成理想的結果,就都站著聽完賀老的講解后才能坐下。英國文學課程選用英文原版文本,其中有哈代名著《德伯家的苔絲》等文本,未經刪節,難度超過當時高校外語系通用的許國璋、俞大絪英語教材(高年級的)第八冊。最要命的是,賀老的考試方式是突然襲擊:他從一百多頁學過的英文課文中任意抽出一段,以慢速念三遍,要求我們聽寫下來。結果是一人稍好,勉強過關,另外兩人因平時根本不默寫單詞,所以一敗涂地。第二周再考,一人僥幸通過,一人仍未過關。賀老恨鐵不成鋼,對我們說,他解放前在美國大學攻讀文學碩士時,每周要精讀大量英文文獻,完成作業,并練成了一門課堂筆記的硬功夫,甚至筆錄速度超過美國同學!1989年我考上國家教委公派西德的高級訪問學者名額,想請賀老寫一份英文推薦信以便對外聯系,因為知道賀老極忙,事先請了一位北外的畢業生擬稿,面呈賀老時,他讓我稍等片刻,另外寫了一份英文推薦書,可謂“立等可取”。出門一加比較,我頓感兩封推薦信的水平相差甚遠:前者有如小學生習作,比較稚嫩拘泥,而賀老的信函規范、老辣、典雅,地道,令人十分佩服。賀老曾經為《不列顛大百科全書》中文版校譯過詞條,指出了不少名家譯文之錯舛。曾經有一次他跟我提起想申報博士點,擬招外國文學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方向的博士,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愿。賀老社會閱歷豐贍,中英文水平俱佳,加之文化視野開闊,富于洞察力,經常有些驚人之語,精彩之見。1995年時值美國影片《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在中國熱映,不知哪位不求甚解之徒譯為《廊橋夢遺》。一字之差,頓成“葷段子”笑話!此事被目光敏銳的賀老發現,成為他關于翻譯題旨演講的佳例。作為長期工作在高等教育科研與教學第一線的外國文學資深教授,賀老不僅把自身特棒的英語能力應用于科學研究中,從而成為國內著名的莎士比亞研究專家,而且他還把對研究生的英語水平與文史哲會通的要求貫徹于高等教育各個環節中。
賀老沒有門戶之見,非常注重與同行的學術聯系,體現出開放多元的研究生教育思想特色。我們攻讀碩士期間,賀老曾經出國講學,為了不讓我們不虛度年華,豐富我們的學緣,1984年特地安排我們三位研究生到華中師范大學做一年的“代培研究生”,師從著名的外國文學專家、《外國文學研究》主編王忠祥教授。我們由此得以有緣聽到王先生精彩而風格迥異的專業課程,其中關于《小癩子》與流浪漢小說、莎翁四大悲劇的專題仍然讓我記憶猶新。桂林地處邊緣性的南疆,遠離北京等文化中心與學術重鎮,因此當時學校出臺政策,鼓勵我們外出訪學、查資料。我在武漢期間,受賀老之托,帶著一壇“桂林豆腐乳”去看望當時以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聞名全國的徐遲先生,獲贈徐先生的新作散文集《法國,一個春天的旅行》珍貴的簽名本,真是有點喜出望外。我做碩士學位論文時選擇了當時被視為“消極浪漫主義者”的英國湖畔派詩人柯爾律治。因為比較冷門,資料很少,難度較大,因此需要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查資料。賀老專門寫了親筆信,讓我得以拜訪著名的“九葉派”女詩人、北京師范大學歐美文學專家鄭敏教授,獲益匪淺。2000年我到北京師范大學讀博士,舊地重游,心頭油然涌起一股暖流。
二、莎評無限見功夫
賀老不僅讓我們得以轉益多師,惠及后學,而且自己的學問也很棒。賀師祥麟是著名的莎士比亞研究專家,曾經主編了中國第一部《莎士比亞研究文集》。對于我們這些中文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培養,沒有少花心血。在我們讀世界文學碩士期間,賀老曾讓陸揚和我(我們同住一個宿舍)共同翻譯了一部他剛從國外帶回的英文評傳著作《莎士比亞》(Anthony Burgess,Shakespeare),我們兩位男生廢寢忘食地用一個多月譯完此書,盡管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出版,但是其中不少內容后來對我講授“英國戲劇與莎士比亞”選修課大有裨益。賀老當時還邀請他的老師、南京大學外文系著名教授陳嘉到桂林講學,地點是王城校區電教樓二樓,我們三位研究生負責擦黑板與接待雜務。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濟濟一堂,聆聽陳嘉先生英文講授的歐美文學專題。賀老十分高興,也興致勃勃地在會議上把他當時的新成果《贊賞、質疑和希望——評朱譯莎劇的若干劇本》與大家分享。
賀祥麟教授著名莎評《贊賞、質疑和希望——評朱譯莎劇的若干劇本》原載《外國文學》1981年第7期,收入他主編的《莎士比亞研究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和《賀祥麟文集·外國文學卷》(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賀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對作家出版社《莎士比亞戲劇集》(1954年)和人民文學出版社《莎士比亞全集》(1978年修訂本)中朱生豪翻譯的一些莎?。ㄉ倘卟繎騽≈兄熳g三十一部)進行批判性和建設性的細讀,將中譯本與英文原文加以對照,進行了非常出色的學術探討。就算是今天來看,這篇一萬五千余字的論文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相關問題討論所體現的專業知識、中英雙語能力、文史哲廣度與學術深度,皆非同凡響,堪稱賀老學術研究的代表作。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賀老做學問的一些富于啟迪性的學術思想、路數與特征。該文共分六個部分,邏輯性與學理性俱佳:開場白說明背景與緣由;前面兩個部分屬于“贊賞”:第一部分充分肯定朱生豪作為“我國難能可貴的一位優秀翻譯家”和翻譯莎劇的先行者。第二部分評騭人民文學出版社新版《莎士比亞全集》(1978年修訂本)糾正朱譯本的誤譯與漏譯之功。核心的三個部分屬于“質疑”:指出新版《莎士比亞全集》仍然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翻譯問題,分別討論了朱譯本遺留而未糾正的誤譯;英語古今詞義差異或多義所致的誤譯;莎劇注解所牽涉到的歷史、文化、政治、民俗、時尚諸問題。最后一個部分則是“希望”:期待莎劇翻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有更多更好的譯本面世,促進中國的外國文學研究事業!
我認為這篇論文比較重要的特質至少有如下三點:首先是褒貶有度,誠懇寬容。其次是條分縷析,言之有據。再次是厚積薄發,深中肯綮。賀老既對同行的工作成績加以充分肯定,又有理、有力、有節地提出質疑。他高度贊揚朱生豪在解放前貧病交加、工具書極其有限的惡劣的情況下堅持譯出大部分莎劇,新版《莎士比亞全集》修訂者“辛勤的勞動和卓越的成績”,表揚他們嚴肅認真的態度,優秀的文學素養、令人敬佩的中英文造詣,“對莎士比亞戲劇的翻譯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從這篇論文中還可以窺見賀老的翻譯觀,他認為:“翻譯,尤其是文學名著的翻譯,是創造性的勞動。譯者既要忠于原作,又不能處處死板地拘泥于原作的每一個詞語。”②賀老贊賞朱生豪的譯筆優秀,吻合于我國清末著名翻譯家嚴復著名的“信、達、雅”翻譯理論,稱道“朱譯本最大的特點是文句典雅,譯筆流暢,好像是高山飛瀑,一瀉千里,讀之朗朗上口……善于以典雅的、富于中國氣派的適當語句傳神地表達莎劇原文精神”。③最能夠體現賀先生學術造詣、雙語功力和思想穿透力的是該文的中英對照的“質疑”,其條分縷析,典型個案論析達三十五處。字里行間,新見迭出,披沙揀金,精彩紛呈,令人感佩??芍^厚積薄發,既非急就之言,亦非一日之功!
從賀老那里,我們感受了“莎士比亞的大千世界”,領略了外國文學的深度、廣度和獨特魅力。我們知道了英國伊麗莎白黃金時代花一個便士進劇場站著看戲的“Groundlings”(站客),感悟了德·昆西論《麥克白》的“敲門聲”貫通人魔兩界的戲劇美學的奧妙。我們還從雙語維度熟稔了莎翁不少名句妙文,例如哈姆雷特的“Tobeornottobe…”(關于這段話的理解可謂眾說紛紜、難以定論);朱麗葉關于姓名與愛情的妙論:“啊,換一個名字吧!……”(O,be some other name!…)奧賽羅扼死愛妻前那段著名獨白“融融的燈光啊……”;李爾王哀慟愛女考狄利亞的“我可憐的傻孩子給他們縊死了……”;以及莎翁“詩的遺囑”《暴風雨》中“勇敢的新世界……”(O brave new world……)與人文主義及赫胥黎反烏托邦小說的關系。賀老那一輩學者是典型的英語背景與傳統的文學研究者,他們或許沒有我們今天遭遇那么多的理論,沒有那么多體制化的科研量化的要求,不會運用過多復雜深澀的學術話語,不會一年之內快餐式地出兩本書,發表二三十篇粗制濫造的學術論文,但是他們學問是扎實厚重的,骨子里滿溢著對文學的喜愛與悟性。美國比較文學學會《蘇源熙報告》(2003)曾經質疑和反思“最近幾十年來”脫離具體語言的語言學研究和不讀具體文學作品而從事文學理論研究的現象。賀老的教誨和學術路數能夠不斷地警醒我們在當代各種詩學理論的雜語共生中不要忘記文學之魂,需要將文本(text)研究與語境(context)研究結合,重視外文與理論兩翼,踐行文化詩學的觀念——立足文學本體,倡導文學與文化雙向互動,在文化哲學語境中注重文學的審美特性。
三、雪泥鴻爪憶“英詩”
賀老學識淵博,熱情洋溢,青春永駐。他古稀之年可以跳上紅色自行車騎得飛快;九十歲高齡時開玩笑自稱“90后”;耄耋之年仍然有忘年交的小友。賀師祥麟既是德高望重的外國文學學者,同時他骨子里面也是充盈著羅曼蒂克韻味與氣質的詩人。記得當年我一門心思要報考“外國文學”專業,因此本科最后一個學期還選修了賀老的“英詩選”。那時有七八個同學正式聽課,應該還有少數人旁聽。賀老每次來上課,都把所選的英語詩歌分發給我們。當時沒有電腦,復印機也很難找,于是賀老選用極薄且幾近透明的紙張在打字機上套疊復寫紙打出這些詩歌,一次可以打出數頁這種有蔚藍色的文字的講義,因為用復寫紙的緣故,各頁之間,文字皆濃淡不一。賀老英語特棒,上課激情洋溢,面對中文系的本科生講授他熟稔于心的英詩選,可謂游刃有余。
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賀老具有良好的意識與超強的能力,很值得我們后輩學習。1980年賀老應邀參加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十月國際作家會議”,結識了美國當代著名詩人艾倫·金斯堡。這位以杰作《嚎叫》震驚詩壇的西方“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在貝爾格萊德大學詩歌朗誦會高聲“唱”詩,配以各種打擊樂器,令觀眾如癡如狂地應和其節奏,轟動了當地文化界,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當時金斯堡向賀老提出想訪問中國,賀老回國后即在北京向文化部與作家協會反映,希望促成此事。無奈當時美國“垮掉的一代”在中國幾乎就是西方現代“頹廢派”的代名詞,此事因此受阻。直至1984年金斯堡隨美國作家代表團訪華,賀老才有機會陪詩人游覽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請他到廣西師范大學外語系作了一場“建校以來國際友人最精彩的學術報告”。④1997年金斯堡溘然長逝,賀老感到震駭,以中國古話“哲人其萎,薄海同悲”以表痛悼之情。
記得中國外國文學學會1984年在桂林漓江酒店召開常務理事會,賀老借機邀請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楊周翰先生(曾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到我校講學。楊先生偶然興起與賀老比賽背誦英詩,兩人皆功力非凡,令我輩后學頓生仰慕之心。我們每一次聽課,都會有一種靈魂的欣悅,首先是因為所選皆英詩名作,思想內涵和藝術表達非同尋常,充盈著新鮮感,其次是因為這些詩歌當時大多都沒有中譯,需要查閱英漢詞典仔細琢磨,繼而用文采斐然的中文迻譯,再在課堂上聽賀老講解、驗證中譯是否確切。我們那時英語只是選修課,不少同學畏難,有始無終,開始時幾乎全班皆選修,到最后只剩下寥寥數人,因此賀老新開的“英詩鑒賞”是一門富于挑戰性的課程,有點兒令人激動。就這樣,在賀老的引導下,我們學習了英詩規律,知道了什么是“頭韻”“英雄雙行體”“無韻體”,什么是“抑揚格五音步”,精讀與欣賞了一首首英詩,包括英國著名詩人威廉·布萊克《猛虎》(The Tyger),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的《孤獨的刈麥女》(The Solitary Reaper)、柯爾律治《忽必烈汗》(Kubla Khan),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詩人丁尼生《激蕩,激蕩,激蕩》(Break,Break,Break)和《鷹》(The Eagle:A Fragment)、蘇格蘭農民大詩人彭斯《往昔的時光》(Auld Lang Syne),等等。我后來寫碩士學位論文時選擇英國著名浪漫派詩人柯爾律治為研究對象,無疑受到了賀老英詩選課程與旨趣的影響。賀老曾經于20世紀80年代獲邀參加首屆鹿特丹國際詩歌節并且在大會上朗誦詩歌。2006年8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年會在烏魯木齊召開,賀老致開幕詞盛贊充滿詩意的新疆和美麗非凡的維吾爾族姑娘,還在小組討論會上大聲疾呼:詩歌教學一定要滿懷激情地高聲朗誦!他示范性地朗誦了The Solitary Reaper,令人振奮!當時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楊正和教授意猶未盡,會后拿攝像機找到賀老,請他再表演一次,以便珍藏。賀老開創的英詩研究傳統至今仍然貫穿于我們的研究生“歐美文學專題”的教學中。
談起詩歌,賀老會眉飛色舞,豐神飄逸。廣西素有歌海之譽,中國是詩歌的泱泱大國,在世界詩壇占有一席之地。詩歌曾經在中國重大的歷史時期發生過極其特殊的功用。仿佛是美國著名女詩人狄金森說過:令我顫抖者乃詩!詩歌是多維度語言與文化的結晶,能夠引發字面的、隱喻的、象征的、神秘的、哲理的、玄奧等多重聯想。在康德哲學的意義上,詩歌最符合美學標準,具有審美無功利性、無目的的合目的性!雖然在今天商品化時代有人發出“詩神遠游,詩歌陽痿,詩人何為?”的疑問,但是,以真善美為精髓的優秀詩歌總是會給人帶來高遠明凈的星空,讓我們體味表里俱澄澈的人生境界。
富于詩人氣質的賀老,給我們留下了令人難忘的“英詩選”課程。
今年5月是賀師祥麟仙逝周年祭,謹以此文緬懷先生。
【注釋】
①賀老曾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即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廣西外國文學學會會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兼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等重要職務。中央領導曾發來唁電。
②③賀祥麟:《贊賞、質疑和希望——評朱譯莎劇的若干劇本》,載《外國文學》1981年第7期。
④賀祥麟:《難忘金斯堡》,載《賀祥麟文集·外國文學卷》,187—197頁,漓江出版社1999年版。
(麥永雄,廣西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教授。本文為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桂學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12&ZD164;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當代歐美詩學:范式轉型與理論話語史論”研究成果,編號:12YJA7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