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
跨世紀人才的基本特征是認知、情感和意志的協調和諧。審美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個體的感情、道德、理智及思維等的整體水平,從而有效的建立個體與自然、社會群體的適當關系,并從這樣的關系中領略人生的意義和情趣,自覺地用社會需要來規范個體,發展個性。可見,審美教育對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從本質意義上說,審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實現自由個體的必由途徑和橋梁。所以,在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學校美育有著其顯著的作用,它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我們必須將審美教育滲透到學校的教學領域,把它作為各學科的一項教學任務來完成,不僅充分發揮美術、音樂科的主渠道作用,而且在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中,也有意識地挖掘和利用蘊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借助本學科的特點,恰如其分的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是完成美育任務極其重要的一環。運用語文教學從事美育有著其獨特的功效、特點和長處,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所取代不了的。像崔巍的群山、奔騰的江河、浩瀚的海洋、金色的沙漠、挺拔的蒼松、五彩的朝霞、璀璨的星漢……無不在語文課本中呼之欲出。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種以語言和文字為工具,生動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教師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作品的內容,將作品包含的境界美、情感美、哲理美講授給學生,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譬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幽僻的小路”“淡白色的荷花”“薄薄的清霧”“淡淡的云”“微微的風”“脈脈的流水”……到處漫流著寧靜淡雅、舒瀉溫馨的韻律與情趣,是一種柔媚雅靜、恬然自適之美。
文學作品之所以有強烈的感染力,除了它具有豐富的內容外,更因為它具有巧妙精美的構思、優美準確的語言、鮮明生動的形象、豐富奔放的想象和引人入勝的意境等,利用這些特點,不但可以給學生以美的感受,更能培養他們體現美的能力。如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作者對激烈的松骨峰戰斗的敘述,在教學中應使學生好象置身于硝煙彌漫、血流遍地的戰場,讓學生感到勇士們形象高大,光彩照人,意志剛強,氣吞山河,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最美的形象。加強此類作品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評價美和體現美的能力。
在教學中體現美感除了口語、板書、儀表、范讀、動作等都要規范化,給學生以美的意識和感受,在愉悅的心境中獲得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外,教學結構也應上升到藝術的高度為最佳,使學生置身于藝術境界之中。
人類對科學真理的探索和對美的追求是統一的。反映著客觀世界規律的知識體系本身就是一個多層次、完美的、和諧的結構,體現著真與美的結合。正如著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宇所說:“教學的高度嚴密性就是一種美。”誠然,數學教學中蘊含著美,即邏輯美、科學美。教學概念判斷之準確,推理之嚴謹,數學知識間的聯系之緊密與精妙,解題思路之豐富與簡潔,數學語言之精練及數學材料的整體性、系統性、有序性、結構性……所有這些,便構成了數學美的各種意境,為美的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
毋庸置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本身都是一種美,一種科學的美。所以,應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體現出這種美,使學生在科學美的享受中,獲取更多、更廣、更深的知識,并且通過教學中的美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到學習過程中是“領受”一種寶貴的“禮物”,而不是“負擔”一種艱苦的“任務”。美育使學生不僅從概念,而且從形象這兩個方面來認識事物,有助于學生深化所學到的知識,加強印象,發展智力。所以說,教師應在自然科學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其特點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體育是力與美的有機結合,體育中無處不存在著美育。體育教師不但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科學和專業知識,還應具備一些美學知識,以美學知識去理解或發現體育中的美育因素,用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做出優美協調的體育動作,練就健康勻稱的身體,并從中感受到形體美、動作美、體態美和旋律美。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通過體育競賽或表演,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得到美的自我欣賞和享受,培養他們美的創造能力。另外,要針對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如,通過隊列練習,培養學生“立如松”“行如風”的美好習慣,并且,要將音樂、舞蹈引進課堂,使學生在優美多變的藝術造型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受到了美的熏陶。也就是說,通過美育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的能力,要使體育活動達到動作美,就要掌握運動技巧的要領,進而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增強體質。
另外,在地理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自然美的教育,通過介紹祖國各地和世界各國旖旎瑰麗的風光,使學生感到自然的優美與崇高,從而體驗到美的感受。在歷史課教學中,教師應該著眼于對學生進行社會美教育。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美,它不僅根源于實踐,而且本身就是實踐的最直接的表現。人類社會生活的內容很豐富,其中主要是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對一系列歷史事件的講授和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的介紹,使學生明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從而使思想受到教育,性情受到陶冶,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由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審美教育在學科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人、塑造人的過程中占據一定的地位。我們應當把審美教育作為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作為二十一世紀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認真地研究和實施——“以美輔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