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波
“小波,院里的白櫻桃樹還在嗎?海棠樹結的果還多么?北邊那排楊樹長勢還好吧?……” “媽,放心,都好著呢!”前幾年,每次我從農村老家回來,總得打電話向在北京居住的母親匯報情況,回答她一連串的提問。
我的老家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縣長春嶺鎮西郊區的四合村,我的家在村東北頭,有五間磚房,院落被楊樹、榆樹包圍著。院門外馬蓮叢生,院內圍墻是木柵欄圍成的,夏天時上面爬滿了牽牛花。推開焊有花邊的鐵門,院子東側的護欄里是滿地啄食的小雞,南側用柵欄圍成了一個小菜園,院子北角是一排白楊,像衛兵一樣守護著比它們矮了三倍的房屋。父親說院子大,于是又種一棵海棠樹、一棵白櫻桃樹。白櫻桃樹苗是父親去外鄉買回的新品種,當時種了四棵,但只活了一棵,六月時,果實逐漸變成乳白色。盡管結的白櫻桃并不多,但父親知道他的寶貝外孫女喜歡吃,就會等櫻桃熟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讓我給女兒帶回去。父親知道我們喜愛吃葡萄,也就順便種了葡萄,只是這葡萄我們沒有吃到過,父親自責他種葡萄的技術太差,以至葡萄秧栽了不久就死掉了,但死了他還栽。小小的菜園和果園承載了我們家太多的故事,如今也會勾起我許多回憶。
父親過世后,我們怕母親觸景生情,陷在對病故的父親無休止的懷念里,更怕她一個人面對人去屋空的老宅心里難過,于是,在北京工作的弟弟就把母親從老家接到了北京。母親在北京已經生活了8個年頭,只回過老家一次。這些年,母親已經適應了北京的生活,和小區里的老人相處得很融洽,她們成幫結對地去早練或上街購物。平時周末打電話聊天時,她已很少過問老家的事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向我講周圍發生的新鮮趣事,有時逗得我們直樂,看到母親生活得快樂,我們做兒女的都感到很欣慰。
今年的國慶前,弟弟到松原出差。我說要他帶點東北特產拿回北京去孝敬母親,可弟弟說什么都不要,只是臨走前的一個風雨天,從松原趕到了百里之外的農村老家——那是我們四個子女出生長大的地方,也是母親大半輩子生活過的地方。弟弟在老宅的房后刨了一方便袋黑土,這就是他的皮箱內唯一放的一包層層包裹的“東北特產”,純粹的家鄉特產。弟弟說這是臨出差前兩天,母親反復囑咐要帶的重要東西。想到媽媽還是那樣眷戀著這里的一切,我的眼淚就止不住。
10年前的那個中秋節,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高大的父親抱著四歲的外孫女兒來到院子,要從海棠樹上采摘幾枚海棠果給我們吃。聽到我們啃著海棠發出的“咔嚓咔嚓”聲,父親爽朗的笑聲便傳遍了小院……而現在,母親和父親親手栽的櫻桃樹、海棠樹,還有那排大楊樹都已被現在的房主砍掉了,我不忍心把殘酷的現實告訴母親,就讓她把那桃花源似的小院一直留在她美好的記憶里吧!
其實,一個人不管多大歲數,不管走到哪,那條思鄉的風箏線總緊緊地攥在他們的手心里。在北京弟弟家,母親的臥室窗臺上長著幾盆枝繁葉茂的花卉,雖然它們不是什么名貴品種,但是它們都是母親的最愛,因為哺育它們的,除了母親的手還有那故鄉老宅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