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中
凱里國際蘆笙節,自1999年8月28日舉辦第一屆開始,一年一屆,其影響越來越大。人們被氣勢恢宏的蘆笙隊伍、天籟之音的侗族大歌、激烈狂放的斗牛、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活潑健美的民族舞蹈、激越深沉的聲聲銅鼓等所吸引。當旅美華人苗族社團的代表,手持蘆笙,舉著“美國”字樣的標牌出現在入場儀式和游行隊伍中時,引來熱烈的掌聲,血脈相通的民族認同感,使大家熱血沸騰……
凱里國際蘆笙節,由于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沉淀,日益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多姿多彩的節慶活動,傾倒了眾多中外游客。網上總是會有不少的帖子,詢問凱里國際蘆笙節的信息;各著名網站和旅行者的博客,關于凱里國際蘆笙節的文章數不勝數。凱里國際蘆笙節,已經成為一張亮麗的國際名片。
在凱里市舟溪鎮有一個叫“甘囊香蘆笙堂”的地方,這是貴州省最大的蘆笙堂之一,有民國時期立的甘囊香蘆笙堂碑記,碑文記述了蘆笙堂的緣起、蘆笙會的意義和基本禁忌等。該碑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至二十,是傳統的甘囊香蘆笙盛會,屆時有來自凱里、丹寨、雷山、麻江、黃平等縣市的數萬苗族群眾前來歡度佳節。2010年春,凱里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凱里國際蘆笙節和民族民間傳統節日緊密結合,把節日定名為“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使國際蘆笙節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時任市委書記的楊正明作客新浪網,為網友們解釋了甘囊香這個名稱的由來:香,苗語里邊就是鬼、神、仙人,它就只有這一個詞。甘囊香就是神仙聚會的地方,令人神往的地方。這個地方的苗族群眾每年元宵節過后,就在這里舉行甘囊香蘆笙會。方圓幾個縣、幾百里的苗族群眾,大概要有十萬人,都到這個地方來參加蘆笙會。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辦到第九屆的時候,我們覺得缺了群眾基礎,缺了原生態的民族的文化,所以從2010年開始,政府辦和老百姓辦結合起來,所以才有了“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這個名稱。他還撰文,稱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是“蚩尤后裔上古遺風 歌舞盛宴神秘之地”。
2010年的甘囊香國際蘆笙節,自正月十八開始至正月二十結束。節日期間,舉行了迎接“圣笙”儀式;金蘆笙民族吹管樂國際大賽;苗歌大賽;斗牛、斗雞、斗鳥比賽;種植“圣林”;創意集市;民族民間傳統工藝品展銷;民族風情體驗游;狂歡之夜和焰火晚會等。
著名劇作家、詞作家閻肅老先生參觀了2010年甘囊香蘆笙堂的跳蘆笙活動,出席了民族吹管樂國際大賽,他盛贊甘囊香國際蘆笙節辦得好,說自己沉浸在節日里,感覺變年輕了。2011年,中國音樂家協會黨組書記、著名作曲家徐沛東參加甘囊香國際蘆笙節,他對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表現得如醉如癡。
蘆笙是我國西南各少數民族所喜愛的樂器。云南江川縣出土的青銅蘆笙模型,見證了蘆笙歷史的久遠。關于蘆笙,各民族都有非常優美的傳說,一說是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到天上去尋求蘆笙,然而天帝不答應,天女就自斷手臂和指頭,手臂化作蘆笙的笙斗,指頭化作笙管,自此人間便有了蘆笙,所以,蘆笙的聲音是母親的聲音。另一說是古老的時候有六兄弟,艱難地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六弟兄各持一根會發音的竹管,哪個遇到危險,就吹響竹管,其他五人聽到響聲,就即刻趕來援助,后來這六根竹管就合成了蘆笙,所以,蘆笙是團結友愛的象征。還有的傳說是英俊的青年消滅了禍害人間的野雞精,贏得了最美麗的姑娘的愛情,蘆笙是愛情的見證……蘆笙,不僅僅是民間娛樂的樂器,還是頻頻出現在重大祭祀活動中的圣器,和銅鼓、木鼓一樣莊嚴神圣。
凱里國際蘆笙節,是各種蘆笙大展演的場合。我們看到有來自凱里市舟溪鎮傳統的“對笙”,來自舟溪鎮新光村的高達7.6米的特大蘆笙,來自丹寨縣的蘆笙莽筒,尤其是直徑近30厘米、長兩米多的“地筒”,其渾厚的低音震撼人心。還有來自雷山縣的“母子笙”、來自貴陽花溪高坡的彎曲笙管的特型蘆笙、來自畢節地區的可表演特技的蘆笙、來自從江縣的聲音特別洪亮的侗族蘆笙。水族蘆笙、瑤族蘆笙等也各具特色。令人覺得神奇無比的是,當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蘆笙在游行隊伍中都在吹奏的時候,居然聽不到不和諧的聲音,即使是大混奏,也有不可思議的和聲效果。這使我們感受到,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的數千只蘆笙,實際上是一個“蘆笙大家庭”,大家庭里的各位成員都在歌唱,那就必定是和諧的,因為這里有民族心靈的溝通與共鳴!
于是,凱里國際蘆笙節,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快樂,還給民族音樂研究者出了課題,給民族民間工藝研究者以新的線索,給人類學學者以新的啟示。
黔東南州是國內苗族最集中的地方,由于遷徙進入時間先后差異,所屬支系的不同,大約形成了200多個苗族服飾文化圈,單就苗族服飾,就是美不勝收的了。侗族服飾,又分南部侗族服飾和北部侗族服飾。還有瑤族、水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服飾等。各種服飾集中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真可謂彩云紛飛、絢麗多姿。
裝飾民族服飾的有刺繡、織錦、蠟染和鳥的羽毛。刺繡的手法,可以分出四五十種技法,如平繡、縐繡、打籽繡、辮繡、疊繡、貼片繡、錫繡、馬尾繡等等,圖案有龍、風、花朵、飛鳥、廟宇、奔馬、人物等,圖案大膽變形、隨意抽象,產生十分美妙的裝飾效果。織錦有通經通緯、挑經露緯織法織的細絲素錦,有通經斷緯法織的彩錦,有五彩繽紛的錦帶,有素雅美麗的織錦束腰。蠟染則藍白相間,鳥紋象征陽,魚紋象征陰,陰陽和諧,還有石榴紋、萬字紋,旋渦紋等,布局和諧、對比鮮明。如此裝飾的衣服,雍容華貴,美輪美奐。
銀飾是民族服裝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銀飾大致可分為頭飾、胸頸飾、手飾和衣飾。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冠、銀圍帕、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胸頸飾包括銀項圈、銀壓領、銀胸牌、銀胸吊飾;手飾衣飾包括銀手鐲、銀戒指,銀衣片、銀圍腰鏈、銀扣等。凱里灣水、凱棠一帶的苗族少女銀飾,通身可達五六公斤重。
凱里國際蘆笙節上,有專門的民族服飾表演。其實,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里,各代表隊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本身就是一次大展演,令人目不暇接,大飽眼福。
當服裝從御寒發展到記載歷史文化、民族心理的時候,就承載了本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品。
凱里國際蘆笙節,為服裝研究者、美術研究者、美學研究者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
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我們每一屆都能聽到優美的侗族大歌,那萬人演唱的壯觀場面,至今仍然讓人激動不已。這種來自侗族民間的多聲部合唱,以其悠揚婉轉、清新動人的特點,多次在全國合唱類比賽中獲獎,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還能聽到苗族飛歌。“苗族飛歌”是黔東南州苗歌中的藝術的珍品,音調高亢嘹亮、豪邁奔放,唱起來聲振山谷,山鳴谷應,幾里外都能聽到。
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有丹寨的苗族錦雞舞,參加舞蹈的姑娘發髻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上身穿開襟短繡衣,下身外著繡花超短百褶裙,打扮得象美麗的錦雞一樣,隨著蘆笙曲調的節拍翩翩起舞,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腿邊花帶飄逸閃動,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翻飛,若錦雞亮翅,使每個參觀者都想參與其中。
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還能看到臺江反排木鼓舞。木鼓舞源自苗族民間隆重的祭祀儀式,參加者隨著木鼓鼓點,雙臂大幅度擺動,雙腿交換高高抬起,動作粗獷豪放,瀟灑剛勁,熱情奔放。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我們還看到過丹寨苗族古瓢舞。有人猜測,古瓢琴是小提琴的鼻祖。
當然,能夠觀賞到最多的還是蘆笙舞。有苗族的、侗族的、水族的、瑤族的、布依族的……洋洋灑灑,精彩紛呈。
原生態文化,現已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在凱里國際蘆笙節上展現的原生態文化實為文化藝術的寶庫。
苗族是傳統的農耕民族,對牛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把耕牛飼養好,是苗家人的心愿。到底誰家的牛養得最好?那就拉出來比一比吧,有人說這是斗牛的發端。也有人說,苗族崇尚力量,喜歡孔武有力,民間傳說中有很多牛抵死老虎和牛降服老虎精的故事,斗牛是力量的展現。對力量的張揚,彰顯了苗族敬牛、愛牛的文化心理。斗牛活動深受苗族群眾的喜愛,斗牛的民俗,是苗族民間集體的文化傳承。
歷屆凱里國際蘆笙節,都把斗牛作為節日的重要活動之一,凱里還修建了專門的斗牛場。一位民俗專家參觀凱里國際蘆笙節的斗牛活動后說:“世界最精彩的斗牛在中國,中國的斗牛在西部,西部最神奇的在黔東南苗族斗牛文化!”
歷屆凱里國際蘆笙節還設有斗鳥比賽。斗鳥,就是畫眉打架。畫眉是著名的歌唱家,鳴叫的聲音宛轉悠揚,清脆動聽。畫眉打起架來,也是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內行說,畫眉角斗,還是有很多技巧的,斗鳥實際上是技巧的決賽。斗鳥,成了畫眉飼養愛好者所喜愛的活動。在凱里國際蘆笙節的斗鳥比賽場,不乏港澳臺同胞的身影,他們一旦發現善鳴善斗的畫眉,就爭相斥巨資購買之。因此,凱里國際蘆笙節的斗鳥活動,不僅為國內畫眉愛好者所喜愛,也為港澳臺人士所向往。
凱里國際蘆笙節,吸引了來自美國、法國、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外游客,也吸引了國內各地的旅游愛好者,推動了黔東南州的旅游業發展,也帶動并加快了開發巴拉河鄉村旅游的步伐。
歷屆凱里國際蘆笙節,組織方總是要向國內的其他民族自治區域發出邀請,請來的,不僅僅是官方的觀光團,還有眾多的客商。節日期間,我們會看到有來自新疆、內蒙古、海南、云南的客商,參加節日商品展銷會,銷售他們帶來的土特產。與此同時,蘆笙節組織方還組織民族工藝品展銷會,本土的民族工藝品,也迎來了銷售旺季,最受歡迎的是蘆笙模型紀念品、蠟染、繡片、銀飾等等。凱里國際蘆笙節,是購物者的天堂。
自打造“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品牌以來,歷屆組委會都力爭將節日辦成精品,不斷推陳出新,使凱里國際蘆笙節越辦越紅火,知名度不斷提升,已經成為眾人魂牽夢縈的一個重要節慶。
責編/郝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