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刊發一篇題為《中國氮污染加劇》的論文。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與德國霍恩海姆大學的研究團隊指出,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在過去30年間,成為世界上大氣氮污染最嚴重的區域。這也進一步導致土壤與地下水體中的氮污染負荷加重,植被與農作物也同樣受到影響。氮污染沉降已經超過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上限,若不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
文章作者之一、霍恩海姆大學的生態學專家方邁爾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說,大氣氮污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中國的華北平原污染情況尤其嚴重。
方邁爾說,這些氮化物污染有多種來源。華北平原是中國的重要糧倉,小麥及玉米的耕種面積非常大;同時,牲畜養殖密度也很大,蔬果種植也很發達。而華北的農作習慣中,施肥量非常驚人。另一方面的污染源則來自工業與交通運輸領域,主要是以氮氧化物等形式出現。
歐洲大約花了20年時間,使得氮污染程度最終大幅降低。方邁爾教授估計中國的進程會更快。
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日前刊發了題為“大范圍氮污染伴隨著中國的發展”的報道。
報道指出,幾個月來,北京一直在與“非常有害于健康”的霧霾作戰,而霧霾中很大一部分是懸浮在空氣中的含氮化合物顆粒。中國的氮污染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步增長。《自然》雜志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稱,氮沉降量在過去30年間上升超過50%。
中國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全國各地的數據后發現,1980年到2010年,沉降到周圍環境中的氮每公頃每年增加8000克。
美國斯坦福大學生態學者、研究報告執筆人之一彼得·維陶謝克說,這個沉降量遠遠超過了所有規定上限和臨界荷載水平。
氮污染物和氨污染物在中國的環境中持續快速地累積,造成了空氣中懸浮微粒的形成。氮氧化物成為光化學煙霧和臭氧的組成部分,是PM2.5的重要成分。
伍茲霍爾研究中心的資深科學家埃里克·戴維森說:“一氧化二氮的問題在于,它在大氣中的半衰期超過100年。即使我們現在就減少一氧化二氮,也仍然要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里付出代價。”
德國《世界報》4月10日刊發文章,題為“中國受污染的耕地達70%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為其快速的經濟增長付出高昂代價”。文中指出,一項政府調查顯示,中國的耕地有很大部分遭受嚴重污染。
過去30年來,中國農業掀起一場革命,糧食生產增加近一倍。中國依賴高產作物。為更多收獲,農田使用過量化肥,且高達65%的化肥使用不當,河流和農田因此受污染,有毒物質留在土里。
土壤污染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健康隱患之一。科學家在土壤樣品中發現了有毒重金屬和禁止使用的除草劑。一些專家認為,中國耕地總面積的70%已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