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海 徐宏國
2013年4月21日,由中國質量協會主辦,《品質》雜志社、品質與品牌培育推廣中心承辦的“中國企業發展基因:創新·質量”論壇,在北京民族飯店成功舉辦。論壇上,眾多知名專家、行業學者和企業精英暢談創新、質量。
將“中國標準”與世界對接
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央研究院院長付玲在論壇上表示,作為全球工程機械行業產品矩陣最廣的企業,中聯重科能夠始終保持行業領先地位,源自于深厚的科技底蘊,能夠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企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公司每年把5%以上的銷售收入用來投入技術研發,形成科研促進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可以說,中聯重科是工程機械行業的研究院,“國家隊”的烙印使中聯重科始終肩負著國家和行業的發展使命,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提升產品品質,這是中聯重科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
付玲舉例說,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了世界混凝土行業排名第三的意大利CIFA公司,這是一次以小并大的收購,通過此次收購,中聯重科掌握了CIFA公司擁有的核心技術,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國際協同融合創新。2012年4月,中聯重科購買了德國JOST公司平頭塔機設計技術,并在當年開發出符合歐洲與全球市場的新系列塔式起重機,從而實現引進吸收繼承創新。與此同時,中聯重科以國家為依托,頂層設計、自主創新,以基礎研究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我們有將近4 000人的研發隊伍,20個子公司中以研發為主的有16個。截至2012年,我們擁有新產品新技術427項,發明專利4 000多項。”
登上世界舞臺的中聯重科,首度將“中國制造”建立的“中國標準”與世界成功對接上。在國內,中聯重科無論在技術研發及創新還是在產品利潤率上都位居龍頭,一直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多項技術的聯合承擔單位、主任單位、秘書處承擔單位。在國際上,中聯重科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成員,并成為ISO/TC96秘書處承擔單位。這意味著在國際經濟領域,中國對于ISO國際標準制修訂,投票效力提升至最高級別,從而打破了以往由歐美經濟強國在“游戲規則”制訂時壟斷話語權的歷史。付玲說:“除了做標準,我們還要設計規范,并且固化下來。”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末期,中國代表參加國際標準會,聽得多,說得少,中聯重科把ISO/TC96秘書處爭取到中國,實現了標準化先行,為掌握國際話語權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質量協會駐會副會長劉卓慧如是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陸燕蓀對此也給予了中肯的評價:“中聯重科能夠拿到這個秘書處,是長期參與TC96組織會議的結果,更是能夠提出得到標委會認可的建議的結果。”
戰略規劃未來,創新實現未來
“當今時代是一個數字化、商業化、全球一體、社交媒體化、變化加速和動蕩的時代,對于企業來說,生存和發展是永恒的命題。企業要發展,必須實現自主創新。”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院長符志民認為,中國企業應該依靠核心競爭力締造企業的競爭優勢,而核心競爭力的塑造和培育,要以思想為先導,技術為根本,管理為基礎,制度做保障,資源做前提,文化做動力。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成就企業發展,一個強大的企業應該具備獨有的核心技術,并且將核心技術與企業的利益結合起來。
符志民表示,企業要獲得健康持久的發展,要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必須在創新的戰略、創新的內容、創新的流程、創新的文化和平臺上有所作為,用戰略規劃未來,用創新實現未來。中國企業要做強、做優、做大必須預見管理好變革,堅持自主創新和協同創新,依靠時間資源和文化支撐,用創新為大家創造新價值和新的滿意程度。
網絡化時代的企業戰略創新
“在大規模制造時代,企業生產什么可能客戶就買什么,而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掌握在客戶手中,客戶需要什么,企業才能生產什么產品。所以海爾提出了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人就是員工,單是用戶價值,人單合一雙贏模式體現員工和企業的雙贏。”海爾集團代表介紹了海爾集團的戰略創新。
人單合一雙贏模式有兩個顛覆性的變化:一個是企業的組織結構從“正三角”變為“倒三角”。組織結構的顛覆可以發揮員工(自主經營體、自組織)與客戶的直接對接功能,由自主經營體、自組織去直接決策創造和滿足用戶需求,實現了決策的快速與準確,徹底改變了決策流程鏈條太長、反應遲緩,員工被動的缺陷。同時,全流程面向同一目標,也避免了部門扯皮現象,大大提高了流程的績效。另外一個顛覆是傳統報表的變革,海爾自主經營體的三張表(每個自主經營體的戰略損益表、保證事前算贏的日清表和每個員工的人單酬表)是以員工為中心,以用戶價值為導向,即以人單合一的機制激發員工的創新力,讓員工創造用戶價值,創造市場資源,達到用戶、企業、員工的雙贏,并得以實現員工的高效率、高增值、高薪酬。
“創新驅動、企業為本、
結構優化、質量第一”
談到企業與科技創新的關系,陸燕蓀說:“在我看來可以用創新驅動、企業為本、結構優化、質量第一這16字來總結今天的主題。我們的企業應該從質量入手,建立誠信,塑造品牌。質量工藝出精品,精品和誠信鑄造品牌,品牌帶來效益、效益促進持續發展。此外,現代的機械產品對產品監督一定要跨越過去的概念,靠技術來保證產品質量,加工精度應該數字化而不是數量化,比如中聯重科的指標就做到了這一點。”
國務院參事、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郎志正總結到:“三個企業從不同的體制走共同取勝的路,那就是創新驅動之路。航天二院按照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指導思想貫徹到具體的工作中。中聯重科從研究院轉為企業,提倡創新引導產品,以科研、創新帶動產品,帶動企業轉型升級。無論是研究的質量保證體系,產品質量保證體系,還是測試實驗保證體系,都是實現優質產品的重要保障。海爾的管理創新是有目共睹的,如何用管理創新開啟技術創新也是一個課題。我認為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可以從四方面去做,第一,核心競爭力是技術的把握與創新的能力;第二,核心競爭力是資源的策劃和運用的能力;第三,核心競爭力是市場開發與拓展能力;第四,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和過程質量保證的能力。”
論壇在熱烈的討論氣氛中結束。據主辦方介紹,“中國企業發展基因:創新·質量”論壇為系列性論壇,未來還將就中國行業企業發展的新動態、新情況召開專題研討會,針對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品牌建設等話題繼續開展研討,借此形式實現對中國企業發展中所遭遇現實問題的梳理與求解。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