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內涵,提出了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四種方式:實施教學,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提供專業培訓,提高在職人員素質、為企業進行技術開發,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和為社會特殊群體提供服務,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社會服務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的方針。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相比,其社會服務的職能更為突出、意義更為重要。高職院校開展社會服務,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學校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
一、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內涵及方式
高等職業教育依存于地方經濟,它一方面以地方經濟為直接的服務對象,另一方面,地方經濟也是高職教育中最常見、研究最多的實踐對象。很顯然,地方經濟與高職教育有著共生共長、休戚與共的關系。從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方式上看,大致有這么幾種:
(一)實施教學,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這是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最大的表現形式。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的專門人才既是高職教育的目的,也是高職教育不容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從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開始就要考慮行業、企業的訴求(進行行業企業調研、與專家訪談等),在進行專業設置、課程組織、師資建設、采用教學方式、制定評價標準等教學的各個方面,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從知識結構、技能要求、職業道德、職業素質等方面來培養學生,使之成為行業、企業需要的專門人才。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定位于生產第一線的骨干技術人員。通過我們歷年來的行業企業調研表明,目前湖北省化工企業中高技能人才相當匱乏,遠遠低于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的25%的要求,很多企業中還有大量的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甚至小學畢業生。而這類人才的培養應該說主要靠高職院校。
(二)提供專業培訓,提高在職人員素質
高職教育服務社會的另一表現形式就是專業培訓。不但企業中、社會上大量的初中級技能勞動者需要通過再教育再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繼續學習成為高技能人才,就是那些目前已經是高技能人才的勞動者也必須定期充電,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和知識技能,才能滿足日新月異的工業要求。據有關資料統計,一般的技術性崗位的缺口是2:1,高技術高技能崗位的缺口是8: 1—10:1,高技術高技能崗位人才大量短缺成為我國的一個突出問題[1]。這種培訓可以是理論的,也可以是技能的,還可以是提高綜合素質的(比如將理念、協作、口才等培養貫穿在知識技能培養中)。
(三)為企業進行技術開發,解決企業實際問題
高職教育的教學要以企業為直接的實踐對象,而培養的學生要到企業就業,因此必然和企業有較多較深入的聯系。由于高職教師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所以可以開展一些應用性研究、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方面問題。
(四)為社會特殊群體提供服務
在現代社會中,由于人們背景、年齡、知識、環境等不同,所以需求也不一樣,對于有些特殊群體,他們的需求還沒有被社會所關注。從培養學生以達到育人的目的和高職教育本身的責任來說,高職院校都有義務為他們提供服務。這些社會服務可以充分發揮學校的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并可帶來可觀的社會效益,擴大高職院校的影響。
二、提高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對策
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力在于緊密聯系地方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如何更好地履行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提升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值得我們思考。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
(一)全面整合各種社會資源
高職院校要更好地服務社會,必須要全面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因為一方面地方經濟發展迅速,高職院校很難有投入緊跟行業的最新變化(比如師資、實習實訓基地、設備、教材建設等),而且由于調研、論證、申報等環節必然處于行業變化之后,所以高職院校改革相當于行業變化而言肯定是滯后的。另一方面,單一的投入對于社會而言是無法承擔的,因為同樣的投入在各高職院校、各專業都需要,而社會投入不可能全部滿足,也沒有必要全部滿足。所以要實現高職院校順應企業發展、服務社會功能,必須改變辦學模式,盡可能地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社會資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政策資源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政策,爭取政府、社會的支持,同時在校內也可制定政策向社會服務項目及個人傾斜。比如可以通過申報課題、社會服務項目,爭取政府和社會的資金支持;利用政府發展地方經濟的契機,開展職前培訓;在高職院校內實行機制改革,鼓勵教師進行社會服務。總之,要建立起一個鼓勵教師服務地方經濟的激勵體制。
2.企業資源
企業主要可以為高職院校提供的資源其一是信息,通過對企業的調研和對行業專家的訪談,高職院??梢粤私庑袠I的最新發展,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及證書,市場的需求及產業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從而可以更明確更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制定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其二,企業可以為高職院校提供一定的師資。其三,企業可以給高職院校提供設備和實習實訓基地。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訓基地可以與企業共同建立,高職學生可以在這里了解生產技能、職業素養、職業態度,這里的環境更接近實際生產,為其進入社會參加工作提供學習的平臺。此外,高職教育所需的教學設備有些也可以從企業中來,比如有些是企業淘汰的設備,但還有教學價值,就可以直接從企業引進;有些新型設備可以由企業購置,放在高職院校,為學生或企業員工培訓提供資源(相當于企業提供設備資源,高職院校提供智力支持,幫助企業培訓員工)等。
3.高校資源
高職院校之間也可以進行資源共享。由于機制、體制的不同,高職院校的師資、教材、實習實訓基地等都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校際選課、教師互聘等方式,達到資源共享;還可以利用其他學院的教師資源、設備資源和實習實訓基地資源來培訓教師和學生(比如高職院校開辦的針對教師和學生的培訓班、研修班、提高班等)。
(二)多方位進行師資建設
為了增強高職教師的執教能力、操作技能、技術開發能力等,可考慮從多方面來進行師資建設。首先可以從行業企業中引進專家作為高職院校的外聘教師。引進行業專家時應突破條條框框,只要對培養高職學生有利,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其次可以將教師送到企業進行學習和鍛煉,讓教師熟悉工藝流程、設備、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還可以讓教師參加企業的技術更新,增強教師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的能力。這樣,教師的教學崗位聯通了企業的生產崗位,而企業的專家、能工巧匠聯通了教師崗位,達到了“雙向聯通”。企業專家與學校教師之間實現了雙向的崗位互換與互補,換位思考,換崗工作,共同完成學生的培養任務。學生既可以經常接受具有理論經驗兼有生產實踐技能的教師授課,也可以經常接受具有生產實踐技能兼有課堂教學經驗的師傅授課。學校企業雙方融合融通,發揮各自特長,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教師的職業崗位能力。再次,可以讓教師參加培訓,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政策和發展動態,參與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教材建設,完成課題及項目研究,進行市場、行業、企業調研,到其他院校交流學習考察,帶領學生參加競賽等,從全方位來進行師資建設。
(三)專業設置緊跟市場變化,形成辦學特色
高職院校要充分考察當地產業結構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發展,仔細思考所處地區的區域經濟、資源的特色,找準特色領域,發展相應的專業,以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設置專業、選擇課程和教學內容,以增強其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特別是要關注市場的變化,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人才培養的特色。
(四)增強高職教師的社會服務意識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離不開高職教師,而高職教師社會服務的意識高低往往直接影響社會服務的效果。在實踐中,有幾點要注意。一是要有“多方共贏”的意識。作為為企業進行社會服務的高職教師一定要首先考慮是不是各方面都能獲得利益,這是社會服務項目能完成以及可持續的前提。二是高職教師要融入企業。比如教師在企業考察、學習、培訓、調研時,隨時要關注企業的實際問題,考慮能不能通過高職院校來解決。高職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考慮能不能將所學所教的知識技能服務社會,為社會承擔一份責任。
參考文獻:
[1]李劍平,謝洋.風景這邊好,成才道路寬[N].中國青年報, 2008-6-23.
(作者簡介:徐宗(1974.03-),男,講師,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環境與生化工程系,研究方向:應用化工技術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