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振鴻
電子教材,作為電子時代的產物,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理由,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一味地把它捧上天去。我認為,有些學科是適合的,比如美術、音樂、地理、化學、物理等,這些學科如果配以圖形、音像、軌跡變化等視頻演示工具,形象生動,過程清晰,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于知識的掌握。但語文學科如果使用電子化教材,我覺得不太合適。
很多愛讀書的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勾點圈畫那是一種享受。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及時翻字典進行注解;遇到精彩的用詞,就在旁邊作些點評;遇到咀嚼不盡的句子、段落,還會引發自己的聯想、想象,會情不自禁地在天頭、地頭洋洋灑灑地寫上自己的思緒;一篇讀完,會在文末,作些雜七雜八天馬行空的評論,或贊賞或批駁,那種享受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另外,根據不同的賞析需求,還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留下不同的痕跡。看著自己的龍飛鳳舞,心里就會欣欣然。
而如果是電子教材,即使有美妙的朗誦聲音,即使有相應的精典視頻播放,即使有不無詳盡的注解,即使有名家的精妙賞析,但總是缺少自己勾點圈畫的獨特味道。看別人的賞析,無法體驗自己與文本的對話時那種酣暢淋漓。
因此,就語文這門學科而言,電子化的東西只能起一個輔助性的作用,就比如多媒體平臺不能代替黑板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