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清
第一任校長劉慶棠。(1845年-- 1929年),名永瑞,字慶堂,號輯五,懷柔河防口村人。他少年時就讀于懷柔縣學,后考中"秀才"和"貢生",曾在國家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學習,被任命為"教瑜"(管理一縣武官和文廟奉祀的官員)。劉慶堂一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為懷柔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著有《竹桐軒全集》九卷,創作詩、詞2000余首(今存1123首)。
北京市懷柔區第一小學,始建于1911年春。由清末廩生,本地人張贊臣(字朝相)歷經三年,行程幾百里艱苦勸學、募捐,在懷柔區古文廟處興辦的高級小學堂——文廟小學,即現在的懷柔一小前身。小學堂初建只占文廟四間,由當時較有影響的人物劉慶堂任堂長(現稱校長)。
劉慶堂(1845年—1929年),名永瑞,字慶堂,號輯五,懷柔河防口村人。他少年時就讀于縣學,后考中“秀才”和“貢生”,曾在國家最高學府北京國子監學習,被任命為“教瑜”(管理一縣武官和文廟奉祀的官員)。劉慶堂一生主要從事教育工作,為懷柔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懷柔現代教育的奠基人。
劉慶堂的一生,是教書育人的一生,更是歌詠懷柔美好山水的一生,著有《竹桐軒全集》九卷,創作詩、詞2000余首,今存1123首。他在《竹桐軒詩集》自序中說:“憶自甲申歲,設帳于昌平屬之口頭村曹效先宅,授徒數人,皆其弟與子侄輩也。初學詩文,課讀之余,逐日無事,唯以賦詩破悶而已。嗣后學中功課漸增,外附課徒亦眾,日間遂無暇及此。”這段話是劉慶堂回憶自己于清光緒十年,在口頭村曹效先宅設講壇教館,教授生徒的情況。開館之初只是教授曹家兄弟子侄,后來漸漸地“外附課徒亦眾”,還包括了本村他姓或鄰村的生徒,弟子眾多。
劉慶堂喜歡孩子,愛看兒童的“白打戲”,喜歡和生徒一起放風箏。他在詩中描述:“一線牽連到碧空,飛騰且喜趁春風。兒童幾個齊翹首,高傍云霄向日紅。”“朝來煙火禁風城,門上家家插柳旌。幾個兒童閑百打,蕭聲吹處賣錫紅。”由此可見,劉慶堂不僅重視學生的課業,還注重和學生一起嬉戲,增進師生情感,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劉慶堂不但是位儒雅的學究,也是位浪漫的詩人。他來館后的第二年夏天,就在院子里種竹數竿,次年六月栽桐兩本。竹自紅螺寺移來,桐則由山東省帶至,并為學館取了個很雅致的名字“竹桐軒”。一百年后的今天,雖然竹桐已然不存,可當人們走進那古香古色的幽靜院落時,劉貢生帶領生徒誦讀四書五經的情景躍然眼前。
劉慶堂久在曹館教書,教授之余常去鄰村看戲,或騎驢溯河登臨圣泉古寺,一次次被圣泉美景折服,一首首詩詞從內心迸發而出。圣泉寺因“九龍纏繞”而禪意古幽,圣泉山則因劉貢生詩詞而盡顯靈秀。今天,我們可以遙想那位清末詩人,在一個春日的傍晚,自圣泉山頂尋徑而下,吟誦著“山谷崎嶇小徑遐,芳林深處少人家。桃源古寺參禪后,踏遍紅雪萬朵斜”的詩句時,其精神境界將是何等的豐富而釋然。
人文苑囿,翰墨書香。當年的文廟小學舊址早已不復存在,但歷經百多年至今仍矗立在那里的圣諭碑、虬枝蒼勁的古槐依然在向每一位過客述說著百年間坎坷的教育歷程。回望歷史百年,我們不能不對百年前那段艱辛的創業歷史,以及那個奠基懷柔新教育的地方名儒產生深深的敬意。
傳承百年信仰,融合現代理念。如今的懷柔一小早已成為一所具有濃郁現代氣息的學校,一代代懷柔一小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根基,薪火相傳,使百年老校歷久彌新。一批批品學兼優、智勇雙全、善美并進、身心同健的陽光學子正從這里出發,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