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 饒偉鋒
2013年4月19日,“情系操場 攜手前行”《體育教學》雜志社基層送教活動在麗水市蓮都區花園中學舉行。《體育教學》社外編輯江蘇省南通中學潘雪峰老師和浙江省坎門一中葉海輝老師應邀上了中學《毽球發球》和小學《站立式起跑》兩節示范課,筆者有幸全程觀摩了兩堂高水平的體育示范課,并擔任小學課的點評工作。兩位執教者緊跟時代脈搏,將新課程的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向觀摩者傳遞著體育教學的正能量,現將課堂觀摩感悟和感觸記錄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一、提煉體育教材核心價值,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終身體育意識
怎樣才能用好體育教材,不至于出現為了教材而教教材的現象,是基層體育教師重點探索的話題。葉海輝老師《站立式起跑》的教學設計,抓住了“提高學生的靈敏素質和快速反應能力”這一教材的核心價值,教學中的踩腳尖、拍手掌、拍小腿等輔助游戲練習都是為提高學生的快速啟動能力服務的,高效地幫助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潘雪峰老師《毽球發球》的教學設計則抓住了“提高學生空間感知覺和判斷能力”這一教材的核心價值。體育教材只是體育教學中的一種載體或媒介,是體育教學內容呈現的一種方式。“籃球的傳接球”教材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籃球比賽中能根據防守的情況快速選擇合理的傳遞方式,更好的為同伴創造機會;“原地側向推鉛球”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快速蹬地挺髖推手的協調用力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技術的本身。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終生體育的意識和習慣。因此,在體育教學設計中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提煉體育教材或教學內容的核心價值,這樣才能讓學生的體育課變得有價值、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提高學生體育運動能力和終生體育鍛煉能力的目的。
二、豐富教學手段,滲透游戲趣味因素,讓技能學習的過程變得快樂和充滿價值
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在體育課中找不到快樂的感覺和成功的體驗,枯燥的競訓式的教學往往容易讓學生產生對體育課的厭煩情緒。讓技能學習的過程變得快樂和充滿價值是潘雪峰老師《毽球發球》教學設計最主要的理念,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從不會踢到踢得遠和準的成功感受。體育課應該培養體育的愛好者,而不是體育的“敵人”。因此,體育教學的設計一定要在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練習手段和充滿趣味的練習方式上下工夫,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讓技能學習的過程變得快樂和充滿價值,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和練習。這也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愛之者”的培養學生興趣的真實體現。
三、增加游戲和比賽中的或然性因素,讓比賽的結果變得充滿偶然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在分組比賽的時候,往往在比賽沒有結束時結果可能已經明了,可能兩組因為體育天賦的原因在實力上本身就相差懸殊。在最后宣布比賽成績時,四組同學中獲得第一名的隊歡天喜地,歡呼雀躍;第二名的隊偶爾會有幾個同學高興一下,更多的是抱怨一些拖全組“后腿”的同學;第三名的隊只有嘆息和“不公平”的抱怨;第四名的隊就只剩下低頭無語的份兒。葉海輝老師在設計接力跑比賽中創造性地加入了猜拳的游戲環節,讓比賽馬上變得不可預知,原來體育天賦和素質比較好的隊也不一定準贏,每個組都有獲勝的機會,這就讓體育天賦相對較差的同學有了獲勝和成功的可能,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果一個事件為隨機事件,那么我們就稱這個事件具有或然性,也就是不確定性。只有當比賽結果變得不確定,讓每一個同學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學生才會積極主動的參與比賽。這就好比觀看比賽,當兩隊實力懸殊時,比賽時間就會變成垃圾時間,比賽也不具有觀賞性。只有兩隊實力差不多時,比賽結果充滿不確定性,運動員才會積極比賽,比賽才具有觀賞性。因此,在設計體育教學比賽游戲時要盡量增加比賽結果的或然性因素,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四、目標升級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引導學生不斷挑戰自我
學生因為遺傳等因素的影響,體育素質和運動能力存在強弱差異。所以體育教學目標的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制定,定高了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定低了則無法調動學習熱情。新時代的網絡游戲受到了學生如此的親睞,主要是因為網游找準了學生的興趣和原動力的激發點。潘雪峰老師在《毽球發球》的教學中引入了現代網絡游戲中的目標升級和身份升級的游戲因素,讓所有學生通過努力練習,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達到練習的要求,引導學生不斷挑戰自我,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毽球的興趣。同時在學生升級到高一層次組時又實時地提高了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原動力。針對學生的不同素質進行分層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和提高,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才是培養體育愛好者的最佳方法。
五、具有針對性的課堂觀測統計分析,助推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本次觀摩展示,麗水市蓮都區年輕體育教師學習小組對四節課進行了課堂教學觀察和統計,主要從執教教師的講解示范時間、隊伍調動時間、學生練習時間、等待練習時間、心率變化情況和掌握各技術的情況等方面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了全程跟蹤觀察和統計。統計數據充分反映了執教教師在體育課堂中的時間分配和學生學習的相關情況,為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和調控是否合理提供了一系列真實可依的參考數據,對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提高體育教師的執教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意義。這樣的課堂診斷教研方法更為直觀、量化地呈現了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更有利于體育教師根據數據情況及時調整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不良行為和不合理的設計,從而實現體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和完善,是體育教研中一項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教研方法。
課改十年,《體育教學》雜志引領新理念;“情系操場、攜手前行” 傳遞體育教學正能量,為基層體育教學送上了精神食糧和成功范例。
參考文獻:
[1]孫海兵.增加“或然性因素”對提高小學生游戲興趣與公平性的探討[J].體育教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