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懷兵
[摘 要]實驗是科學課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科學教學的關鍵。“做中學”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做中學”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做中學”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做中學;小學科學;教學實踐
小學科學倡導學生關注生活,能夠通過觀察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做中學”讓小學科學的實踐探究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視野,同時也更加貼近小學生的生活,讓小學生能夠放開舒服,積極愉悅的參與到實驗的過程,同時也給予了他們認識大自然的機會。他們在觀察、提問、思考、設計記錄實驗、交流討論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相關的實驗數據和知識,也培養了初步科學探究的能力。
一、“做中學”的教學理念
“做中學”是針對科學教育而言的,“做”和“學”的真正內涵是指科學探究活動和科學學習。通常是通過學生提問或通過教師提出一個源于學生生活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全部感官“摸、嘗、看、聞、聽”,引領學生主動地探究問題的答案,在探究中逐步構架起自己的知識結構。“做中學”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充分的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為學生創造情境,使得學生能夠在情境中發現和思考問題,當存在問題之后要引導學生積極的探索,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如在教學《種子的發芽實驗》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豆芽菜”入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于“豆芽菜”的理解,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一起來制作“豆芽菜”。學生選擇的實驗材料可以有綠豆,并且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再讓學生討論,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討論“水、溫度、空氣、養分”這五個因素方面的設計,同時將學生進行分組,分別選擇改變其中的一個,進行實驗,最終根據各個小組實驗的結果,學生很容易就能夠找出相對適合綠豆發芽的條件。
二、“做中學”的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生活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另一方面課堂教學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它是基于歷史與現實指向個體未來的可能生存與發展的一種生活。“做中學”的教學是聯系生活的,能讓學生感覺到科學實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課前預習。其他學科可能憑借著本身的知識功底,教師能夠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但是小學科學卻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預想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對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不然,教師很容易被學生奇思妙想的問題難倒,并且也無法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一節課的教學。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小學科學的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有趣、充滿挑戰性的,教師必須預想一些生活中真實存在情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將生活當做是一本教課書,在他們生活中進行學習。當學生知道食物中原來有很多需要注意,可能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健康的飲食方式,另外他們也能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良習慣,并且做出相應的調整或改變。
2.課堂交流。當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學習的時候,思維將會異常的活躍和積極,能更加敏感地對事物進行觀察,主動地探尋問題的答案。例如,在教學《比較水的多少》一課中,讓學生知道了液體具有一定的體積,而液體同樣是可以測量的。首先教師可以出示三個不同的被子,里面裝著不等量的水,讓學生進行猜測那個杯子里面的水最多,并說出自己的理由。那怎么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觀點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水的體積、重量以及水是具有流動性的,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有學生可能說可以用帶刻度的杯子,即量杯,進行測量水的體積,從而比較大小。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設沒有刻度呢?另外,教師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實驗器具,然后讓學生自己大膽地提出問題和假設,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小學科學作為科學的啟蒙性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
3.師生共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處于主體的地位,當學生對于教材的知識有異議的時候,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發言。科學實驗應該在平等、自由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的。這樣的環境可以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也能讓個學生親近和尊重,有利于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的效率。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