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古代蛇圖騰崇拜不同,在現代,蛇已經被幻化為妖精的化身,大部分人看到她都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對她的情感也由古代的“敬畏”演變得只剩下“畏”了。但是如果提到與蛇同屬冷血爬蟲類的“四足蛇”——蜥蜴,人們又會覺得,這些動物其實還是很可愛的。
“四足蛇”的族譜
蜥蜴全身覆蓋著由表皮衍生出來的角質鱗片,大部分靠產卵繁殖下一代,不過,有些種類已經進化成可以直接胎生出小蜥蜴了。蜥蜴與蛇同屬爬行綱有鱗目,不過她分屬在蜥蜴目里,遍布全世界,有6000種之多,是現代爬行動物中最大的一類。在此之中又分成鬣蜥亞目、壁虎亞目、石龍子亞目、蛇蜥亞目4個亞目,共27個科。
蜥蜴分類:用圖片表示
鬣蜥亞目壁虎亞目石龍子亞目蛇蜥亞目
美洲鬣蜥科壁虎科(守宮科)非洲蜥蜴科(環尾蜥科)蛇蜥科
鬣蜥科鱗腳蜥科蜥蜴科異蜥科
避役科(變色龍科)
美洲蜥蜴科毒蜥科
冠蜥科(海帆蜥科)
石龍子科婆羅蜥科
領豹蜥科
板蜥科巨蜥科
馬島鬣蜥科(盾尾蜥科) 裸眼蜥科蠕蜥科(北美蛇蜥科)
角蜥科
夜蜥科鱷蜥科
變色蜥科(安樂蜥科) 雙足蜥科
嵴尾蜥科
櫛尾蜥科
下文將從蜥蜴的4個亞目中選取其中的一種作具體介紹。
偽裝高手
變色龍屬于鬣蜥亞目的避役科。所謂“避役”,就是不用花費力氣就能得到食物。而變色龍的這種捕食特技得益于其膚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
作為在自然界生存的一員,必須有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讓自己生存下去的獨特技能。變色龍的技能就是“偽裝”。她的膚色會隨著所處背景、溫度以及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將黑暗的保護色變成明亮的顏色,是雄性變色龍在警告其他的變色龍“乖乖識相”,離開自己不可侵占的領地;當變色龍的火紅色“外套”迅速替換掉平靜時的“綠衣”時,是為了威嚇正在靠近的敵人,保護自己免遭襲擊;若是雌性變色龍要拒絕不中意的求偶者,她們就會讓體色變暗淡的同時,顯現出閃動的紅色斑點;一條不安分的變色龍想挑起事端、發動攻擊的時候,也會通過體色變暗表現出來……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變色龍能夠隨心變色呢?原來她的皮膚有三層色素細胞:最深的一層由載黑素細胞構成,其中細胞帶有的黑色素可與上一層細胞相互交融;中間層由鳥嘌呤細胞構成,主要調控暗藍色素;最外層細胞則主要是黃色素和紅色素。紐約康奈爾大學生物系的安德森在解釋變色龍的“變色原理”時說:“基于神經學調控機制,色素細胞在神經的刺激下會使色素在各層之間交融變換,實現變色龍身體顏色的多種變化。”
然而,這個自然界頂尖的“偽裝高手”對環境溫度的條件要求很高,通常日間溫度要保持在28℃-32℃,夜間22℃-26℃。如果長期處于低溫狀態食欲就會受到影響。而且,她有挑食的壞習慣,主要捕食昆蟲,但容易對這種單一的食物產生厭食,有時竟拒絕進食直至死亡。
“迷你版”蜥蜴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鱗·守宮》道:“壁宮,壁虎,蝎虎,蝘蜓。守宮善捕蝎蠅,故得虎名。”這里描述的“守宮”指的就是壁虎,她分屬在壁虎亞目的壁虎科。
毫無疑問,壁虎是一種常見的小動物,尤其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甚至能經常在家里的墻壁上發現她矯健攀爬的身影。但是,這種極其“迷你”的雅拉瓜壁虎實屬罕見。
雅拉瓜壁虎生存在加勒比海的島嶼上,皮膚柔軟,形體小巧,從鼻尖量到尾端也不過1.6厘米,甚至可以卷曲在一個硬幣的范圍內,被推測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爬行類動物。雖然體型短小,但是和其他壁虎一樣,她的足上還是有吸盤的,這使得她善于攀爬的本領依然存在。她會攻擊、獵取小螞蟻、蜘蛛和土壤中的小蟲子等為食物,同時也成為蛇、蜈蚣以及其他較大蜥蜴的進攻對象,生存依然充滿了挑戰。由于非常罕見,研究人員至今仍不清楚這種“迷你版”小蜥蜴的具體數量,雅拉瓜壁虎也因而被列入瀕危動物名單。
蜷縮成球的“乖乖牌”
犰狳環尾蜥,歸屬于石龍子亞目非洲蜥蜴科環尾蜥科,胎生,主要分布在南非的西南部沙漠中,能咬著自己的尾巴把自己團成球狀。
犰狳環尾蜥全長約12 -16厘米,最長的有21厘米左右。像戰場上的將軍一樣,她的全身都遍布著帶狀鱗甲,其中頭部有6枚大鱗片,軀體部位約17枚。白天的時候,她大多和家人一起,聚集在多巖沙漠區域的巖石堆間,曬曬日光浴,拉拉家常,餓了還能抓些白蟻、蟋蟀等小昆蟲來填飽肚子。這種閑適的小日子似乎還不錯,但對于膽小的犰狳環尾蜥來說,在這種看似悠閑的狀態下她依然會時刻保持警惕,一旦遇到危險,就會迅速鉆進巖石縫隙中躲藏。實在來不及了,就在原地用嘴銜住尾巴,將整個身體蜷曲成一個帶刺的圓球,保護柔軟的腹部免受傷害。
犰狳環尾蜥是典型的“乖乖牌”,雖然膽小卻也溫順,能快速適應人工環境,因而不少人豢養她當寵物,飼養正常的話她能活25年左右。只是,經過人工飼養的她會逐漸失去原本的野性,甚至連蜷縮成球的自衛本領也會消失殆盡。因此,面對這么可愛的“乖乖牌”,即使我們欣賞她的美貌,還是不要為了滿足個人好奇心和樂趣而把她圈在牢籠里,威脅這個野外種群從她的家園里消失。
笨拙的毒蜥蜴
吉拉毒蜥,屬于蛇蜥亞目的毒蜥科,是世界上僅存的兩種有毒蜥蜴之一(另一種是危地馬拉珠毒蜥)。
主要就分布在美國西部和南部各州的吉拉毒蜥,相對比其他蜥蜴,體型還算是比較大的,全長有38-58厘米。與犰狳環尾蜥一樣,她也披著“鱗片盔甲”,不同的是這些鱗片細小而不重疊,沒有犰狳環尾蜥的看起來那么繁復且層次感強烈,而且這件盔甲的顏色也不單一,點綴著黃色、粉紅色、淺紅或者黑色的斑紋。由于身體大而粗壯,尾巴又短,因而吉拉毒蜥行動起來相當緩慢。
不過,千萬別行動緩慢就對其掉以輕心,別忘了,她的名字叫吉拉毒蜥。除了牙齒非常鋒利,每只都有1/4英寸長之外,她的下頜還藏著“秘密武器”——毒腺。一旦遇到危險或被人捕捉時,身體就會一反平常的臃腫笨拙形態,而迅速靈活地掉轉頭來咬人。這時,下頜毒腺所分泌的毒液就會通過導管注入口腔,再經毒牙的溝注入到人被咬的傷口內,使人出現四肢麻痹、昏睡、休克、嘔吐等癥狀。還好,由于毒液到達傷口的途徑比較長,毒液分泌少且深入速度較緩慢,因而對成人的致死率不高。無論如何,當在野外遇到這種吉拉毒蜥的時候,還是小心避開為妙。
活動在大自然每個角落里的蜥蜴還有很多種,她們各有各的形態,各具各的本領。但是為了生存下去,身懷絕技的她們仍然不得不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不但要適應變化無常的氣候,躲避兇猛的野生動物,還得避免成為人類的口中美餐。曾聽人說,用蜥蜴泡酒可治風濕,煮了吃則肉質鮮嫩肥美,于是人們見到她就競相捕捉、哄搶,還有的人為了獲得經濟利益偷偷跨區域販賣珍稀蜥蜴。漸漸地,由于人類的影響,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她們,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同樣作為大自然的一員,換位思考是我們與其他成員最和諧的相處方式,以欣賞的目光去看待,幫助她們消除生存障礙,保護自然大家庭的每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