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顧
2012年12月31日,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生苯胺泄漏事故,泄漏苯胺38.7噸,其中30噸已經被當地緊急攔截,但仍有8.7噸流入濁漳河,對濁漳河上游造成嚴重污染。2013年1月4日晚間,河北省邯鄲市發現濁漳河上游出現大量死魚情況,并接到了水利部漳河上游管理局反映死魚的情況。5日下午山西長治市方才通知邯鄲市,隨后邯鄲城區出現大面積停水。1月9日,漳河下游的邯鄲市冬泳協會表示,要為邯鄲人民打一場公益官司,并向邯鄲市中級法院起訴,將山西天脊集團告上法庭。邯鄲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第一庭庭長姜雙當日收下了冬泳協會的起訴狀。
新民訴法規定
山西天脊苯胺泄露事件,是一起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環境污染案件,其中折射出了許多法律問題, 比如山西省長治市的瞞報。但是在1月9日以后,邯鄲市冬泳協會拔得《民事訴訟法修正案》生效后環境公益訴訟的“頭籌”,率先對山西天脊集團提起訴訟,成為此次污染事故中另一個有影響力的標志事件。接下來我們也將以此為引,討論新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問題。
新民訴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在修正案的制定過程中,關于公益訴訟的爭論太過激烈,第五十五條其實是一個妥協的產物,條文簡短而且語焉不詳,只是一個粗略的框架規定。但是畢竟聊勝于無,公益訴訟制度憑著第五十五條也得以在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中確立。
(一)訴訟主體
第五十五條把公益訴訟限定在環境污染和消費者維權這兩個領域,而關于可以提起訴訟的主體,第五十五條有三個關鍵詞:法律、機關、組織。
首先是法律規定,這是機關和組織的前提。按照我國立法法的規定,法律僅指的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規范性文件,范圍很小。目前我國只有《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條第二款規定:“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雖然從短期來看不利于環境公益訴訟的的發展,也不符合環境公益訴訟井噴式增長的需求,但這的確是立法機關的意圖。雖然有學者主張為了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出臺司法解釋對此加以規范,最高人民法院似乎也有意于此,但是筆者并不認同,因為這是僭越法律的行為,不利于維護法律的權威和穩固。
其次是機關,目前理論關注的主要是檢察機關和環保機關。檢察機關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而環保機關是國家環境保護的職能部門,這兩個機關具有從事環境公益訴訟的條件,掌握相關資料,在收集證據、調查證據的權限、擔負訴訟成本的能力和進行訴訟所必需的法律專業素養等方面具有優越于享有公益訴權的社會團體或民間組織。目前已有的10多件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其中人民檢察院作為原告的有6件,行政機關作為原告的有3件,行政機關和檢察院作為原告起訴的9件案件都以原告勝訴而告終。可見檢察機關和環保機關作為國家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優勢地位。實際上環保機關更具有技術優勢,但是就立法過程中的情況來看,檢察機關的民事訴訟監督部門對公益訴訟的熱情要遠遠高于環保部門。
第三是“有關組織”。社會組織多達數十萬個,而且良莠不齊,有必要通過司法解釋對可以起訴的有關組織的范圍進行必要的過濾和限制,如下的具體措施和實質性標準可以考慮:(1)依法設立或者依法登記或備案;(2)起訴必須符合組織或團體章程目的和業務范圍;(3)符合組織或團體活動的區域要求;(4)組織或團體設立時間的限制,要求必須是設立2年以上為宜;(5)應當具有一定的經費來源和經費保障;(6)社團法人應當有一定數量的會員;(7)組織或團體須配備有相關的法律專業人士。
(二)訴訟主體與案件的聯系
公益訴訟雖然不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項關于“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規定,但是也不能和相關的案件一點聯系都沒有,否則的話會造成濫訴。例如美國的環境公益訴訟中,原告要想獲得起訴資格,就要具有“實質損害要件”,即“其利益受到嚴重影響或者存在受到嚴重影響可能性”,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寬松的條件。在著名的塞拉俱樂部訴莫頓案中,塞拉俱樂部起訴內政部長莫頓,因為政府批準在一處山脈中興建滑冰場,塞拉俱樂部認為這損害了其會員徒步欣賞山中風景的利益,法院據此授予塞拉俱樂部原告資格。在此,我們也可以分析一下邯鄲冬泳協會是否具有起訴資格。實際上,冬泳協會和濁漳河污染本身沒有太直接的關聯,除非也像塞拉俱樂部一樣解釋為,因為濁漳河受到污染,使得其會員不能再在河里游泳。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規定或者判例,司法實踐不一定會像美國一樣接受如此寬松的條件。更重要的是,邯鄲冬泳協會不是一個環保組織,沒有從事環境公益訴訟的經驗,甚至從事法律活動的經驗也相當缺乏,環境公益訴訟需要極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筆者不贊成授予其原告資格。
另外在一個環境污染案件中,可能有多個主體提起訴訟,比如在山西天脊苯胺泄露事件中,邯鄲冬游協會率先起訴,另外其他的一些環保組織也躍躍欲試,參與這一首次環境公益訴訟。再次最好能夠設置有關起訴次序的制度,比如如果有檢察機關或者環保機關起訴的,那么應由其作為原告,排除有關組織的起訴資格,有關組織可以以支持起訴的方式參與訴訟。如果只有有關組織起訴,應當由先起訴的組織作為原告,除非后來起訴的有關組織具有與其自身利益有關的特殊訴訟請求,那么它可以作為共同原告參加訴訟,其訴訟請求由法院一并審理。
結語
以上就是筆者對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一點不成熟的見解。回到本文開頭的案件,作為一次訴訟,邯鄲冬泳協會起訴山西天脊集團,從法律角度來說有許多不規范的地方,比如一個非環保組織參加環境公益訴訟效果如何?未作充分準備就提起訴訟是否倉促?邯鄲中院與原告冬泳協會磋商訴訟標的是否有違訴訟公平?這首個環境公益訴訟到底是單純保護環境的法律行動還是有其它目的?總之,充滿迷霧。無論如何,這是新民事訴訟法生效后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其中的成果、教訓都是以后完善該制度最寶貴的經驗。究竟效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編后語:2013年1月1日,新民事訴訟法正式實施,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環境公益訴訟終于有法可依。雖然能夠獲得訴訟資格的只是有關機關和組織,但這卻是環境保護法律上的一大進步。從個人角度出發,注意環保,崇尚自然,關注首個環境公益訴訟,關注生活,就是關注我們的公共利益,關愛我們身邊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