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英國通過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強國,成了其他各國學習的榜樣,此時的德國也開始向英國學習,尤其在工業方面。那時的德國還是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科技、經濟等遠遠落后于英國,為了快速發展工業,德國一些工廠把目光投向英國。
德國工廠的學習引起英國一些企業家的不滿和抗議。因為很多工廠剽竊英國產品的技術,然后進行假冒仿制,這種方式被德國政府認可甚至鼓勵,一些部門甚至派出工業間諜到英國“學習”。
英國在工業革命后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一些工業產品擁有了一些世界知名的品牌。這些產品遠銷世界多個國家,為英國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墒牵層S頭痛的是,德國工廠大量仿制這些品牌。德國勞動力廉價,再加上所用的原料便宜,他們仿制出的產品的價格遠遠低于英國產品定價,英國的這些產品一度被逼得銷量下降。德國產品的質量不過關,很多產品沒用多久就壞了,慢慢地,各國對英國品牌產品的抱怨越來越強烈。
英國人認為,“德國制造”就是假冒偽劣、價廉貨次,還給英國的產品帶來不良影響。英國的工廠主不斷把問題反映到英國政府,最后,英國議會就這個問題通過了針對德國的《商品法》,勒令所有進入英國和其殖民地的產品必須打上“德國制造”的印記。
這項法律通過后,“德國制造”成了假冒偽劣、價廉貨次的代名詞。世界上很多國家拒絕德國的產品進入,德國人也成了人們嘲笑的對象,在國際社會上名聲掃地。

英國的《商品法》成了德國的恥辱,從政府官員到工人,許多德國人把英國針對德國的《商品法》視為奇恥大辱,開始自我反省。
1887年是“德國制造”的一個分水嶺。從那時開始,德國企業把“用質量去競爭”定為首要目標,在設計上大力創新,在質量上嚴格把關。許多德國工廠都把《商品法》貼出來,目的就是警告工人,只有在產品質量上下功夫,才能徹底洗刷“德國制造”的恥辱。
十年后,英國人驚訝地發現,德國產品在他們的生活中已是必不可少,而且質量可靠、價廉物美。從啤酒、香水、鉛筆、玩具、鋼琴、水泥、醫藥制品、玻璃制品、鋼鐵制品、切削刀具直到武器和子彈,所有“德國制造”的質量均屬上乘。
一百多年過去,現在的“德國制造”是質量過硬、做工精細的代名詞。
英國原本只是想警告德國,可沒有想到因此改變德國,從而成就了今天的“德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