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最后一天,再過4天就要過60歲生日的史鐵生離開了人世。
陳希米在這本書的開頭這樣回溯:“誰也不知道那天會是最后一天。那個星期四……那天是最后一天,是2010年的最后一天。你不再管我,自己走了。”
他的離去,她的空寂,似乎只能從書本中尋求一座現實的橋梁。于是,陳希米要通過一本本他們一起閱讀過的書,完成一次次他們共同面對的思索的再敘述,來找到一種心理寄托,把“一切黑夜的面死之思反射投入白天的愛愿”。
這些書可能也是思考我們自身的坐標,因此值得推薦。
它們包括:
1.《我們在此相遇》,[英]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死者不會待在他們埋葬的地方。”伯格認為,他的母親已死去多年,現在她帶著一把傘,寂然不動地坐在里斯本的公園長椅上;他的啟蒙導師生長于新西蘭并在那里死去,但他出現在波蘭的克拉科夫。在這本書中,伯格用記憶和想象,成功地令幾個進入過他生命的人死而復生。
2.《孤獨及其所創造的》,[美]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著,btr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奧斯特的處女作,出版于1982年。它部分是回憶錄,部分是其父的傳記,部分是自傳。開頭寫到他得知父親的死訊:“突然之間,死亡不期而至。死亡將我們帶到一個離生與死的隱形邊界如此接近的地方,以至于我們不再知道我們在哪邊。生變成了死,仿佛死一直擁有此生。”
3.《神諭之夜》,[美]保羅·奧斯特著,潘帕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神諭之夜》是奧斯特2003年出版的一部小說。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伍德曾經在《紐約客》上概括奧斯特小說中為人熟悉的諸多因素:“一位主人公,幾乎從來都是男性,經常是位作家或知識分子,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沉溺于一種喪失:一位亡故或者離婚的妻子、喪命的孩子、失蹤的兄弟。約翰病逝后,格蕾絲遭到約翰的兒子的毒打,守在格蕾絲床邊的希德尼卻感到“從未有過的高興,高興自己還活著。那是一種幸福,超越慰藉,超越痛苦,超越世上一切美和丑”。
4.《上帝的代言人——〈舊約〉中的先知》,[美]依迪絲·漢密爾頓(Edith Hamilton)著,李源譯,華夏出版社
作者以豐富深厚的學識闡述了希伯來的先知、上帝的代言人摩西、阿摩司、何西阿等人的言行與思想,對有關上帝的傳說提出了創造性的視角和洞見,并提供了不同的歷史背景。
5 .《希臘精神》,[美]依迪絲·漢密爾頓著,葛海濱譯,華夏出版社
美國女古典文學家依迪絲·漢密爾頓在此書中依次介紹了古希臘的哲學家、史學家和戲劇家。她說,希羅多德對世間任何地方都有濃厚的興趣,他告訴我們伊利里亞相貌平庸的姑娘們怎樣贏得丈夫,居住在湖邊的人們怎樣防止他們的孩子失足落水。她概括了希臘人的思考方式: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去考慮每一件獨立的事物本身,希臘人則總是把事情看作整體的一部分,建筑師總是把神廟與周圍的山坡、大海和蒼穹聯系起來考慮。
6.《卡夫卡全集》,葉廷芳譯,河北教育出版社
加繆說:“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世界,另一方面是超自然的苦惱的世界。人的境遇經受表現為一種基本的荒誕和一種嚴峻的偉大,因為它表現了逃避人類的人這個激動人心的形象,這個人把生存稱之為一種對于死亡的可怕的準備。”
7.《性·謊言·錄像帶》電影腳本,見史鐵生長篇小說《我的丁一之旅》(第84節),人民文學出版社
美國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編劇、導演的一部電影,全劇中只有四個人物:安和她的丈夫約翰、安的妹妹辛蒂亞、約翰的老同學格倫。安對心理醫生說,她不太想讓丈夫約翰碰她,她從來不覺得性有多么了不起。她丈夫則不認為性不重要,跟他的小姨子辛蒂亞搞到了一起。安跟格倫聊天時,格倫坦言他是性無能,為了獲得滿足,他制作錄像,讓女性受訪者談她們的性幻想,然后觀看這些錄像。約翰說我怎么了?辛蒂亞說,你跟你的小姨子亂搞,還騙人。約翰說,可你也在欺騙安。“不錯,可我并沒在神和眾人面前立誓,說要永遠對她忠實!”
8.《維特根斯坦的侄子》,[奧地利]托馬斯·伯恩哈德著,馬文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說的講述者是維特根斯坦的侄子保爾的朋友,他在保爾去世后回顧他跟保爾相逢、相識以及建立起畢生友誼的過程。譯序中說:“小說的主題是對朋友的緬懷、欽佩和惋惜,對淺薄的世俗和鄙陋的社會扼殺天才的憤怒。”——保爾像他叔叔維特根斯坦一樣,具有敏銳的觀察才能和深刻的思維能力,但最后窮困潦倒,進了精神病院。
9.《施特勞斯的路標》,劉小楓著,華夏出版社
作者研讀施特勞斯的5篇心得,寫于1999年至2009年間。“施特勞斯關心的根本問題其實具有常識品質,而且很陳舊:西方文明危機的根本原因何在?對這個老問題施特勞斯不僅做出了超越所有前人的深刻回答,而且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方略——回歸古典政治哲學。”
10.《精神的宇宙》,[美]弗雷德·艾倫·沃爾夫著,呂捷譯,商務印書館
作者是美國理論物理學博士,用量子物理學研究靈魂,他認為:“精神是真空能量的虛擬震蕩作用,靈魂則是這些虛擬震蕩在時間上的反映。靈魂是個虛擬過程,而非實體。它既是非物理的,又是真實的。盡管自我消滅于死亡降臨之際,但是靈魂則將永遠存在下去。”
11.《沉重的肉身》,劉小楓著,華夏出版社
“肉身渾身是偶然,在肉身上沒有絲毫必然的痕跡,正因為肉身是偶在的,所以它沉重。身體的沉重來自身體與靈魂僅僅一次的、不容錯過的相逢,沉重是和必然性連在一起的,啟蒙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走向人類美好未來的必然性。”
12.《一個孤獨散步者的夢》,[法]盧梭著,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
1776年春到1778年春,盧梭每天在巴黎近郊鄉間做長時間的漫步,他把這兩年中漫步時的遐想記了下來,在他去世后出版。從這部作品開始,盧梭要做的只是“跟我的心靈親切交談,因為我的心靈是別人無法奪走的唯一的東西”。
13.《皮娜·鮑什——為對抗恐懼而舞蹈》,[德]約亨·施密特著,林倩葦譯,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德國舞蹈評論家施密特長期觀察、采訪皮娜·鮑什,細膩描述了皮娜·鮑什的從舞經歷,她的個性、感情、生活與作品,反映出皮娜·鮑什的創作哲學及活力來源。皮娜·鮑什說:“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她的藝術生命最大的推動力是“恐懼”,“并非那種使人癱瘓、無能的恐懼,而是可以讓人有創造力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