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丹東火車站乘國際聯運列車出發,跨過鴨綠江上的中朝友誼橋,就到達朝鮮境內。兩國邊境上的房屋并無太多區別,如果不是看到朝鮮文字,很難感到已經離開中國。
當我拿出手機,就意識到已經進入另一個國家,甚至是另一個世界——手機信號消失,今年1月,Google執行董事長施密特訪問平壤,朝鮮改變了禁止外國游客攜帶手機入境的政策。不過迄今為止,朝鮮境內無法使用任何外國的SIM卡;要想用手機打電話,唯一的辦法是在平壤機場購買本地SIM卡,價格高達每分鐘17元人民幣。
此外,朝鮮的SIM卡并不支持訪問互聯網。事實上,不只是手機,絕大多數電腦也同樣無法訪問因特網,只能在國內網“光明”中做些有限的事,如下載中國抗戰類電視劇。
發郵件,25KB流量20元人民幣
在羊角島國際飯店,我獲得朝鮮四日行中唯一一次通過互聯網與境外聯絡的機會。
這家應有盡有的朝鮮“特級”酒店,在數字化方面卻連國內的多數快捷酒店都不如。大堂和酒吧內沒有WiFi,一臺25寸的CRT彩電只能播放2個本地頻道以及BBC、鳳凰衛視等少數境外頻道。
酒店大堂一側有個通訊吧,在這里游客能給境外打電話、寄明信片或使用一臺能夠聯網的電腦發送郵件。發郵件的過程十分煩瑣,首先要填寫申請,寫上姓名、國籍、房號和目的郵箱,然后用OutlookExpress離線寫郵件,寫好后由服務員聯網發送。發郵件的價格高得有些離譜——每25KB流量20元人民幣。為了體驗這一服務,我給自己的Gmail郵箱發了封郵件。不過,回國后發現,這封郵件在發出后27個小時才到達我的收件箱。

沒有諾基亞,沒有三星
朝鮮缺少的信息技術,并不只是互聯網。車廂內,乘客們都只是靜靜地坐著,沒有人打電話、玩手機或者看電子書。
街道兩旁,使用手機的人不多,即便有人拿出手機,也幾乎都是打電話,他們使用的都是非智能機,幾乎沒有基本通訊之外的功能。夜探平壤時,我偶爾會停下腳步用手機查看地圖,不時有行人投來好奇的目光,或許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4.7英寸的大屏手機。
朝鮮數碼設備的匱乏,經濟狀況是重要原因,但并非全部。在當今的PC、智能手機等數碼產品領域,稱得上霸主的企業——蘋果、谷歌、微軟及三星,不是來自朝鮮的敵對國美國,就是來自與朝鮮關系緊張的韓國。為擺脫對敵對國產品的依賴,朝鮮曾研發出自己的Linux操作系統——紅星O S,并推出一款基于該系統的自主品牌平板電腦“三池淵”。
而朝鮮人使用的手機,不是中國的華為或中興,就是朝鮮本土的品牌,三星和蘋果在這個國度難覓身影。
“哦,這就是QQ啊”
此次朝鮮之行,和我接觸過的人多少會流露出一些戒備之心。
不過,當他們看到新奇的數碼設備或者有趣的娛樂內容時,也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變得更開放。導游車小姐來自一個外交官家庭,穿著時尚,打扮也十分西化。我向她展示了應用豐富的GalaxyS3手機,并用一款拍照應用拍下她的照片,然后使用編輯功能將照片修改成各種惡搞效果。從未見過此類應用的她被自己的搞笑形象逗樂了。
我又打開微博,告訴她可以在這里獲取各種信息,她仔細地看著兩天前更新的一條條新聞,一直翻到底端。對于Q Q,她似乎有所耳聞,當我告訴她這就是中國人最常用的聊天工具時,她的反應是:“哦,這就是QQ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