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父母都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然而,在不知不覺間,我們離他們似乎越來越遠……
小時候
那時,她五歲。
在這個天真爛漫的年齡,她對一切事物都懷有很濃的興趣。
瞧!她看到街上人流如潮,熱鬧非凡,便立馬湊上前去。原來有人在唱戲!她高興極了!她發現了新事物,跑回家,牽起媽媽的手就走,嘴里還歡快地叫著:“媽媽,我們看戲去!”
那位慈愛的母親看著女兒滿心歡喜的樣子,高興地咧開嘴笑了。
長大后
那年她十五歲。
在這個花季,她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只有在周末時,她才能回到溫馨的家中。
“回來啦?”她剛踏進家門,她的父親便掩蓋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天,戲院里要上演一出名戲,我們一起去吧。”她的母親在一旁宣布了這個消息。“啊?”她猶豫了——作業很多呢!但看見父母滿臉的笑容,她也不想拒絕。“我作業挺多的。你們先去,然后我再買票進去。”說完,她便走進自己的房間,埋頭苦干。
過了好久,她才想起看戲這樁事,便一路小跑去戲院。
“丫頭,你怎么來晚了?這戲很好看!太可惜了!”
“對不起……”她低下頭輕輕地說。
再后來
她已經二十五歲了。
她在一家公司當會計師。由于工作忙,周末經常不回家。
這天,一個電話打進來。
“喂,請問您是哪位?”
“丫頭,是我。”原來是父親。
“爸爸,有事嗎?如果沒事,我先掛了。我還得工作呢!”
“當然有事!這周末,你抽空回家一趟。你媽想和你一起看場戲!”
“對不起啊,爸,這周末我沒時間。”
“那下周末呢?”
“我一直都忙,沒時間陪你們看戲。你們注意身體!”說完,她就把電話掛了。電話那一端,聽到的只是一陣陣嘟嘟聲。
父親不舍地掛了電話,呆呆地一言不發。
不知不覺間,我們離他們越來越遠。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少不了他們的幫助,而現在……
從小到大,父母為我們傾注了多少心血,但我們卻對他們越來越冷淡。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們的愛不曾改變,我們對他們呢?是否曾改變過?
我相信,從小到大,父母都是我們最親密的人,無論怎樣。
推薦人語
顧冠華,江蘇教育報刊總社總編輯
這篇作文的寫作視角很獨特,用的是第三人稱,而本次大賽多數作文都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敘述的。用第三人稱敘述,視野更加開闊,也使得小作者思考的問題超越了她的年齡。應當說她反映的“從小到大,子女與父母越來越疏遠”的主題,在當下,值得人們沉思。她沒有空洞地說教,而是采用片段式地寫作,以人成長中最重要的幾個階段為序,以“看戲”為線,擷取了三個對比鮮明的畫片,把包袱一個個抖開,構思巧妙。文章語言質樸,返璞歸真,很好地表現了親情的可貴。
這篇現場作文,還是有些地方可以提高的。
我們寫作文,不僅要有作者意識,還要有讀者意識。“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開頭就告訴了我們故事的結尾:“在不知不覺間,我們離他們似乎越來越遠……”讀者的閱讀期待明顯降低,不如刪去,直接從“小時候”寫起。
想象要符合生活的實際。“‘丫頭,你怎么來晚了?這戲很好看!太可惜了!’‘對不起……’她低下頭輕輕地說。”這部分對話應當是作者想象的,但讓人感覺不夠真實。為什么呢?因為十五歲正處在青春期的小姑娘,大多數應該是:“小嘴一撅,不服氣地說:‘都不提醒我一下呀,害得我遲到!’”
總之,瑕不掩瑜。
選手自述
我叫楊雨盈,是常州市武進區牛塘初級中學八(5)班的一名學生。我愛好廣泛,尤其喜歡下國際象棋。我已取得電子琴九級證書和國際象棋六級棋士稱號。我也十分喜歡閱讀。我特別喜歡看小說,如《歐·亨利短篇小說集》等。我曾讀過曹文軒的系列小說,被那純美的文字所吸引。我還喜歡《少年文藝》《格言》《意林》《讀者》等雜志。其中,《意林》和《讀者》對我影響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