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被人比作醫藥領域的任正非。公司上市前,他經歷了一場大手術,“腰斬26針”,但手術后兩個月就開始路演。
作為科倫藥業(002422.SZ)董事長的劉革新,三年前信誓旦旦的將公司推進資本市場時,沒人注意到他剛剛經歷過一場劫難。投資者們關注的是占據著國內大輸液行業“第一把交椅”的科倫藥業,上市之后能否一路高歌。
2013年5月29日,科倫藥業發布公告稱,公司最大股東劉革新、第二大股東潘慧等人對其所持有的股份承諾,自愿延長鎖定期限3年,至2016年6月2日。而在過去三年里,科倫藥業平均營收增長11%左右,平均凈利潤增長卻高達37%。
大股東延長鎖定期自然是對公司發展信心的一種公開表態,但投資者疑慮的是隨著行業政策的變化以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科倫藥業能否持續增長?
多年來,國家推行的藥品招投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購成本。但是,“最低價者得”的競標過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之聲。
“僅堅持價低者得的政策,不但會產生安全隱患,而且會導致許多低價藥因為價格低于成本從而退出市場。”劉革新接受《英才》記者專訪時表示。
在科倫集團發展的初期,由于缺乏資本與技術,公司只能實施成本追趕策略。在科倫藥業上市之后又將策略轉為“絞殺追趕者”,遏制競爭對手的發展。
上市后,手握著32.9億元超募集資金,科倫藥業開始不停地并購來擠壓潛在對手的生存空間。2010年,科倫藥業斥資2.5億元買下了浙江國境85%的股權,2400萬收購廣東科倫;2011年又以4.3億元收購崇州君健塑膠、1.44億元收購桂林大華制藥80%的股權。去年,再次出2.06億元增資青山利康。
通過行業內的并購整合,科倫藥業牢牢捍衛著自己在“輸液制造商”領域中的地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科倫藥業對香港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資。
2013年1月15日,科倫藥業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公司以8.53億元的價格收購利君國際(02005. HK)3.6億股股份。通過收購不到30%的股份,科倫藥業成了利君國際第一大股東。
控股了主營業務同樣是圍繞著大輸液與抗生素的利君國際,對于科倫藥業還意味著消除了潛在的競爭對手,在國內市場,兩家公司還能互通有無。
然而,對劉革新來講,借力港股市場還有著更深遠的打算。“在香港市場融資更加商業化,更加自如,”劉革新對《英才》記者表示,科倫藥業與利君國際整合之后,其47個不重復的海外市場就可以成為雙方共同的市場。
利君國際已在俄羅斯及歐盟等48個國家進行了商標注冊,僅在2011年其輸液產品出口已銷往50個國家和地區。利君國際的海外渠道恰恰成為了即將開展國際化戰略的科倫醫藥最為珍惜的資源之一。
在2012年,科倫藥業投資哈薩克斯坦,依托其優勢輻射中亞五國,并遠攻歐洲。而緬甸是東盟的橋頭堡,進入緬甸就意味將有可能面對6億人的東盟市場。五年之內,科倫成為東盟市場大輸液和抗生素藥的第一品牌是劉革新的計劃。
然而,作為國際化道路艱辛而漫長。劉革新對《英才》記者表示,“要把我們在國際上已經領先的業務放在國際市場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