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縮水、CEO歐德寧的提前退休、以及對上網本和智能手機芯片的褒貶不一,似乎讓英特爾在2012年從陽光大道駛入“隧道”。
其實,移動互聯引發的危機感由來已久,不過,英特爾更愿意相信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戰役。
“2010年是思考的一年,2011年是調整的一年,2012年是證明的一年,”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敘曾對《英才》記者坦承,對于第一批“Intel Inside”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并不在意,唯一想證明的是:“英特爾來了”。
對于英特爾的挑戰,似乎并不能用單純的技術去衡量,在一場產業生態鏈的較量中,楊敘正在積極撬動中國大市場,以融合的心態推動產業創新。
超級本,是英特爾自2011年主推的新產品,盡管銷售尚未形成井噴局面,不過,隨著規模化發展,價格逐漸回歸主流。另外,相對于過去較為“死板”的Wintel聯盟,這一次,英特爾計劃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吸納Android操作系統。
融入中國市場27載,楊敘直言,中國產業伙伴不再是全球趨勢的跟隨者,而是在不同程度上成為一些趨勢的超前預知者。事實上,在超極本上,中國產業伙伴就有先見之明,很早就意識到市場需要傳統操作系統和觸摸模式的融合,因此創新地采用了雙操作系統。
在中國,英特爾正試圖從通用芯片巨頭轉型為SOC(Systemon Chip系統芯片)新貴。這是一次融合PC、筆記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以及超級本的極大憧憬,也是一次巨大挑戰,英特爾需要證明它有能力在快速爆發的中國移動智能終端市場分得一杯羹。
5年前,楊敘曾與一些中國伙伴探討:中國的一切都在變化,英特爾在中國的角色與作用也因變而變,什么是不變的?他的答案是:英特爾在中國的戰略定位不會變——把中國需要的先進產品技術植入于中國產業,并且順應中國從規模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轉型。
5年后,楊敘對《英才》記者補充道:“英特爾中國在整個英特爾的責任和使命變了,如果英特爾中國不去引領市場,可能英特爾在別的國家也無法引領市場”,他甚至告誡員工,千萬不要總部命令做什么就做什么,因為,這已不是PC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