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慶齡為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及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之成為中國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人物。鄧穎超在回憶文章中說:“宋慶齡這個名字象征著自辛亥革命以來,七十年革命的歷程?!编囆∑酵驹诘吭~中評價她:“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緊跟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從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是實現轉變的前提;這一轉變是她始終跟隨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的時代感和進步性使然,是理性的選擇。
[關鍵詞]宋慶齡;思想軌跡;自我更新;理性選擇
杰出的世紀女性宋慶齡,一生富于傳奇色彩,這不僅因為她有顯赫的家族、曠世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她自覺校正人生坐標,跟隨時代前進的腳步,走出了人生精彩。鄧穎超回憶說:“宋慶齡這個名字象征著自辛亥革命以來,七十年革命的歷程。” [1]經過新舊民主革命的礪煉、在從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歲月里,她完成了從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勾勒其思想發展的軌跡,不難發現,這種轉變是一種合力。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內因是不可或缺的決定性因素。在淘沙巨浪和歷史法則的篩選下,唯金獨存。
一、志先生之志,行先生之行的勇氣和決心,是其轉變的思想前提。
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于晚年實現了思想的重大轉變,在國民黨“一大”上,對舊三民主義做了新的闡釋,觸及了中國民族和社會問題的關鍵,并指出實現新三民主義的唯一方法是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一改過去純粹資本主義綱領的性質,對社會主義充滿希望,顯示出巨大的進步意義。雖然新三民主義仍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疇,但是作為新三民主義基礎的孫中山的民生史觀,包含著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要素,很顯然與共產主義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只有這種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才稱之為‘中國今日之必須’,才宣布‘愿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我們共產黨人將始終和一切真誠的三民主義者實行長期合作?!?[2]劉少奇也曾說過:“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現在實行的新民主主義就是繼承了孫先生的新三民主義?!?[3]由于新三民主義綱領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基本一致,最終成為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結成統一戰線以及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孫中山也說:“我們對于共產主義、不但不能說是和民生主義相沖突,并且是一個好朋友。民生主義之人,應該要細心去研究的?!?[4]
孫中山去世以后,國民黨在蔣介石等操縱下急速右轉,右派勢力或公然背棄孫中山遺教,或打著三民主義的旗號,大行分共、反共之政策,大肆閹割孫中山理論的真諦。一時間,泥沙俱下,隨波逐流者有之,同流合污者有之,于是維護三民主義之純潔、堅持三民主義之實踐、切實執行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革命的關鍵。宋慶齡毅然決然,嚴格貫徹“三大政策”,成為領導左派與國民黨反動勢力斗爭的一面旗幟。她深信“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可能有革命?!盵5]“三大政策是革命的思想與方法的基本部分”是否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是革命與反革命的分界線。充分體現出她忠實地繼承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原則性和堅定性。她利用各種渠道宣傳新三民主義主張。宋慶齡關于新三民主義的論述散見于她的演講、聲明等文字中。為把民主革命推向高潮,她起了不容低估的作用。
宋慶齡確曾希望孫中山親手創建的國民黨能肩負起實現新三民主義的使命,幻想棄孫中山新三民主義于不顧的國民黨政府,能夠迷途知返,慎守總理遺訓。但她并非將三民主義之成敗只寄望于國民黨,1927年宋慶齡在抗議國民黨違反孫中山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中曾經表示:“不論現在的國民黨在此時上升到它的最高理想,勇敢地尋求糾正錯誤的革命方法,還是墮落到一種可恥的反動與妥協的地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終究是要勝利的。革命在中國是不可避免的?!彼龍孕判氯裰髁x作為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主張終會勝利,終會有進步的力量來實現它,新三民主義的勝利與中國革命一樣不可避免。宋慶齡須臾不忘孫中山的教誨,頂住極右勢力的壓力乃至威脅,正是在高舉三民主義旗幟的同時,在某種意義上也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的綱領,從而與中國共產黨在理想和價值觀上有了諸多交集。
二、與民族興衰共榮辱,視個人名利如糞土的價值觀,是其轉變的政治基礎。
宋慶齡從不以追求個人名利、物質享受和權勢為目的,否則,當初她就不會毫不吝惜地走出富貴榮華的家庭,義無反顧地沖脫階級的束縛。若論高官厚祿,蔣介石為利用她的名望,極盡威逼利誘之能事,誘之以官,不可謂不高;賄之以祿,不可謂不厚;迫之以恫嚇,不可謂不險,但她不為所動,依然故我,她說:“假如快樂是我的目的,我就不會回到這樣痛苦的環境里面。目擊我們的希望與犧牲被葬送,我同情民眾甚于同情個人……革命者尤當只問是非,不顧目前利害?!睂O中山去世,特別是蔣汪叛變革命之后,宋慶齡面臨抉擇,一是回到她所屬的家庭,那里能給她安逸、享受、富有,甚至沒有危險;一是繼續孫中山未竟的革命事業,在一己私利和革命面前,她選擇了動蕩、艱苦和危險的后者,這一選擇不為其他,實為理想。作家約翰·根舍以飽含崇敬之情的筆觸指出,宋慶齡“只要一張口就可以得到任何高官厚祿,但她什么也不要,相反,在極度的艱難困苦中,為實現她丈夫的夙愿而生活。她放棄了家庭、財富和特權。比她放棄的更多的女人恐怕是罕見的。她的朋友們多次想幫助她買輛汽車,使她生活得方便些,她都謝絕了,她把每一分錢都用于救濟工作。” [6]她甚至變賣了母親留給她的全部首飾,作為救濟工作的捐款。1949年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上臺,馬上給宋慶齡寫信,希望“夫人出為領導,共策進行。俾和平得以早日實現,國家人民實深利賴。” [7]宋慶齡不為所動,義無反顧拒絕了。在此以前,蔣介石也曾絞盡腦汁,以高官厚祿賄取宋慶齡的支持,曾派戴季陶以豪華住宅游說宋慶齡到南京做官,若此番目的達到,宋慶齡就不再是使蔣倍受煎熬的芒刺,而成為他招搖撞騙的漂亮招牌。宋慶齡斷然拒絕擔任國民黨政府的任何職務,責問戴季陶:“你們可是把我當作招牌去欺騙公眾嗎?你們的蓄意正是一種污辱……我對于政客的生活不適合?!币挥嫴怀桑Y又拋出承認宋慶齡享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席位的誘餌做“撒手锏”,企圖使之保持沉默,并派人送去國民黨中央委員的豐厚津貼,遭到宋慶齡的嚴詞拒絕:“蔣介石給的錢,我一分也不要?!?[8]蔣介石枉費心機,宋慶齡立場堅定,堅決不把名譽出借給國民黨反動勢力。海倫·斯諾評價她:“孫夫人是一個偉大的女性,不是因為她有所作為,而是因為她有所不為?!?[6]
不能否認宋慶齡為孫中山的理想而艱苦奮斗,而這些理想也屬于她自己。宋慶齡能與中國共產黨緊密合作誠然是貫徹執行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更主要是建立在對國家民族命運有共同認識或產生共鳴的基礎之上,因此才能義無反顧,肝膽相照。抗戰時期,她的努力和貢獻是無與倫比的。在宋慶齡的幫助和聯系下促成了斯諾的陜北之行,斯諾因此寫出了著名的《西行漫記》,第一次向世界披露了蘇區的真相,第一個公道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所進行的偉大事業,增進了西方國家人民對中國及邊區的了解,沖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美國友好人士格蘭尼奇夫婦1935年在上海創辦宣傳抗戰的半月刊《中國呼聲》,得到了宋慶齡的鼓勵和鼎力支持,她親自安排處理有關事宜,親自為該刊搜集材料,并登載了中共地下黨通過她轉來的文章,該刊物產生了很好的國際影響。她還介紹許多國際主義戰士到抗日根據地參加救護工作,在她的感召下,許多外國醫生來到中國,其中有加拿大的白求恩、印度的柯棣華、德國的漢斯·米勒、美國的愛羅色和馬海德、奧地利的羅森塔爾等。馬海德正是在她的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深情地寫道,宋慶齡是“一位我們無限敬仰的引導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導師?!彼螒c齡革命的堅定性以及為贏得革命成功從事的大量工作,令共產黨人倍加敬佩,將其引為黨外的同志。她的偉大不是因為孫中山偉大的名字而罩上光環,而是因為她是一名堅決而獨立的戰士。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主持國際反法西斯委員會擴大會議時,贊揚宋慶齡對國際反法西斯運動及保衛世界和平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指出:“你們以為我們卓越的副主席宋慶齡僅僅是一朵香滿全球的鮮艷花朵嗎?不!不!她是一頭名副其實的力圖沖破一切羅網的雄獅。”[7]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風亮節是其人格魅力之所在。
三、尊重事實、崇仰真理的崇高理性,是其實現轉變的內在動力。
不爭的事實促使其政治主張和政治方向逐步向著共產主義目標發展延伸。國共合作的機緣,使宋慶齡接觸并結識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分子,在進一步的合作中,特別是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努力,使之深深的感奮。1918年孫中山開始與列寧函電往來,宋慶齡擔任了起草函電稿件的工作,在孫中山與列寧所派使節以及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反復商談合作事宜的過程中,宋慶齡傾注和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許多磋商是宋慶齡親自安排并參加的,她幫助記錄,整理文稿,起草電文,常常陪同孫中山與共產黨人李大釗、林伯渠、張太雷等會晤,她回憶道:“孫中山特別欽佩和尊敬李大釗,我們總是歡迎他到我們家來。”[5]并描述李大釗與孫中山討論有關建國問題,“暢談不倦,幾乎忘食。”頻繁的接觸,使宋慶齡開闊了眼界和思路。孫中山時?!皠窀鎳顸h中悲觀或疲沓的人,要他們以共產黨人為榜樣,象共產黨人一樣地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犧牲。”孫中山敬佩的人無疑成為宋慶齡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思想不能不對宋慶齡產生深刻影響。即使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宋慶齡仍深信孫中山的話:“共產黨是我們真正的革命同志”,在斗爭中“能依靠他們的明確思想和無畏的勇氣。”[9]繼續保持與共產黨人的往來與聯系。
1933年,宋慶齡在一些革命的基本原則問題上有了突破性的認識,承認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進一步明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社會主義目標,。她不僅分清了反動武力與革命武力的不同性質,而且強調武裝斗爭的必要,主張“反動的武力只能以革命的武力來對抗……因為反動勢力永遠不會自己放棄它的權力?!彼_始注意到糧食和土地問題是與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勢力作斗爭的中心問題。“中國的億萬民眾——在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廣大農民群眾——如果聯合起來為糧食和土地而與帝國主義及國民黨作斗爭,那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從這些斗爭中才能發展出權力和力量,來解放中國,統一中國,驅逐帝國主義,收回東北和其他失地,給中國人民以土地、糧食和自由,并給各個民族以生存、發展的自由?!鄙鲜稣J識固然有其獨立思考和明睿判斷,顯而易見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很大影響。首先,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探索達到了這一高度。在1930年的上半年,中國共產黨通過經驗的積累,逐步地解決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從理論上對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作了分析和闡述。這是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貢獻。其次,宋慶齡明確了依靠工農的思想,超越了新三民主義扶助農工的局限。再次,孫中山曾撰文《主義勝過武力》,其對武力的見解可略見一斑。宋慶齡則強調了革命武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若僅僅以三民主義為指導,的確難以實現這一認識上的突破。這種影響不能單純視為潛移默化,這是她頗具理智地選擇和自愿接受的,絕不存在任何壓力,更非盲從,最終成為影響其世界觀根本轉變的內在因素之一。曾任孫中山衛士的馬坤說:“在那位偉大的博士逝世前,她總是按他說的去做;之后呢,按她自己認為正確的去做。這種脾氣她至今不改”海倫·斯諾評價她:“雖然她不是知識分子型,而是一個靠感情和直覺行事的人,但孫夫人必須具有、也確實具有自己的頭腦?!?/p>
宋慶齡從中國共產黨的實踐和蘇聯革命和建設的范例中,發現沒有哪種理論能與實踐如此完美地結合,產生出如此巨大的動力,創造出如此豐碩的成果。在宋慶齡身邊工作過的李云回憶,宋慶齡曾對她說,“我親眼看到了列寧、斯大林領導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那里消滅了剝削,人民生活提高了,使我更為相信中國共產黨,也使我對中國革命事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碑斔螒c齡看到新中國的成就,以難以抑制的激動心情把中國共產黨譽為“能夠完成孫中山所未完成的革命事業的唯一政黨。”社會主義制度“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也一定會實現?!彼芍缘刭潎@十月革命以來的三十七年“在歷史上是一個很短的時期,可是這三十七年卻抵的上過去的整個世紀,甚至幾個世紀。因為在這個時期中間,人類有了巨大的進步”。贊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腐朽制度的廢墟上造就了一個無比美好的社會,政治平等,經濟繁榮,是歷史上和任何制度下也不曾有過的,“十月革命凝結了國家滅裂的碎片,而在那上面樹立了一個堅強有力的國家。他們一步一步地建設著,他們終于造成了一個世界,那里沒有人類不合理的苦難,也沒有自然的災害。” [7]“社會主義正在生氣勃勃,發揚光大起來。它表現在生產方面屈指難數的事實。它表現在日用品接二連三的跌價。它表現在生活水平和勞動熱情的不斷上升,這種現象除了在社會主義的境界里,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重復的”。 通過比較和觀察,她得出結論:“資產階級的思想是建基于荒誕無稽上面,而社會主義的思想是植根于科學之中?!?/p>
崇仰真理的精神特質,決定了她的必然選擇。1957年4月,宋慶齡向前來看望她的劉少奇同志懇切的提出:“我希望參加共產黨?!?[7]簡潔的話語里透視出對共產主義和以之為理想的共產黨的深刻理解和認識。這一思想的飛躍,是長期感性積累的理性迸發,絕非突變。對于宋慶齡的入黨要求,中共中央經過認真考慮,認為當時的斗爭形勢,她留在黨外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對此,她從黨的事業出發,充分尊重中共黨組織的意見,表現出一個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對黨應有的感情和博大的胸襟。從贊同并推崇合作的朋友,全然升華為執著與捍衛的戰士。
四、親合時代、自我更新的臻致品質,使其轉變成為自覺追求。
宋慶齡出身于一個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實業家家庭,其父曾熱情支持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的活動,被孫中山譽為傳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癮君子”。她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熏陶,在童年時代就仰慕被其家人熱情歡迎的客人——孫中山。在美國上學期間,她經常提一些很有見解的問題,教授問她,這些不同凡響的思想是怎樣產生的,她回答說:“中國社會一切不公平現象迫使我考慮這些問題。還有我們家的一位客人,我的一位朋友的思想,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正如宋慶齡自己所說,她的思想雖然并非完全受教于人,但的確受到了孫中山革命精神深深的感染,她與孫中山相知相伴、生死與共的十年,恰恰是孫中山思想發展至巔峰的階段。從孫中山那里,宋慶齡不僅繼承了新三民主義理想,更重要的是更新自我以及不斷革命的精神。她在婚后給好友的信中寫道:“結婚對我來說,除了沒有傷腦筋的考試以外,它好像上學校?!?在這所學校里,她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轉變,進入了堅定不移地實行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階段。孫中山的思想深深植根于宋慶齡的心中,而宋慶齡對革命的見解也溶入了孫中山的理論主張,不僅是她給予孫中山事業上盡心竭力的擁護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她自己的思想也進入了堅定實行新三民主義和維護三大政策的新階段,并且學到了孫中山革命精神的真諦和要旨,即向自我挑戰和自我更新的勇氣,以及在困難面前決不低頭的信念。愛波斯坦曾這樣描述:“不僅僅是宋慶齡向孫中山學習,他們還共同學習,結下了親密的同志情誼。他們所學的東西使宋慶齡受益終生,以至孫中山逝世后,她雖然是那樣年輕卻能夠繼承孫中山的遺志,幾十年如一日,在空前嚴峻的考驗面前,臨危不懼,奮斗不已,直至取得空前的勝利。”[10]在后來,宋慶齡如是總結道:“孫中山在尋求中國革命的關鍵時,他嚴格地要求自我革新……愿意從生活的事實和失敗中吸取教訓。如果這些事實要求改變他的思想,他就善于和勇于使自己拋棄陳舊的觀念,制定從新觀念中產生的原則……就是這種自我更新的要求使孫中山在他親歷的中國革命的每一個階段中總是站在進步方面。他吸取著在他的時代里世界上最前進的思想,反映了中國人民自由和進步的愿望;他真誠地追求自我更新,這樣使他能夠更好地了解國家所面臨的每一個新的任務……他一旦看到真理,就毫不遲疑地行動。”宋慶齡對孫中山的評價,恰恰是她自己革命生涯的寫照。她敬佩孫中山的優秀品德,并用這種精神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成為站在時代前列的杰出的女性。正是這種自我革新的精神決定了宋慶齡在孫中山逝世后,以超凡的膽識與極右勢力做堅決的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成為“經過歷史回旋加速器沖擊之后不碎不裂的人類原子?!币詫嶋H行動堅決捍衛新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的同時,她反對狹隘和僵化,反對把新三民主義教條化和當作圣經來誦讀。嚴厲指出:“不要把孫先生當作一個偶像,當作另一個孔夫子和圣人,這是對孫先生的名聲的污辱,因為他的思想與行動始終是一個革命家。”她本人也未囿于新三民主義理論,而是充滿理性地觀察和分析中國革命,在30年代,她曾為外國友人組織過《共產黨宣言》學習小組,自己也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從實際出發,不斷校正理想的坐標,自我完善,終于超越自我,步入了人生的又一個輝煌。
孫中山常言,歷史潮流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宋慶齡實踐著這一箴言。她在社會活動中根據革命中心內容的需要,不同時期及時地調整工作重心。民主革命時期,以堅持三大政策為基本原則,當她看到法西斯反動統治下,法律無法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就籌組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公開援助政治犯,為爭取釋放政府囚禁的革命者和愛國民主人士,為爭取民主權利勇敢斗爭,在親密同伴被殺、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也不曾放棄;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她發起并領導了保衛中國同盟(后改為中國福利基金會),致力維護和加強民族統一戰線,平等地對待各個抗日力量,把大部分物資送往在艱苦條件下堅持抗戰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吸收中外各界友人參加“保盟”,并肩戰斗,動員國際輿論和爭取國際援助。新中國成立后,她多次強調:“孫中山以他一生中四十年的時間所為之奮斗的事,今天在中國已經取得勝利。”這一次,“孫中山的努力終于結了果實,而且這果實顯得這樣美麗”。“不論在哪一方面,他的理想都已經實現”。她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完成了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基礎上,應該也必須開始新階段的奮斗,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因為“社會主義就是新三民主義的發展。” 她善于自我更新,從不故步自封,永遠站在前進的方面,支持進步力量,無情地撻伐倒退,絕不容忍開歷史倒車的反動勢力。她批判了封建獨裁,否定了資本主義的假民主,繼實現了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目標之后,終于踏上了為共產主義奮斗的征程。鄧小平同志在悼詞中評價宋慶齡:“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跟隨歷史的腳步不斷前進,從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盵10]
無論作為民主主義者,還是共產主義者,宋慶齡均以特殊的地位和方式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并遠遠超出了她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和象征性的重要身份,也因此不可替代。周恩來總理贊譽她為“國之瑰寶”。在其沁著幽香的人生花束中,本文僅擷取一支,品味其悠遠的芬芳。她背負歷史,與時代同行,走向未來的品質,與我們開拓、進取、創新的時代精神高度和諧,蘊含深奧的人生哲理。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人物紀念館2012-9-5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86369/87105/87275/5964573.html
[2]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人民出版社,1986.
[3]宋慶齡紀念集[M].人民出版社,1982.
[4]宋慶齡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92.
[5]宋慶齡選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92.
[6]張戎,[英]喬恩·哈利戴.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傳略[M].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
[7]尚明軒.宋慶齡年譜[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8]孫永猛.女中之杰宋慶齡[M].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9]唐瑛絹.宋慶齡與何香凝[M].中國和平出版社,1990.
[10]宋慶齡基金會辦公室.紀念宋慶齡文集[M].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