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渡江戰役這一策略是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完成的,這一策略對于日后的解放事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渡江時間的確定、渡江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對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渡江戰略的準備進行全面的分析。
[關鍵詞]黨中央;西柏坡時期;渡江戰役;準備分析
在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破了長江天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續向華南、東南以及西南地區挺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全面加速了解放全國的進程。根據調查表明,渡江戰役這一策略是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完成的,這一策略對于日后的解放事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黨中央在西柏坡時期對渡江戰略的準備分析。
一、渡江戰役的提出和渡江戰役總前委的成立
截止到1948年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江以北地區的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此,黨中央及時提出了渡江戰役,通過渡江繼而向江南地區以及全國地區進軍,是黨中央既定的戰略性任務。在1948年1月27日,黨中央明確提出,要粟裕率領3個縱隊的華東野戰軍率先渡江,粟裕在接到命令后,認為當時渡江的條件不夠成熟,并將意見反饋給黨中央,中共中央在接到粟裕的反饋意見后,經過全面分析,接受了暫不渡江的建議。在1948年5月,黨中央進駐西柏坡,在當時,西北、華北以及東北地區的解放事業進行的如火如荼,國民黨基本上已經到了絕境,人民解放軍武裝裝備得到了大幅改善,作戰經驗已經十分豐富,呈現出勢如破竹的作戰趨勢。因此,在這一形勢下,中共中央再次提出了渡江戰役,也將渡江戰役提到日程上。在同年12月19日,陳毅、劉伯承共同前往西柏坡參加一月政治局會議,在該次會議中,就渡江準備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確提出:“幾個大的野戰軍必須至少休整兩個月,才能夠完成渡江南進的各項準備工作,進而有策略的向南方挺近。”隨后,中共中央又明確的劃分了野戰軍的作戰區,并調整好了作戰的順序和作戰步驟,及時的調整組織領導機構和兵力組成,不斷的加強協同作戰能力。
二、渡江時間的確定
隨著淮海、遼沈以及平津戰役的結束,中共中央將渡江戰役逐漸提上日程,中共中央認為,渡江的主力部隊在1月上旬剛剛結束淮海戰役,需要休整,同時,要準備好渡江所需的船只、雨具、服裝等,因此,中共中央決定用兩個月的時間休整,待休整完成后,進行渡江。在1949年的2月3日,中共中央指出在渡江時要做好兩手準備,如果國民黨仍然采取堅決抵抗方針,那么就按照原定計劃,中野和華野的休整就至少到三月底,四月渡江;如果國民黨將兵力集中在南京進行守城,那么中野和華野的休整就至少到二月底,三月進行渡江。為了適應這一艱巨的任務,在1949年,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經過整編,第二野戰軍脫離了中原軍區編制,為渡江做好全面的準備。在1949年2月11日,中共中央軍委成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在總前委的領導和組織下,保證了部隊紀律以及行動的統一。在同年4月18日,確定了4月22日為渡江時間。
三、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
為了保證渡江工作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在思想和組織上做好了兩手準備:
(一)思想上的準備
在1949年1月,毛澤東提出,要用革命的方式,將一切反動勢力徹底消除,在全國范圍內徹底推翻國民黨的統治,并將帝國主義是否會干涉準備和計算在內。在1949年1月10日,以鄧小平和張際春的名義頒發《野戰軍兩個月整訓軍事政治大綱》,并突出,必須要將各種各式的動搖思想全面清除。之后,開展了關于渡江戰役的各項政治工作,反復的貫徹進軍思想、克服無紀律無組織的影響,在部隊內部開展關于新區政策的紀律教育,完成了工作隊與戰斗隊的雙重任務。在思想問題解決之后,全軍的過江士氣高漲。
(二)組織上的準備
為了更好的完成渡江任務,在1949年2月成立了中華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在1949年2月11日,成立了渡江戰役總前委,在1949年2月3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調集南進干部的指示》,要求華北、華東、華中、東北、中原等各個中央政治局調集干部,準備渡江南進。在此期間,先后提拔了各種干部5.8萬余人,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干部數量多達4.8萬余人,這就為渡江戰役的全面勝利打好了堅實的組織保證,除此之外,中共中央還先后建立了空軍部隊、海軍部隊、防軍部隊,為渡江戰役的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最后,在渡江前夕,任命鄧小平為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為第二書記兼上海市市委書記、陳毅為第三書記兼上海市市長,這就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領導保障。
四、結語
總之,在西柏坡時期,中共中央科學的籌謀了渡江戰役,顯示出了高超的軍事組織素養,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康彥新,史進平.西柏坡時期黨中央對渡江戰略的謀劃與籌備[期刊論文],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28)
[2]劉德中.西柏坡時期毛澤東的“革命”思想[期刊論文],繼承·創新·發展——西柏坡精神研究文集,200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