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戰爭時期,隨著戰爭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毛澤東對我軍奪取城市實施了不同的戰略指導,大量殲滅了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最終用3年時間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政權、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毛澤東關于我軍奪取城市的戰略指導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戰爭實踐的具體體現,反映了中國革命道路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解放戰爭;奪取城市;戰略指導;階段發展
解放戰爭時期,從戰略防御到戰略反攻、從戰略決戰到戰略追擊,毛澤東針對各個階段的發展變化,為我軍奪取城市進行了有力的戰略指導,這些戰略指導在毛澤東的軍事電文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在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中就有4個。毛澤東關于我軍奪取城市的戰略指導,是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重大發展,為我軍加速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從解放戰爭的階段發展對毛澤東關于我軍奪取城市的戰略指導進行相關的探析。
一、戰略防御階段,不計一城一地得失,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爭取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全面內戰爆發初期,國民黨軍依靠其兵力和裝備上的優勢,對我解放區實施戰略進攻,為爭取主動,挫敗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改變和創造對我有利、對敵不利的戰略態勢,毛澤東為我軍制定了“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1]的戰略指導,我軍不計一城一地得失,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以空間換取時間,大量地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不但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而且基本打破了其對陜北、山東的重點進攻,使整個戰局發生了有利于我軍的重大變化。
(一)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地方為主要目標
戰略防御階段,我軍由抗日游擊戰轉變為國內正規戰爭,各解放區始終把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根據敵我雙方的各種作戰條件,在敵重兵進攻時,依托解放區內線作戰,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創造戰機。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集中兵力,在戰役上實行外線速決進攻戰,逐步擴大殲滅戰規模,分批殲敵,以達最終改變敵強我弱的形勢,使我軍逐步擺脫被動,掌握主動,創造戰略進攻條件的目的。為達成殲敵目的,毛澤東在許多具體戰役上,要求我軍不計一城一地得失,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以空間換取時間,換取大量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如1946年6月,當中原解放區陷入國民黨軍大舉圍攻時,毛澤東立即電告中原軍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盵1]中原軍區果斷放棄了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狹小地區,勝利突圍,保存了中原軍區的主力,并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華北、華東解放區的作戰。再如,1947年1月,國民黨軍以31萬兵力大舉進攻山東解放區,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作戰,華東野戰軍抓住國民黨軍南強北弱的特點,決定放棄解放區首府臨沂,發起萊蕪戰役,取得了殲敵5.6萬人的重大勝利。當然,奪取城市服從和服務于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并不是說不要奪取城市。因為奪取城市,本身就是毛澤東戰略指導的另一個方面,在有把握的條件下,它也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選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確有把握地殲敵
守備薄弱之敵是指設防工事不堅固,戰斗力差,防守能力弱的敵人。戰略防御階段,我軍根據敵我雙方的各種情況,一般是選擇敵守備薄弱的和小的城鎮作為作戰目標,達到了確有把握殲敵的目的。這種作戰規模雖然小,利于我軍集中兵力將敵人全殲。當我軍兵力多,且守備之敵薄弱、分散時,我軍能夠奪取敵人諸多城鎮,并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如1946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根據毛澤東“占領汴徐線及豫東、淮北十余城,并殲敵二至三個旅,共殲敵六至九個旅”,[1]配合華東野戰軍和中原軍區部隊突圍的指示,乘開封、黃河段國民黨軍守備薄弱的有利時機,發動了隴海路戰役,殲滅國民黨軍1.6萬人,調動了圍攻中原、華東解放區的國民黨軍,打亂了其在南線作戰的計劃。另外,敵人遠離主力、增援費時費力的據點和城市,也成為我軍堅決奪取的目標。如1947年5月初,胡宗南企圖對西北野戰兵團進行南北夾擊,彭德懷發現國民黨軍在陜北的重要補給基地蟠龍鎮遠離主力、增援困難,決定奪取蟠龍鎮,經3晝夜激戰,我軍攻克蟠龍鎮,全殲守敵6700余人,給胡宗南部以沉重打擊,粉碎了其企圖消滅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首腦機關及西北野戰兵團的狂妄計劃,穩定了陜北戰局,為徹底粉碎胡宗南部對陜甘寧邊區的進攻,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三)堅決保守或奪取在戰役戰術上有意義和力量對比我能夠保守或奪取的城市
戰略防御階段,我軍攻堅能力不強,奪取城市的作戰經驗也不豐富,為了創造戰機,爭取對我更有利的態勢,殲滅敵人更多的有生力量,毛澤東指出:“凡在敵我力量對比上能夠保守或奪取的地方和在戰役上戰術上有意義的地方,則必須保守或奪取之,否則就是犯錯誤。”如1947年春,晉察冀軍區部隊在發起正太戰役時,首先攻擊了正定、欒城兩座縣城,殲敵1萬余人,打亂了國民黨軍在正太線上的防御部署。隨后,我軍向正太線防守之敵發起了猛烈攻擊,解放縣城9座,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保定綏署和太原綏署的部隊,孤立了石家莊之敵,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解放區最終連成一片。
二、戰略反攻階段,堅決奪取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一切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又環境許可的據點和城市
經過戰略防御階段1年的作戰,至1947年6月,敵我雙方的力量發生了明顯變化,我軍總兵力已上升到195萬,其中野戰軍近100萬人,機動兵力已超過國民黨軍,各野戰軍的武器裝備得到改善和提高,奪取城市的攻堅能力大為增強。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后,對奪取城市問題,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守備薄弱之據點和城市則堅決攻取之,一切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又環境許可之據點和城市則相機奪取之,一切守備強固之據點和城市則暫時棄置之”[2]的戰略方針。在這一階段,我軍共進行了90個主要戰役戰斗,解放和收復182座縣以上城市,其中有一些是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中等城市,還有一些是敵人設防比較堅固的城市。
(一)通過奪取敵占小城市和薄弱城市,粉碎敵人的全面防御
1947年7月至9月,我軍轉入全面戰略反攻,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那里消滅敵人,創建新根據地,是人民解放軍面臨的新任務。在魯西南戰役結束后,毛澤東指出:劉鄧大軍“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边@就要求外線作戰部隊,在廣占鄉村的同時,奪取敵占小城市和薄弱城市。要求內線作戰部隊,首先必須對據守點線的薄弱城市和據點之敵展開進攻,以便為奪取中等城市和有中等程度守備的城市以及孤立大城市創造有利條件。1947年12月,毛澤東在十大軍事原則中,提出了“先奪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農村,后取大城市”的戰略指導。1947年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到11月下旬,共殲敵3萬余人,建立了33個縣的民主政權,初步完成了在大別山的戰略展開。陳謝兵團和陳粟大軍分別在豫陜鄂邊區和豫皖蘇邊區實施了戰略展開,到11月下旬,分別解放和收復了39座和24座縣城。內線部隊根據毛澤東制定的“以一部分主力和廣大地方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的戰略任務,向內線敵人展開了猛烈的攻勢作戰,至1947年12月,先后收復和攻克縣以上城市49座,收復了大部失地,擴大了解放區,迫使敵人進一步向點線收縮。同年11月,晉察冀野戰軍在朱德總司令的指揮下,一舉攻克了石家莊,引起了國民黨內部的極大震動。朱德給晉察冀軍區的嘉獎電中指出:“僅經一周作戰,解放石門,殲滅守敵,這是很大的勝利,也是奪取大城市之創例。[3]
(二)通過奪取敵占中等程度守備的城市,粉碎敵的分區防御
經過半年英勇作戰,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在中原地區已立足生根,將戰爭引向了國民黨統治區,“這樣,就使我軍打退了蔣介石的進攻,保存了解放區的基本區域,并使自己轉入了進攻”[2]。內線各戰場的人民解放軍的攻勢作戰進展順利,收復了大片失地,擴大了解放區。在取得重大勝利的同時,我軍數量和武器裝備也得到很大改善和加強,野戰軍已發展到40個縱隊,并建立了22個炮兵團、2個工兵團、1個戰車團,奪取城市的作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特別是經過新式整軍運動,極大地增強了部隊戰斗力。這就為粉碎敵分區防御,奪占敵中等城市和中等程度守備的城市,準備了可靠的物質條件。隨著戰爭的發展,毛澤東提出了打中等的及大的殲滅戰的戰略指導,我軍在粉碎敵分區防御作戰中,作戰規模越來越大,奪取城市的規模也隨之擴大,一般是以奪取敵占中等城市和具有中等程度守備的城市為目標,孤立了敵守備強固的大城市。從1948年1月到7月,我內線外線部隊先后攻克洛陽、開封、襄樊、兗州等敵中等城市和中等程度守備的城市共18座,積累了奪取中等城市作戰的寶貴經驗。
(三)陣地攻堅戰與運動戰相結合,保證既能奪取城市又消滅敵人援兵
戰略反攻階段,我軍進行的重要陣地戰有16次,運動戰與陣地戰相結合的戰役為8次,雖然運動戰仍占總數的一半,為殲滅敵人的主要作戰形式,但我軍在打運動戰的同時更加注重攻城作戰與殲滅援敵相結合了。因為敵據守點線,一般是一點受攻立即來援,而我要做到既攻城,又要殲滅敵人,攻城打援就成了戰役部署的關鍵,這也是解放戰爭第2年我軍在各個戰場上出現的新特點,為此,陣地攻堅作戰與運動戰相結合就成了這一時期較普遍采用的一種重要戰法。隨著我軍技術力量的發展和作戰能力的提高,這種戰法成為我軍主要戰場的主要戰法。如東北我軍在冬季攻勢作戰中,就將攻城打援作為基本經驗,1948年6月中旬至7月初,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采取攻城打援的戰法舉行了豫東戰役,一舉攻克了國民黨政府河南省會開封,隨后又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開創了一次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兵團的范例。
三、戰略決戰階段,奪取敵占大城市和守備強固的城市,徹底粉碎敵重點防御的企圖,以便為殲滅敵重兵集團創造條件
戰爭第3年開始時,我正規軍已上升到149萬人,機動作戰兵力已超過國民黨軍隊,武器裝備得到很大改善,經過戰略防御和戰略反攻階段的鍛煉,我軍積累豐富的作戰經驗,奪取城市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利用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略決策上的猶豫不決的時機,逼迫它與我進行戰略決戰。針對敵人依托大城市,集結重兵,實行重點防御的情況,毛澤東提出了既要殲滅敵重兵集團,又要攻占大城市的戰略指導,我軍在此階段一般是直接奪取敵占大城市和守備強固的城市,以便徹底粉碎敵重點防御的企圖,為殲滅敵重兵集團創造條件。
(一)奪取大城市,極力阻止敵人實施戰略收縮
敵人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缺陷,將第一線174萬兵力分別放在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原五大戰場,擔任本戰場戰略要點和交通點線的守備,妄圖以此使我軍對戰略要點“啃不爛”。加之我對太原、長春等城久攻不下,也使國民黨軍錯誤地認為,可以固守大城市,以期茍延殘喘,等待國際事變。為打破敵人的企圖,我軍必須攻占這些大城市,極力阻止敵重兵集團再作收縮,以便迫敵處于更加被動的戰略地位。如蔣介石為屏障徐州,割斷我華東、華北解放區聯系,并牽制華東野戰軍不能全力南下徐州作戰,拒絕了美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關于從濟南撤出軍隊到徐州的建議,決定用10萬兵力固守濟南。毛澤東及時抓住這一戰機,指示華東野戰軍“如有可能,爭取于十天內外奪取濟南?!备鶕珴蓶|的戰略指導,華東野戰軍首先攻取和解放了濟南周圍的兗州、肥城、泰安、濟寧、新泰等12座縣城,使濟南成為孤立之城。隨后,華東野戰軍集中32萬兵力,經8晝夜連續作戰,以傷亡2.6 萬人的代價,攻克了濟南,并殲敵10萬余人,開創我軍奪取敵堅固設防和10萬以上重兵據守大城市的先例,從根本上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信心。我軍攻克大城市濟南,使華東、華北兩解放區連成一片,華東野戰軍也能全部南下協同中原野戰軍進行大規模殲滅戰,為舉行淮海戰役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奪取要害城市,創造圍殲敵人重兵集團的有利條件
要害城市是指在一個戰略區內,具有很大戰略意義的城市。對它的攻占,往往直接決定一個戰區戰局的發展。在遼沈戰役發起之前,國民黨衛立煌集團55萬人據守長春、沈陽、錦州地區,企圖固守長春,吸引東北我軍主力,控制以錦州為中心的北寧線,取得與華北傅作義集團的聯系,并準備在必要時,將東北主力撤至錦州,伺機轉用于華北、華中戰場。早在1948年2月,毛澤東就預見了國民黨軍的這種圖謀,提出了“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2]的戰略思想。為了組織東北國民黨軍撤退,在東北野戰軍冬季作戰結束后,毛澤東要求東北野戰軍應當考慮對錦州、山海關、唐山作戰,“置長春、沈陽兩敵于不顧”,[4]使用主力南下北寧線奪取錦州。只有奪取錦州,就有了戰役上的主動權。根據毛澤東指示,東北野戰軍主力由長春地區南下北寧線,先后攻占興城、義縣、高橋,孤立了錦州之敵,經6晝夜激戰,攻克錦州,全殲守敵10萬余人,關上了東北通往關內的陸上大門。錦州的攻克,使東北戰局發生了急驟的變化,1948年10月17日,長春國民黨軍曾澤生率部起義,長春和平解放,隨后,我軍又在遼西地區圍殲了從沈陽西進支援錦州的廖耀湘兵團10萬余人。
(三)奪取中心城市,就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
中心城市是指在防御的全局中,起中樞和拱衛作用的城市,一般都有敵人重兵守衛。首先打下這樣的城市,對就地殲滅敵重兵集團將起關鍵性作用。在對平津戰役完成戰略部署之前,毛澤東對傅作義集團提出了“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戰略方針,根據傅系和蔣系守敵的心態,以及傅作義的企圖,毛澤東又確立了“先打兩頭,后取中間”的方針。當我軍殲滅新保安、張家口之敵,切斷傅作義西逃道路后,我軍決定攻取天津以徹底粉碎傅作義集團從海上逃跑的企圖,逼迫傅作義接受和平談判。經29小時激戰,我軍奪取了這座具有堅固設防的和重兵守備的大城市,隨后,解放了塘沽,關上了傅作義集團從海上撤退的大門,為和平解決北平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四、戰略追擊階段,用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方式奪取城市,解決殘敵
經過三大戰役決戰后,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基本歸于消滅。為了徹底地消滅國民黨軍殘敵,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向全軍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全軍“奮勇向前,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主權的獨立和完整。”[4]
(一)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解放戰爭的重點是奪取敵占大城市
從1927年到1949年3月,我黨我軍的工作重點基本上是在鄉村,在鄉村發展力量,用鄉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經過戰略防御、戰略反攻、戰略決戰三個階段的作戰,我軍基本戰勝了國民黨軍,黨的工作重心也開始由農村向城市轉移。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鞏固政權,戰略追擊階段,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制定了先占城市后占鄉村的戰略指導,“從現在起,開始了由城市到鄉村并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移到了城市。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軍將是先占城市,后占鄉村?!?,但是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4]渡江戰役后,我軍在向東南、西南、中南、西北進軍中把攻擊矛頭指向敵大城市和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防御地帶。如向東南進軍時,把主要進軍矛頭指向福州和廈門,在向中南進軍時,指向廣州、南寧,在向西南進軍時,指向貴陽、成都,在向西北進軍時,指向西安、蘭州等。
(二)確定用三種方式奪取大城市,解決殘敵
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講話中指出,“今后解決這一百多萬國民黨軍隊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綏遠三種。用戰斗去解決敵人,例如解決天津的敵人那樣,仍然是我們首先必須注意和必須準備的?!蔽臆娫谙蛳驏|南、西南、中南、西北進軍中,采用三種方式奪取大城市,收復了大片國土。如1949年4月,當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和平協定,企圖繼續進行反革命戰爭,作垂死掙扎時,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發起渡江戰役,在強大的炮兵、工兵支援下,橫渡長江,一舉突破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南京地區守敵懼怕被殲,一部向浙贛路退卻,一部向上海退卻,一部向杭州退卻。我軍收復南京后,分頭追擊,用天津方式解放了杭州、上海、武漢。渡江戰役結束后,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部署,我軍開始向全國進軍,在中南、西南方向,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方針,不顧敵人的任何部署,以主力從兩翼迂回到敵深遠后方,斷其退路,用天津方式解放了廣州、福州等重點城市,用北平方式解放了長沙、雅安、昆明等城市;在華東、西北方向,我軍采取窮追猛打,輔以小迂回包圍的方針,攻克了蘭州、西寧、銀川等省會城市,和平解放了新疆。
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對我軍奪取城市的戰略指導,是對我們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重大發展,人民解放軍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英明領導與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了4年艱苦奮戰,殲滅了國民黨軍800多萬軍隊,解放了除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西沙、南沙等島嶼外的全部國土,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贏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三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2]《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
[3]《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4]《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