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農民工處事觀念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得出當前農民工亟需轉變觀念,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權利,才能更快的融入城市,成為城市居民。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身份;契約
農民工市民化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是在我國城市化進程長期滯后工業化發展態勢下出現的。因此,城市化和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黨委、政府、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焦點。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從農民工市民化的外部環境來探討,即從社會和政府責任來研究,而針對農民工的內部發展即自身觀念變遷關注很少。本人認為當前農民工的觀念變遷即從身份到契約的觀念變遷同樣是影響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石家莊市區為例分析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的契約意識現狀,針對現狀,為農民工進一步真正融入城市,提出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針對農民工的市民化,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主張激進的路徑。即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的制度變遷,讓農民工迅速轉換為市民,另一種主張漸進的路徑,即要求讓農民工順其自然地實現市民化。本人認為,農民工的市民化是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制度變遷與農民工觀念變遷兩種觀點的融合。鑒于以往研究多針對外部環境因素,我們就從農民工主體的觀念變遷的視角做調查,以實踐為依托,對石家莊市市民做具體調查的實證來展開。
二.調查及結果
1.調查方式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首先關于調查問題的內容基本涉及到以下方面:農民工的基本條件;農民工的身份觀念現狀及農民工的契約意識現狀來設計。
其次,在調查操作上,我們選定石家莊市區農民工200余人,涉及不同行業,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一個有代表性的群體來進行調研。
2.調查結果
(1)樣本基本情況。80前的農民工占61.4%,其他80后的農民工占38.6%;男性農民工占66.5%,女性占33.5%;73%的農民工是熟手,18.8%為師傅,主管與生手都各占4.1%。這種狀況說明農民工人口學的自我更新較以前沒多大變化。
(2)農民工的受教育狀況
農民工群體中接受過小學、初中、高中及中專、大學及以上的人數分別占總數的21%、53%、19%、2.5%,小學以下的比例占總人數的4.5%。統計分析表明,74.5%的農民工接受過初中及以上的教育,可以看出石家莊市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很高,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體現城市農民工在就業、與人交往、糾紛解決等在處事方式上的先天局限性。
(3)關于找工作的方式
調查顯示,55%的農民工外出尋找工作是靠“親戚朋友或老鄉推薦”,通過互聯網找工作的占13%,依靠中介找到工作的占12.5%,通過其他方式,如政府公共職業服務機構、媒體招聘廣告找到工作的占29.5%,可見,依靠“熟人關系”仍然是目前農民工外出就業的主要方式,通過中介找到工作的也雖占一定比例,網絡的普及以及政府相關措施的出臺,農民工找工作的方式在發生著變化。但遠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契約意識需進一步弘揚。
(4)從事行業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從事建筑業的新生代農民工的人數最多,占39%,其次是服務業和電子機械制造業分別占23%和19%,再次是交通運輸業占3%,家政服務業占2%,環境衛生業占1.5%,個體戶占6%,其他占6.5%。可見,新生代農民工目前所從事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和制造業。這是因為,這些行業不僅可以吸納大批勞動力,而且進入門檻偏低、勞動強度不大,工作技能要求不高,通過短期培訓即可熟練上崗,結合找工作的方式調查數據,我們不難發現,農民工找工作大都是通過熟人介紹熟人,這種身份烙印牢固,契約意識淡薄造就了他們找工作的局限性。
(5)簽訂勞動合同的期限狀況
從石家莊農民工勞動合同的簽訂狀況來看,簽訂1年以下、1年到3年、3年以上、無固定期限以及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勞動合同農民工的比例分別是22%、24%、4%、5.5%、4%,而有40.5%的人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可見,農民工主要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主體簽訂勞動合同的比重占到了將近六成,但以短期合同為主。這一方面表明:現在的農民工對勞動合同的重要性的認識有所提高,把工作崗位的穩定性納入擇業的考量范圍;另一方面也表明農民工群體流動性較大,并沒有對是否長期在一個地方工作、生活做好安排和打算,身份觀念強烈,在他們內心中,農村才是家,他們難融入城市,契約化、市民化的意識淡薄。
(6)農民工合法權益受侵犯之后,有無尋求法律途徑的保護狀況
由調查可知,14.5%的農民工與雇主發生過巨大糾紛,沒有與雇主發生過巨大糾紛的占85.5%,農民工與雇主發生糾紛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民工在外務工,與務工地居民存在著生活和觀念上的分歧,農民工與雇主之間存在著利益上的矛盾,導致了糾紛的發生。
當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后,40%的人尋求了法律途徑的保護,但是有將近六成的人并沒有尋求法律的保護,而采取由工友、朋友與雇傭方交涉,或先不采取措施,以后再看情況處理,這體現了進城務工人員維權意識較低,多數農民工在維權方面表現為比較消極的狀態。在調查中,他們多表示,自己是農民,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就算打官司也打不贏,體現他們內心強烈的身份烙印,不敢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7)有無遇到過加班,有無獲得相應的加班工資的狀況
調查顯示,87%的農民工遇到過加班情況,其中偶爾加班情況占54%、經常占33%,沒有遇到過加班情況的只占13%,因為他們取得的工資收入僅僅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談不上拿出剩余的錢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或者享受一下城市里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活動,他們處在一種將就式的生活狀態之中。
農民工在加班后可以全部拿到加班工資的有51%,多數能拿到的有28.5%,拿不到的占20.5%,我們可以看出過半數的農民工加班是可以拿到加班費的,但同樣還有將近一半的農民工的工資與工時的不相稱,侵犯了農民工合法權益,在調查中,這部分人稱他們得不到加班費,因怕失去工作,也就默不做聲。
(8) 您有沒有簽訂保險的意識?
調查顯示,近七成的農民工沒有簽訂保險的意識,發生糾紛時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維護,契約意識的欠缺從某種程度上阻礙了農民工城市化的進程。
(9)平時朋友交往
由調查可知,農民工在回答“平時主要與誰交往’’這一問題時,21%的人選擇了與親戚交往,32%的人選擇了與老鄉交往,41.5%的人選擇了與工友交往,而只有5.5%的人選擇了“務工地居民”交往,這說明脫離鄉土社會及隨之帶來的生活場域變換,使得農民工的交際圈在逐漸變大,但是由于其人際交往圈子仍然帶有相當大的封閉性,同一身份的群體歸屬感,促使他們潛意識里更愿意與自己身份相同或相近、有著同樣生活經歷的親友和同事交往。
(10)對未來生活中最關心的問題狀況
調查顯示,農民工對未來生活各個方面的關注度明顯不同。安全感、收入、住房、子女上學或就業、醫療保障、其他的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8%、27%、11%、26%、4.5%、3.5%。通過分析可以知道,對于在城市生活的農民工來說,安全感和有保障的收入始終都是最重要的,對于已婚有家庭的農民工來說,他們擔負著家庭生活的重擔,子女的上學或就業就顯得更為迫切。以上要素除了需要制度的支撐,同時還需農民工自身觀念的變遷,比如安全感,農民工在工作時首先就是簽契約,有契約意識,這是給自己安全感的一個基本保障。權益受侵害時,及時尋求法律的保護途徑。
四、樣本資料分析與結論
1.分析樣本資料,可以發現農民工市民化的狀態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農民工生存需求體現在:他們面臨與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就業、生活與朋友交往等層面.都是一種與最基本的與維持生命延續相關的,如就業方面加班工資發放沒有達到法定標準問題;生活方面 安全感及子女上學等問題;人際交往方面上是交往圈子仍然帶有相當大的封閉性,這三個問題直接影響的是農民工的權利、權益、幸福感受損。
(2)農民工的半封閉的自助的資源。
農民工的資源來源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是農民工自身資源,如作為自身所擁有的體力、智力、經驗、技能、資產等,這些也是形成農民工市民化自身主體能力的資源;另一方面是農民工通過社會交往而形成的資源,主要是社會幫助。即可以從自己的朋友關系網中獲取的資源。第三是作為社會環境資源。政策制度與經濟形勢等提供的資源。在調查中發現農民工反映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城里人的冷漠,在這種冷漠關系中,農民工與城市的互動領域非常狹窄,調查揭示的最多的互動就是租房與房東的交往.而這種調查中最多的互動也是就是利益交換關系。由于城市生活對農民工的半封閉的現狀,農民工通常在遇到問題時只能采取自助方式:比如農民工找工作就是通過熟人這種社會關系達到的;遇到糾紛問題、首先求助的也是自己的工友、老鄉這種關系。農民工這種契約意識淡薄,直接導致其權益無法得以保障。
(3)環境的局限打擊農民工觀念變遷。
就現實的環境來看,農民工市民化面臨的是一種需要激勵的環境。而目前社會環境,條件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農民工身份到契約觀念的變遷。在調查處中,多數農民工表示不愿主動去尋求法律的保護,是因為他們認為政府服務太被動,政府執行勞動法不力,因此導致他們對社會機制不認可。
2.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最終轉變為市民是一般歷史發展趨勢,但在當代中國那種激進制度變遷的市民化模式是缺乏現實性的,實踐中是有很多障礙的。那我們必然要采取一種溫和的方式來推動農民工市民化。除了制度的變遷,農民工觀念也亟需轉變。
英國人梅因有句名言,“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十九世紀個人自決、契約自由的事實。契約是設定人們權利義務的常規手段,契約的本質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培育契約意識實際上就是培育農民工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公平意識、誠信意識等。
如,自主意識。契約理念要求社會成員具有自主性。契約理念強調個人自主性的發展,以整個契約關系中所有人的合理利益為前提。農民工市民化,期待每個農民工具有自主意識,把握自己,爭取自己的權利,維護合法的利益。
再如,平等意識。首先,契約理念有助于確立平等的主體關系。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和樹立契約理念,就是要求社會成員在各種契約關系中將對方作為平等的主體對待。農民工應充滿自信,把自己作為社會中平等的一份子主動參與社會活動,主動維權。
因此,契約意識是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觀念引導。通過以上的調查數據,我們進一步強調農民工自身的身份觀念還應弱化,農民工的契約意識、維權意識應強化,鼓勵他們參與到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中來,從農民工轉變為城市居民。
農民工是處在農村社會結構解體及城市社會體系拒入的雙重夾擊狀態中,因自身資源的的不足及思想認識的偏頗,這一群體始終缺乏進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和獲得相應的權利,需經歷這個群體自發覺醒、自我調適這樣的一個過程。我們應采取積極措施,積極正確引導農民工的觀念態度,弱化身份意識,促進兩大群體的和諧交往,實現社會融合的效果。讓農民工要成為“城里人”,需要全社會一致的努力。
走進農民工,了解農民工,理解農民工,幫助農民工,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使他們的生活、工作盡快融入城市生活,建立新老市民和諧發展的社會。
[參考文獻]
[1]適應性市民化:農民工市民化的新思路,劉小年,農村經濟,2009年第11期。
[2]農民工身份的法理思考,王孟孟,湖南師范大學畢業論文,2008年5月。
[3]從身份到契約的觀念變遷,楊青,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年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