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觀分析我國裝備經濟發展的動因,對于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意義重大。我國裝備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以軍事需求為牽引,以科學技術為推動力,以國家經濟實力為支撐,兼顧需求與可能,才能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關鍵詞]裝備經濟;發展;動因
信息化戰爭的出現是軍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伊拉克戰爭的實踐告訴人們:信息化戰爭中,誰擁有數量和質量占優勢的高新技術裝備,誰就會在戰爭中占有有利地位,就有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信息化裝備的核心是增強控制能力和智能水平,信息技術與能量相結合,使常規武器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十八大報告中鮮明地指出,要“堅定不移把信息化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發展方向,推動信息化建設加速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裝備經濟發展很快,但底子薄也是事實。我國的裝備經濟是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軍隊的機械化建設尚未完成就同時又面臨著信息化建設的挑戰。面對當今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的潮流,我國必須加快裝備發展步伐,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而要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雙重歷史任務”,跨越式發展就成為我國裝備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客觀分析我國裝備經濟發展的動因,對于推動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提高武器裝備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裝備需求牽引
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以軍事需求為牽引,離開軍事需求,武器裝備的建設就會偏離方向,無的放失。世界新軍事變革,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軍事戰略方針的調整,軍事理論的拓展都會對武器裝備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從而制約著武器裝備發展的目標、重點、途徑、步驟和措施。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四代領導集體總是站在國家安全與發展全局的角度,以軍事需求為龍頭,全面籌劃武器裝備發展。他們在洞察世界大勢、把握時代脈搏的基礎上,準確分析我國的安全環境,明確主要的對手和現實的威脅,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軍事戰略方針,進而對我軍武器裝備的數量、規模、品種、性能、結構等提出一系列要求,牽引武器裝備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建國以來,我國的軍事戰略幾經調整。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開始實行以大規模反侵略戰爭為重點的積極防御軍事戰略。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做出了集中全國之力發展“兩彈一星”的決策,使我們擁有了戰略核武器,有效地打破了敵人的核壟斷和核恐嚇。80年代中期,以冷戰結束為背景,由應付全面戰爭調整轉變為重點應付局部戰爭和軍事沖突,“軍轉民”成為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裝備需求出現壓縮;90年代初期以后,以海灣戰爭為背景,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成為新的軍事方針,隨之,軍隊機械化建設加快,信息化建設提上日程,裝備需求規模不斷擴大。
二、科學技術推動
科學技術是推動武器裝備發展的內生動力。從武器裝備發展的歷史來看,武器裝備的每一次進步都有賴于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發展都無不帶來武器裝備質的飛躍。當代高技術武器裝備就直接依賴于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浪潮的興起。從世界各國武器裝備的水平比較來看,不同的科技水平,決定了不同的裝備水平,美國的武器裝備領先世界,就是由其科技水平所決定的。我國武器裝備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表明,我國科學技術,尤其是國防科技水平的每一次進步,都帶來了武器裝備水平的提高。例如,我國航天、航空理論和技術的進步和不斷成熟,使我軍具備了現代化的偵察、通訊、武器制導等手段,并為進一步向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毛澤東強調:“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在新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為鞏固國防和發展經濟的需要,優先發展了國防科技工業和尖端武器裝備。經過“一五”、“二五\"及三線大規模建設,建立了專業門類齊全、布局相對均衡的國防科技工業,用自己生產的武器裝備基本滿足了陸海空、第二炮兵和專業技術兵種的需要。“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改變了世界的戰略格局,對于今天的中國仍然影響深遠。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十分重視高科技,重視國防科研。鄧小平指出:“在高科技方面,我們要開步走,不然就趕不上,越到后來越趕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錢,所以從現在起就要開始搞。”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國家對國防建設的投入不可能大量增加,面對資金供求矛盾突出的現實,鄧小平在同軍工部門領導研究加強國防科研工作時明確提出,抓科研也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把力量轉到急需的方面來。這一時期常規武器裝備不僅走上了自行研制的新階段,而且整體水平有較大的提高。戰略導彈和核武器研制取得新進展,航天技術從試驗走向應用。江澤民多次強調指出:國防科技工業作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是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骨干力量,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要科教興國,堅持自主創新,努力實現技術發展跨越。2004年9月,胡錦濤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要“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突出強調了我軍未來作戰的信息化環境。2006年1月9日,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要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軍民科技資源的集成,實現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產品設計制造到技術和產品采購的有機結合,形成軍民高技術的共享和相互轉移的良好格局。”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要“著力提高國防科技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從而為科技推動裝備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南。
三、國家經濟支撐
國家的經濟實力,是軍隊裝備建設發展的物質基礎,武器裝備發展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支撐。國家的經濟水平決定了武器裝備的發展水平,武器裝備的發展不可能超越國家經濟所提供的能力。
國家的工業能力嚴重制約著武器裝備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水平。社會經濟尤其是工業生產為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提供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儀器、設備和各種基本技術,并為科研成果物化為武器裝備提供技術保證。包括飛機、坦克、核武器、導彈等在內的各種重型武器裝備,特別是高技術武器裝備,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國家國防工業生產能力和水平的縮影。據估算,核潛艇約有4萬多件配套設備,幾乎涉及各個經濟部門。國家必須建立門類眾多的國防工業,作為武器裝備的發展基礎。像兵器工業、航空工業、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工業、船舶工業等,都是專門化的工業部門。如果沒有整個經濟所提供的各種支撐條件和物質基礎,就是掌握了某種武器裝備的原理和技術,也難以生產出相應的武器裝備來。
國家的財政支出能力嚴重制約著武器裝備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水平。作為開展武器裝備研究和開發的物質基礎,無論是武器裝備的論證科研,還是武器裝備的生產,都需要大量先進的實驗儀器和生產設備。一個國家經濟不發達,科技和工業水平低,就很難為軍事裝備發展提供必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制造能力。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軍事裝備的研制、生產、采購、使用、維護也將寸步難行。
武器裝備發展需要國家經濟的支撐,同時還必須考慮經濟的可承受性。武器裝備的發展中不能單純強調軍事需要,盲目追求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而是要充分考慮武器裝備的經濟可承受性。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突出重點,集中優勢,協同作戰,統籌規劃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是我國裝備經濟發展的主要做法。現階段,我國將“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那種脫離國家的總體實力盲目發展武器裝備的做法,會影響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也會使武器裝備的發展缺乏后勁,最終會使經濟發展和裝備發展都遭受損失。
從我國武器裝備經濟發展的動因上看,軍事需求牽引、科學技術推動、國家經濟支撐是三方面重要支柱。我國裝備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武器裝備的發展必須以軍事需求為牽引,以科學技術為動力,以國家經濟實力為支撐,統籌兼顧需求與可能,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走有重點的發展之路,才能迅速縮短同先進國家的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才能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