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深刻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三個自信”的提出,基礎在于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在于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客觀比較、在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光明前景;堅定“三個自信”,必須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總”新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特征、“八個必須”基本要求、保持理性自覺與清醒自信。
[關鍵詞]三個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站在全面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戰略高度,鮮明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全黨要堅定這樣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是對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精神狀態的新要求。它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體現了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清醒認識、對民族命運的理性思考、對人民福祉的責任擔當。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強底氣,也讓世界看到了不斷譜寫壯麗篇章的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將會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走向未來。
一、“三個自信”的提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三個自信”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現實意義。
(一)“三個自信”的提出是重大理論創新
中國共產黨的高度自信來自于歷史根據和現實基礎。九十多年來,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以“根本上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的偉大成就道出13億中國人最強自信心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九十多年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它們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是: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位一體構成并緊密結合的。第一次把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者緊密聯系起來,是十八大報告一個重要的理論創新。
(二)“三個自信”的提出來源于對實踐的科學把握
經過九十多年艱苦奮斗,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尤其是30多年改革開放創造了經濟增長的奇跡,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得以不斷開辟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以創立和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得以不斷形成和完善。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既是偉大實踐的結果,也是偉大實踐的保障,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統一。
(三)“三個自信”的提出是堅定有力回答
改革開放30多來,我國經濟發展連續保持年均9.7%的增速,在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樣的速度今后還能不能持續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能否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這是為世人所高度關注的。中國向何處去、走什么樣的道路、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中國,一系列問題要求我們給予回答。“三個自信”的提出,強有力地回擊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持懷疑態度的國內外各種力量和聲音,無疑讓大家堅定了信心,使我們黨和人民在前進的道路上始終保持理性自覺和清醒,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堅持正確的理論航向。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科學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根本保障,是符合中國國情合理有效的制度體系,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在國際上也得到了廣泛認可。既然是正確、科學、合理有效的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我們理所應當充滿自信,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和完善下去。
二、“三個自信”的提出有著堅實的基礎
道路選擇最關鍵,理論創新最重要,制度成果最可貴。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如今已枝繁葉茂,結出累累碩果,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來越成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越來越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完善。黨的十八大要求全黨一定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的提出有著堅實的基礎。
(一)從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增強自信
自信源于實力,有實力才能有底氣。回顧歷史,近代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既沒有自尊,更談不上自信;新中國成立后,雖然我們站起來了,但遠沒有富起來、強起來,而且由于文革浩劫,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也沒有自信的資本。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開創、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長,創造了令人贊嘆的發展奇跡。可以說,放眼今天的中國,近幾個世紀以來,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今天一樣,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商品極大豐富,人民生活富足;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以泱泱大國的風范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事實勝于雄辯,成就激發自信。今天我們更加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最科學、最有效的制度。
(二)從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客觀比較中增強自信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當今世界,各國制度、國情、發展模式存在差異,盡管各有特色優長,但在比較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最符合中國國情,也最能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與一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相比,盡管發達國家經濟發達、國力雄厚,但都經歷了上百年現代化發展歷程,而且多是建立在對外侵略殖民掠奪的基礎上,現在又深陷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低迷,反映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制度缺陷和弊端。反觀中國,我們不僅發展速度快,人民得到的實惠多,而且走的是和平崛起發展道路,展現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相比,前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因為改旗易幟,導致國家分裂、政黨衰亡、國力衰弱;朝鮮等國家固守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政治封閉僵化、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貧困。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它們獨立時間與我國建國時間相當,起點、基礎和國情也大體相同,但改革開放30多年來,無論是發展速度、經濟總量、綜合國力,我國都遠遠地走在了前面。縱觀當今世界,風景這邊獨好。中國速度、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中國道路越來越為世界關注和贊揚,我們也更有理由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三)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光明前景中增強自信
自信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強,只有自強才能更加自信。習主席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共同意志,充分展現了我們黨的雄心壯志和堅定信心。我們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光明前景充滿自信,最重要的是因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作指引,有幾十年艱苦奮斗打下的堅實基礎,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激勵鼓舞,有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更為可貴的是,我們黨在勝利面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而是堅持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展現出了勃勃生機。
三、堅定“三個自信”,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自信的根本體現是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適應時代發展,符合中國國情,順應人民民意,展現了高度的正確性、實踐的真理性、科學的指導性。面對未來,我們必須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覺與清醒自信,切實做到成績面前不自負,困難面前不氣餒,艱苦奮斗,勇于拼搏,開拓進取,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前進。
(一)牢牢把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
黨的十八大從戰略的高度,以創新的視野,概括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進步和繼續發展指明了奮斗方向,明確了努力目標,規劃了整體布局,規定了基本任務,作出了科學全面的總體戰略部署。只要我們按照十八大的總體要求,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充分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體現在我們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切領域、一切方面,包括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人口多底子薄的東方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使我們國家快速發展起來,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起來。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三)牢牢把握“八個必須”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在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特別是十六大以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這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八個必須”基本要求是總結實踐經驗得出的“最本質的東西”,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凝結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創造,為我們黨繼續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只要我們堅持這八項基本要求,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胸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如期實現。